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7
展开全部
暑邪与火邪皆为阳邪,致病特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暑邪的概念与致病特点
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是指夏至后至立秋前的致病邪气而言。故暑邪为病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其性属阳,为病常有火热燔灼之征。暑邪致病有以下特点。
① 暑邪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其气燔灼,蒸腾开泄,为病先犯气分,故有夏暑发自阳明之说。暑邪内侵,腠理开泄,逼津外出,汗多不止,气随津泄,致成气耗津伤之证。《灵枢·岁露》说:“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暑邪其性亢烈,形同壮火,而壮火食气,这也是暑邪耗气的重要机制。
② 暑邪常伤营竭阴。暑系阳邪,感受暑邪,必是阳热之气亢盛,阳盛者阴必病,故感暑邪,壮热汗出。心藏营而主血,发于外为汗。故暑盛津液大泄,久必损及营阴。
③ 暑邪亢烈,上熏心脑。暑为阳热之气,其伤心为病,最易上熏心脑,引动肝风。暑为夏季主气,内与心气相通,《素问·六节藏象论》谓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故暑邪致病常上扰心神,犯于心脑。《温热经纬·卷三》说:“暑邪易入心经”,症见壮热烦渴,头痛神昏,古称中暑,甚则发生暑厥。暑为阳邪,热则生风,故伤于暑邪,又可见热极而肝风内动之证,身热而四肢抽搐,名曰“暑风”。
④ 暑邪灼络出血。暑性炎热,热甚则迫血妄行,如《温病条辨》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所治之“暑湿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通称“暑瘵”。
⑤ 暑多挟湿为患。炎暑当令,气候热极而又多雨湿,或盛暑而贪凉饮冷,以致外伤于暑,内伤于湿,则暑湿合而为患,名曰暑湿或湿热,症见胸腹满闷,呕恶不食,舌苔腻,脉濡等。故《冯氏锦囊秘录》说:“暑必挟湿”。
2.火邪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火邪实系火热邪气之统称。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故火与温热邪气虽有程度上的差异,并无质的区别,因此常火热混称。但就火与温热之来路言,温热多属外淫,为外感温热病之主要原因;而火邪常自内生,如心火炽盛,肝火上炎,胃火燔灼等,古有“火无外火之说”,系指此而言。火热邪气致病的特点是:
① 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邪气性蒸腾而体燔灼,最易迫津外泄,耗伤阴血津液,故火热为病常见身热、多汗、口干、口渴、溲赤便结、苔黄燥诸症。火热内盛,又易耗气,此亦所谓“壮火食气”。
② 上扰神明,蒙蔽清窍。火热属阳,其性炎上,燔灼熏蒸,蒸迫上逼,故在高热、壮热、多汗、烦渴之同时,出现心烦不宁,狂乱躁动,神昏不语或谵语。《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③ 热极生风,迫血妄行。火热内盛,必然耗伤阴津,煎熬营血,肝受其灼,筋脉失于濡润滋养,以致肝风内动,筋脉挛急,肢体抽搐,而称“热极生风”。火热邪气其性鼓动蒸迫,既可鼓动血脉,加速血行,使血行紊乱,又能灼伤脉络,迫血外溢,出现各种出血如温病发斑、吐衄,杂病之吐血、便血、鼻衄、齿衄、咳血、尿血、女子月经过多及崩漏等。
④ 火热灼血成肿疡。火热灼血,血行迟滞,凝而成瘀,复为火热蒸腐发为痈肿疮疡。《灵枢·痈疽》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疡疮皆属于火”。《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3.暑邪与火邪的比较
暑邪与火邪的致病特点大致相同,但两者同中又有区别。仔细分析,在以下方面确有不同。
① 两者性质相同,但来路有别。暑为阳邪,性同火热,但暑邪为外感,多发于盛夏暑气当令之时,因此可以说暑邪是夏至之后至立秋之前这一特定时间的火热邪气。火热邪气之中温热病邪,常系外感淫邪,而火邪为病则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而内生。
② 暑邪与火邪常兼它邪。暑多兼湿,这是由于暑邪发病的特定时间所决定的。火热邪气,特别是内生五邪之火,常与气郁、痰、瘀相兼为病,如肝郁化火,火气内郁;火盛灼津为痰,或痰瘀内阻而从热化火。
③ 暑邪发自阳明,火邪起于脏腑。暑自外感,初起即见高热、壮热、烦渴、多汗等阳明气分热盛之征。火邪为患,病涉心肝脾胃等脏腑。
④ 暑邪皆实,火有虚实之别。邪气盛则实,暑邪受之于外,故暑病纯属邪盛之疾。而火邪之因于脏腑机能亢进者为实,如肝火亢盛、胃火炽盛、肝火内郁;火灼日久,阴津耗伤,或脏腑阴亏,虚火内生,则成阴亏火旺之虚火。
1.暑邪的概念与致病特点
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是指夏至后至立秋前的致病邪气而言。故暑邪为病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其性属阳,为病常有火热燔灼之征。暑邪致病有以下特点。
① 暑邪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其气燔灼,蒸腾开泄,为病先犯气分,故有夏暑发自阳明之说。暑邪内侵,腠理开泄,逼津外出,汗多不止,气随津泄,致成气耗津伤之证。《灵枢·岁露》说:“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暑邪其性亢烈,形同壮火,而壮火食气,这也是暑邪耗气的重要机制。
② 暑邪常伤营竭阴。暑系阳邪,感受暑邪,必是阳热之气亢盛,阳盛者阴必病,故感暑邪,壮热汗出。心藏营而主血,发于外为汗。故暑盛津液大泄,久必损及营阴。
③ 暑邪亢烈,上熏心脑。暑为阳热之气,其伤心为病,最易上熏心脑,引动肝风。暑为夏季主气,内与心气相通,《素问·六节藏象论》谓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故暑邪致病常上扰心神,犯于心脑。《温热经纬·卷三》说:“暑邪易入心经”,症见壮热烦渴,头痛神昏,古称中暑,甚则发生暑厥。暑为阳邪,热则生风,故伤于暑邪,又可见热极而肝风内动之证,身热而四肢抽搐,名曰“暑风”。
④ 暑邪灼络出血。暑性炎热,热甚则迫血妄行,如《温病条辨》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所治之“暑湿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通称“暑瘵”。
⑤ 暑多挟湿为患。炎暑当令,气候热极而又多雨湿,或盛暑而贪凉饮冷,以致外伤于暑,内伤于湿,则暑湿合而为患,名曰暑湿或湿热,症见胸腹满闷,呕恶不食,舌苔腻,脉濡等。故《冯氏锦囊秘录》说:“暑必挟湿”。
2.火邪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火邪实系火热邪气之统称。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故火与温热邪气虽有程度上的差异,并无质的区别,因此常火热混称。但就火与温热之来路言,温热多属外淫,为外感温热病之主要原因;而火邪常自内生,如心火炽盛,肝火上炎,胃火燔灼等,古有“火无外火之说”,系指此而言。火热邪气致病的特点是:
① 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邪气性蒸腾而体燔灼,最易迫津外泄,耗伤阴血津液,故火热为病常见身热、多汗、口干、口渴、溲赤便结、苔黄燥诸症。火热内盛,又易耗气,此亦所谓“壮火食气”。
② 上扰神明,蒙蔽清窍。火热属阳,其性炎上,燔灼熏蒸,蒸迫上逼,故在高热、壮热、多汗、烦渴之同时,出现心烦不宁,狂乱躁动,神昏不语或谵语。《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③ 热极生风,迫血妄行。火热内盛,必然耗伤阴津,煎熬营血,肝受其灼,筋脉失于濡润滋养,以致肝风内动,筋脉挛急,肢体抽搐,而称“热极生风”。火热邪气其性鼓动蒸迫,既可鼓动血脉,加速血行,使血行紊乱,又能灼伤脉络,迫血外溢,出现各种出血如温病发斑、吐衄,杂病之吐血、便血、鼻衄、齿衄、咳血、尿血、女子月经过多及崩漏等。
④ 火热灼血成肿疡。火热灼血,血行迟滞,凝而成瘀,复为火热蒸腐发为痈肿疮疡。《灵枢·痈疽》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疡疮皆属于火”。《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3.暑邪与火邪的比较
暑邪与火邪的致病特点大致相同,但两者同中又有区别。仔细分析,在以下方面确有不同。
① 两者性质相同,但来路有别。暑为阳邪,性同火热,但暑邪为外感,多发于盛夏暑气当令之时,因此可以说暑邪是夏至之后至立秋之前这一特定时间的火热邪气。火热邪气之中温热病邪,常系外感淫邪,而火邪为病则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而内生。
② 暑邪与火邪常兼它邪。暑多兼湿,这是由于暑邪发病的特定时间所决定的。火热邪气,特别是内生五邪之火,常与气郁、痰、瘀相兼为病,如肝郁化火,火气内郁;火盛灼津为痰,或痰瘀内阻而从热化火。
③ 暑邪发自阳明,火邪起于脏腑。暑自外感,初起即见高热、壮热、烦渴、多汗等阳明气分热盛之征。火邪为患,病涉心肝脾胃等脏腑。
④ 暑邪皆实,火有虚实之别。邪气盛则实,暑邪受之于外,故暑病纯属邪盛之疾。而火邪之因于脏腑机能亢进者为实,如肝火亢盛、胃火炽盛、肝火内郁;火灼日久,阴津耗伤,或脏腑阴亏,虚火内生,则成阴亏火旺之虚火。
上海宇玫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3-08-27 广告
2023-08-27 广告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微小膜泡,可携带包含蛋白质、RNA和DNA等在内的各种生物分子。它们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信号传递、营养输送、免疫调节和疾病传播等。外泌体在医学、生物工程和药物传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外泌体,是由...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上海宇玫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