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 我来答
小烟说教育
高粉答主

2019-04-10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36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46.3万
展开全部

唐太宗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唐太宗强调自己颁布的诏敕不能有违国家法律,不能以自己的言论或诏敕等代替国家法律,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他也能够身体力行。

2、唐太宗明确提出了“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的思想,强调国家立法要简约,执法要宽简,切忌法繁刑密,条文复杂,严酷执行。

3、为保障唐王朝国家的长治久安,唐太宗认为必须杜绝执法混乱,要求“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要求“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要求“法之所行,无舍亲昵”,强调执法务必公正,坚决不徇私情。

4、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

5、在重视法治的同时,唐太宗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减轻刑罚,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贞观时期的社会秩序稳定,最少的一次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法良政优:“贞观盛世”的治国保障

328feng
2016-06-27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39
采纳率:64%
帮助的人:1328万
展开全部
宽仁慎刑、以身作则,以道德为约束,审慎周详,是唐太宗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1、“宽仁慎刑”的立法宗旨
唐太宗即位后,没有听从以封德彝为代表的老臣建议采用“秦任法律,汉杂霸道”式的治理方法,而是采用了魏征以宽仁教化治天下的主张。魏征认为,“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若国家选用了这样一条治国道路,就应该“慎刑恤典”。
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本着“意在宽平”的原则厘改法律。他们以隋代《开皇律》为蓝本进行损益,使问世的唐律较之前代简约许多。贞观十一年正月,新律诏颁全国,是为《贞观律》。《贞观律》集众律之大成,经诸名流裁酌损益,可谓“审慎周详”。唐太宗还注意到之前律文互出,使“执法之官,缘此舞弄”,极易形成司法漏洞,遂告诫立法者,“宜令审细,毋使互文”,使法令整齐划一;又修订了一系列的法令,有令、格、式三种类型,与《贞观律》相辅而行:“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规物程事”(见《唐六典•刑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在立法过程中,得到唐太宗多次指示,如“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可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这是强调若法不稳定,律文多变,使人心多惑,无所适从,所以立法者要审慎而行,不可轻立,既立之后,“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唐太宗对死罪的处理尤为慎重,除了坚持三覆奏的程序外,还要求处决死囚时,要和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共同议定。这样,由于《唐律》中较之前代大幅度减少了死刑的条文,议决时又无比慎重,到贞观四年,全国断死刑者仅二十九人。尽管这样,唐太宗还不满足,到了贞观五年颁布诏令:“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对于不遵守覆奏程序规定的执行者,给予流刑和徒刑,体现了《贞观律》的仁义精神。
2、克制己欲自觉守法
皇帝“朕即天下”,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都集于其手,依自己的喜怒行刑是很常见的。唐太宗固然也有肆意的时候,但能很快返回正路,认为“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自觉地将自己的皇权归入国法规范之中。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某县令裴仁轨犯了轻罪,但唐太宗盛怒之下要处以斩刑,殿中侍御史李乾佑上疏奏曰:“法令者,陛下制之于上,率土尊之于下,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仁轨犯轻罪而致极刑,是乖昼一之理。刑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殿中侍御史系御史台殿院从七品官员,却敢于直言“法令者……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这份勇气委实可嘉,善于纳谏的唐太宗最终收回成命。
唐太宗非为圣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但他勇于纳谏,手下又有一帮守正善谏的臣工,所以能够克制己欲,按照国家法律办事,成为君王的守法楷模。在他的倡导下,贞观初年良吏辈出且执法公平,形成了“法平政成”的局面,《旧唐书•良吏传序》赞道:“太宗皇帝削平乱迹,以是人知耻格,苏尚贞修,太平之基,率由兹道。”
历朝历代,许多皇帝蔑视国法,极力放大皇权,对皇族或外戚徇情枉法。唐太宗认真地总结了前隋的教训,严于律己,也不放纵皇族亲戚。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洋州刺史赵节参与其中,按律当死。赵节是唐太宗姐姐长广公主的儿子,长广公主含泪向唐太宗求情,希望能够赦免儿子的死罪。唐太宗摇头不许,说道:“赏不避仇雠,罚不阿亲戚,此天下至公之道,不敢违也,以是负姐。”
唐太宗自己守法,并告诫群臣道:“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可见唐太宗的守法目的并不十分高尚,即盼望如此做可使李家政权长治久安,于是整个统治集团可以“长守富贵”。虽如是,立法宽仁、执法公平毕竟可以使“百姓安宁”,客观上促使了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这也正是贞观法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成效卓著的根本原因。
3、追求道德约束的境界
唐太宗通过弘文殿辩论,采用了魏征等人建言的“教化治国”主张,即全面按照儒家的“王道”理想社会进行实践。为此尊儒崇经,刊定《五经正本》;偃武修文,营造安静社会以利农事;大兴礼乐,将儒学思想散入乡约族训,形成以礼制律、刑外礼内的局面等等。从法律的角度看,人们能够自觉地用“近君子、远小人”的儒家规范来约束自己,即是强制性地按律令条文被动执行的更高级形式。
唐太宗在立法过程中,继承与发展汉以来援礼入律的传统,将儒家礼学作为制定与修改律令的指导思想,颁布的《贞观律》中的大多数篇章皆是按礼定律的。后世的《明史•刑法志》指出:“唐撰律令,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具体执法过程中,唐太宗善于从儒家“教化”的角度来深耕,力求突破相对刻板的律令条文,以期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从而深化人们自觉地按儒家规范行事的观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6-06-25
展开全部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注重立法,着力创制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了通过法律对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他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在此基础上经过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完善形成了《唐律疏议》,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唐律,后来经不断修订完善在整个唐朝都得以实施。从一定意义上讲,唐律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特征,它和罗马法、拿破仑民法典是并驾齐驱的三部世界意义的重要法典。唐律的产生标志着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法制文明走向成熟,也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坚持从严治吏,抓住了法制的根本。他多次强调:“官吏违法犯罪,不能有所姑息,而应一断于律,如果违法就应坚决给予制裁。”他的叔叔李道宗曾有贪污行为,被按律削爵,贬为庶民。因此,唐律虽不严苛,但较为严密,依然对官员有很强的威慑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三,唐太宗李世民有强烈的民本思想,注重通过法律来促进民生。他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他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他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他还推行了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例如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等等,从而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
  最后,唐太宗李世民强调德本刑用的思想,重视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他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他注重用本阶级的伦理道德去约束统治集团,特别是上层。他善于把对官员进行反贪教育与严格执行唐律结合起来,有效地遏止了官员腐败之风,减少了贪污、贿赂这类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他不顾自己的“老寒腿”,在即位之初坚持居住在隋朝留下的旧宫殿里。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他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风尚,涌现出了戴胄、魏征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模范廉俭大臣”。
分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Genie1009
2016-06-25 · TA获得超过137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4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4万
展开全部
唐太宗李世民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从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加强封建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安民立政,莫 此为先”。今天,深入研究唐太宗的法律思想,对于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借 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一、唐太宗重视封建法制建设唐太宗法律思想最突出的一点,便是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