戚继光是怎样抗击倭寇的
2016-04-20 · 知道合伙人互联网行家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在攻击平海卫倭寇的战斗中,戚家军为中军,担任正面进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从两翼配合攻击。二十一日,戚家军以胡守仁部为前导分兵三路,以火器打乱了倭贼前锋骑兵,乘势发动猛攻,俞、刘二部从两翼投入战斗。倭寇三面受敌,狼狈窜回老巢。三路明军乘胜追击,将敌人围困于巢中,并借风火攻,荡平了倭巢。此战只用了四五个小时,歼倭2000多人,解救被掳男女3000多人,明军收复兴化城。平海卫之战后,戚继光又率部消灭了原侵扰政和、寿宁的倭寇。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相继大败倭寇于仙游城下、同安王仓坪和漳浦蔡不岭,斩获颇多。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余倭逃往广东。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俞大猷也是一位抗倭英雄。在福建境内的倭寇被平定后,广东倭患严重。广东的倭寇主要是由俞大猷平定的。他在任广东总兵前,就招收过漳州农民武装6000人,到广东之后,先后调汀、漳等地军队1.4万人到广东,其主要部分就是他在福建招收的那支队伍,到广东后,俞大猷又招募和组织农民武装力量,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获得很大成功。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海丰附近的战斗中,农民武装花腰蜂等英勇杀敌,取得了胜利。俞大猷领导广东军民歼灭了广东境内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平定,这是爱国军民共同奋战的结果。
倭寇的侵掠骚扰,给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平定倭患,使人们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在平定倭乱的过程中,明朝政府的一些官员认识到,“海禁”既不能限制私人海上贸易,也不能防止倭寇。反而驱使沿海居民走上武装走私的道路,与倭寇内外勾结,为害颇大。嘉靖末年,比较有远见的官僚,纷纷建议政府解除海禁,发展海上贸易。到明穆宗隆庆时,明政府开始取消“海禁”,准许对外通商。这无疑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正常的海上贸易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
回溯四百五十余年前的那段历史,领略那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史诗。
倭寇系指14—16世纪由日本武士、浪人为主组成的,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劫掠侵扰的海盗集团。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特别是中期以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倭寇乘虚而入,屠掠沿海,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据《昆山县倭寇始末书》、《倭变事略》等史料记载,当时东南千里海滨同时告警,半壁山河几无宁土,广大沿海居民深受荼毒。
针对倭寇特点创新阵营与编制
首先聊聊戚家军的编制。据戚继光《纪效新书》的记载,戚继光军队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出发点是编制取决于阵营,阵营决定编制。戚继光根据“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原则,从倭寇善于格斗和南方水网地形的特点出发,创立了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
鸳鸯阵是小队阵型,《纪效新书》这样描述:“二牌并列,狼筅各跟一排,以防拿牌人后身。长枪每二支各分管一牌一筅。短兵防长枪进得老了,即便杀上。伍长执挨牌在前,余兵照鸳鸯阵紧随牌后”。
一头两翼一尾阵则应用于大局,是把参战部队分成四部分,最前者为头,是正兵,主要的进攻部队;两翼为奇兵,保护头的侧后方向,在适当时机进攻敌人的侧翼,尾是策应部队(相当于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任意方向。
新军武器装备的合理配置
为充分发挥武器威力,从而最大程度实现阵型效能,戚继光创新了军队武器的配备,在武器的具体配置上还做到“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
戚继光的1小队12人,除了队长和伙兵之外,其余10名战斗成员,长牌、藤牌各1,长牌手、藤牌手各配腰刀一口,蒺藜10串、每串6个。藤牌手还配标枪2支。“长牌无甚花法,只欲有胆有力赖之遮蔽其后兵前进”。藤牌较小,灵便,选用年少便捷、手足未硬之人使用。
针对倭寇特点创新阵营与编制
首先聊聊戚家军的编制。据戚继光《纪效新书》的记载,戚继光军队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出发点是编制取决于阵营,阵营决定编制。戚继光根据“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原则,从倭寇善于格斗和南方水网地形的特点出发,创立了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
新军武器装备的合理配置
为充分发挥武器威力,从而最大程度实现阵型效能,戚继光创新了军队武器的配备,在武器的具体配置上还做到“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
此外,在戚家军的大部队中,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每哨配大铳(火炮)2门,每铳配手装药筒60个,铅子120个等。中军还有火箭、大铳、弓弩、大刀等。
戚继光从思想、武艺、阵营、纪律等各方面对戚家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戚继光十分重视士兵的思想训练,他认为“练心则气自壮”。因此,他首先向士兵进行养兵保民的教育,强调国家建立军队的目的是“保障生民,捍御地方”;百姓之所以供养士兵,就是为“杀贼,保障他”。其次,要求各级将领身先士卒,爱护士兵。再次,强调赏罚分明。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下,戚家军同仇敌忾,人人临敌有立功之志,无退缩之思,万人一心,士气高昂。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一、实行募兵制。 戚继光在嘉靖三十八年,提出募兵的新主张,从义乌招募当地农民和周边永康、东阳、处州等处农民矿徒等四千余人,组成了一支新的军事力量。这支部队兵员来源并非征兵而是募兵,由于不是强制征兵,招募的兵员保家卫国的的主动性强,积极性较高,打起仗来特别勇猛,以致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戚家军”。
二、 针对倭寇特点创新阵营与编制。据戚继光《纪效新书》的记载,戚继光军队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出发点是编制取决于阵营,阵营决定编制。戚继光根据“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原则,从倭寇善于格斗和南方水网地形的特点出发,创立了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鸳鸯阵是小队阵型,《纪效新书》这样描述:“二牌并列,狼筅各跟一排,以防拿牌人后身。长枪每二支各分管一牌一筅。短兵防长枪进得老了,即便杀上。伍长执挨牌在前,余兵照鸳鸯阵紧随牌后”。为实现这两种阵营,戚继光为戚家军量身定做了新的编制。他把最小的作战单位,即一个鸳鸯阵称为“队”,由12人组成。除前面所述11名战斗成员外,还编入一名伙兵(负责打杂)。“四队为一哨”、“四哨为一官(大哨)”“前后左右四官为一总(营)”。可见戚继光的军队和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的传统编制不同。
三。实行与传统军队不同的严格训练方式。戚继光从思想、武艺、阵营、纪律等各方面对戚家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戚继光十分重视士兵的思想训练,他认为“练心则气自壮”。因此,他首先向士兵进行养兵保民的教育,强调国家建立军队的目的是“保障生民,捍御地方”;百姓之所以供养士兵,就是为“杀贼,保障他”。其次,要求各级将领身先士卒,爱护士兵。再次,强调赏罚分明。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下,戚家军同仇敌忾,人人临敌有立功之志,无退缩之思,万人一心,士气高昂。对于武艺,即军事技能训练,戚继光同样十分看重。他时常对士兵说“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也决杀了你。”他要求士兵练实战的技能,反对耍花枪,组织士兵结合阵法反复操练,经常进行考核。考核中进步者受赏,屡次落后者受罚。如此将戚家军造就成人人有实战本领的一支精兵。
四、戚家军有严格的号令章法以及纪律约束。从行军住宿、休息、就餐到练武摆阵、擒贼杀敌,戚家军都有详尽而明确的号令,能够做到令行禁止。而在纪律上,戚家军被严格要求不准扰害百姓。凡砍伐人树木、作践人田产、烧毁人房屋、奸淫盗窃、虐杀俘虏、妄杀平民者均要军法从事。严格的纪律使得这支部队做到“兵民相体”,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
五、创新军队武器的配备。为充分发挥武器威力,从而最大程度实现阵型效能,戚继光创新了军队武器的配备,在武器的具体配置上还做到“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戚继光的1小队12人,除了队长和伙兵之外,其余10名战斗成员,长牌、藤牌各1,长牌手、藤牌手各配腰刀一口,蒺藜10串、每串6个。此外,在戚家军的大部队中,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每哨配大铳2门,每铳配手装药筒60个,铅子120个等。中军还有火箭、大铳、弓弩、大刀等。恰当组合武器和使用者,武器间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长短相杂,刺卫兼合,长以卫短,短以护长的有机整体。牌、筅作为防御性武器,保护全队并相互保卫;作为攻击力量的长枪前有牌、筅支持,后有短兵防卫,无自身难保之忧,有进取杀敌之志,这就大大加强了进攻能力。
戚继光用最新的思想教育军队,用最精良的装备整饬军队,用最严格的法令约束军队,超前的治军思想造就了一支强大的戚家军,为当时沿海的百姓重新带来了安宁,也给数百年后的我们留下了一个个不败传说。从明朝嘉靖四十年到嘉靖四十三年,戚家军历经战役数十次,几乎战无不胜,平息了流窜在中国的倭寇,从此明朝海疆大体回归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