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职高课堂教学质量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新的课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诸多的改进,而教师因受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摆脱不了束缚,该少说的不少说,该精讲的不精讲,顾此失彼,所教内容既无重点,也无重心,让学生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其实,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课改教材无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的重新编排和取舍,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很多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并把教材内容读懂吃透。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节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该合并的合并,该分解的分解,该讲的地方精讲,不该讲的地方不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步骤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也会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设问,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即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2.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3.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上《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课后笔者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笔者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逐渐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四、平时教学中应善于与中考和竞赛内容接轨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善于把学习内容与中考或竞赛内容接轨。讲课过程中,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不自觉中接受中考试题或竞赛试题的熏陶。在平时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做题,特别是各种中考题或竞赛题,做完后善于总结,并把各种题型分解在每一节内容中,让类似题型贯穿于学生的训练中。
参加中考或竞赛,要想获得好成绩,不是靠一个月两个月的辅导就能见效的。首先教师要多做题,头脑里要有东西,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课堂上要多渗透。平时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每堂课都会留下一道或两道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数学题写在黑板上,或竞赛题或中考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走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学生多做题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于是题海战术成了很多教师的法宝。殊不知,这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谈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了。
我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许多学习数学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触数学题后,却仍能解出一些很复杂的数学题。为什么?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们掌握了数学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中学数学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如果能落实到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活动上,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发挥出一种方法论的功能。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会游刃有余、水到渠成。 其实,对中考或竞赛试题,只要少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道题,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那种考试过程中靠碰熟悉题提高成绩的做法说到底就是碰运气,是不可取的。教师的精力应该用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上。
六、讲课的同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传授是传统的教学观点,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应该做的是善于“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更突出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做作业的习惯,都加以引导,使之更趋科学合理。要求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讲究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还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八、善于与学生交流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实现心灵的零距离,学生才会打开心灵的窗口,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有宽松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才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敬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分析、讲授能力强,但是由于不善于和学生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存在感情隔阂,教与学不能协调配合,结果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总的来说,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新的课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诸多的改进,而教师因受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摆脱不了束缚,该少说的不少说,该精讲的不精讲,顾此失彼,所教内容既无重点,也无重心,让学生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其实,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课改教材无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的重新编排和取舍,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很多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并把教材内容读懂吃透。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节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该合并的合并,该分解的分解,该讲的地方精讲,不该讲的地方不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步骤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也会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设问,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即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2.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3.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上《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课后笔者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笔者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逐渐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四、平时教学中应善于与中考和竞赛内容接轨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善于把学习内容与中考或竞赛内容接轨。讲课过程中,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不自觉中接受中考试题或竞赛试题的熏陶。在平时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做题,特别是各种中考题或竞赛题,做完后善于总结,并把各种题型分解在每一节内容中,让类似题型贯穿于学生的训练中。
参加中考或竞赛,要想获得好成绩,不是靠一个月两个月的辅导就能见效的。首先教师要多做题,头脑里要有东西,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课堂上要多渗透。平时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每堂课都会留下一道或两道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数学题写在黑板上,或竞赛题或中考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走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学生多做题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于是题海战术成了很多教师的法宝。殊不知,这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谈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了。
我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许多学习数学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触数学题后,却仍能解出一些很复杂的数学题。为什么?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们掌握了数学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中学数学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如果能落实到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活动上,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发挥出一种方法论的功能。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会游刃有余、水到渠成。 其实,对中考或竞赛试题,只要少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道题,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那种考试过程中靠碰熟悉题提高成绩的做法说到底就是碰运气,是不可取的。教师的精力应该用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上。
六、讲课的同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传授是传统的教学观点,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应该做的是善于“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更突出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做作业的习惯,都加以引导,使之更趋科学合理。要求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讲究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还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八、善于与学生交流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实现心灵的零距离,学生才会打开心灵的窗口,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有宽松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才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敬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分析、讲授能力强,但是由于不善于和学生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存在感情隔阂,教与学不能协调配合,结果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总的来说,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展开全部
如何有效提高职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其实施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现代学校的教学管理,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
关键词:教学管理,师资队伍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其实施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现代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做到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管理的决策科学化、运行规范化、手段现代化、督查系统化,管理人性化。
1、强化教学管理,优化管理模式
(1)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把教学工作管理好了,可以保证学校形成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学管理的进步会带来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加强领导,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抓好科组建设,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到互学互教,共同提高。
(2)加强专业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建设好的专业学校才能发展壮大。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不断更新和添置教学仪器设备,确保教学实验开齐开足。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努力争取“零距离上岗”。实行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
(3)抓教研。学校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还要抓好教学研究工作,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参加科研,以教研促教学。
2、建设一支优良素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要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制订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高度重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解决师资力量的缺乏,要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教师,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界限,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教师上课时要体现“精、气、神”??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当然就好,教学质量就能不断提高。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教学中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分清主次,明确重点和难点。讲授时把重点、难点讲清讲透,次要内容可略讲或不讲,或将它作为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练习。二是由于教学内容多,授课学时有限,在讲授时只能精选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加以精讲。具体做法是:精选内容,精辟地讲解,学生学得精通。精通,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真正理解,融会贯通,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智能得到开发。
(3)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一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过去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勤学和善学。二是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入手,全面把握。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让不同程度、层次和爱好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所成。四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问题。五是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4)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一是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是讲课前的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不但要深刻理解,而且要做到全面掌握。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三是认真编写教案。教案应当包括全部要讲的内容。四是合理组织讲课内容。确定讲课内容的多少,决定于教学大纳要求。课程内容前后次序的安排,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注意分散难点,突出新概念。五是注意课堂表达方式。教师必须精神饱满,认真投入,态度要端正大方,语言要通俗易懂。六是及时检查总结提高。教师在每次讲课后,一定要及时进行检查小结。看看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是失败。最好是在检查总结以后立即找出改进的办法,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讲授艺术和教学水平。
3、丰富管理模式,保证管理人性化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者应将“理性”管理与“人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注重人的因素,激发群体潜能,这正是使“人”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本管理。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在“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思想指导下,关注教师发展,以事业凝聚教师,为教师搭建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帮助教师实现自身价值。
学校管理中的规章要“刚”,以人本则应“柔”,刚柔并济,从常规管理向特色管理的转化,从单向管理向全方位管理的转化,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化,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总之,现代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在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效益。
摘要: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其实施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现代学校的教学管理,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
关键词:教学管理,师资队伍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其实施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现代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做到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管理的决策科学化、运行规范化、手段现代化、督查系统化,管理人性化。
1、强化教学管理,优化管理模式
(1)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把教学工作管理好了,可以保证学校形成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学管理的进步会带来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加强领导,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抓好科组建设,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到互学互教,共同提高。
(2)加强专业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建设好的专业学校才能发展壮大。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不断更新和添置教学仪器设备,确保教学实验开齐开足。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努力争取“零距离上岗”。实行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
(3)抓教研。学校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还要抓好教学研究工作,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参加科研,以教研促教学。
2、建设一支优良素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要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制订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高度重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解决师资力量的缺乏,要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教师,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界限,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教师上课时要体现“精、气、神”??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当然就好,教学质量就能不断提高。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教学中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分清主次,明确重点和难点。讲授时把重点、难点讲清讲透,次要内容可略讲或不讲,或将它作为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练习。二是由于教学内容多,授课学时有限,在讲授时只能精选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加以精讲。具体做法是:精选内容,精辟地讲解,学生学得精通。精通,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真正理解,融会贯通,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智能得到开发。
(3)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一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过去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勤学和善学。二是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入手,全面把握。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让不同程度、层次和爱好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所成。四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问题。五是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4)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一是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是讲课前的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不但要深刻理解,而且要做到全面掌握。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三是认真编写教案。教案应当包括全部要讲的内容。四是合理组织讲课内容。确定讲课内容的多少,决定于教学大纳要求。课程内容前后次序的安排,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注意分散难点,突出新概念。五是注意课堂表达方式。教师必须精神饱满,认真投入,态度要端正大方,语言要通俗易懂。六是及时检查总结提高。教师在每次讲课后,一定要及时进行检查小结。看看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是失败。最好是在检查总结以后立即找出改进的办法,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讲授艺术和教学水平。
3、丰富管理模式,保证管理人性化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者应将“理性”管理与“人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注重人的因素,激发群体潜能,这正是使“人”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本管理。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在“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思想指导下,关注教师发展,以事业凝聚教师,为教师搭建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帮助教师实现自身价值。
学校管理中的规章要“刚”,以人本则应“柔”,刚柔并济,从常规管理向特色管理的转化,从单向管理向全方位管理的转化,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化,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总之,现代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在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效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