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没有兵权的司马懿,能够轻而易举的扳倒权倾朝野的曹爽,这这很值得人们深思。我认为原因如下:首先曹爽没有及时除去对自己有威胁的司马懿;其次就是曹爽太过高估自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最后就是不愿听从别人的劝告。
曹爽,字昭伯,他是沛国谯县人,也是大司马曹真的第一个儿子。曹爽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宗室、权臣,他年少的时候凭借这自己这一身份出入宫廷,为人谨慎持重,因此在曹睿继位后得到重用,被认为散骑侍郎,后又升为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公元231年,明帝曹睿病危,于是封曹爽为大将军,并让曹爽跟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少帝曹芳继位之后,曹爽又升官,改封为武安侯。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的大将军职务被消去,在那之后不久就因为谋反的罪责,在朝议之后被族灭。
有前面介绍可以看出,曹爽在每代皇帝那里都很受重用,委任他的官职也在不断地升高。相反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并没有曹爽这么风光,但是结局却是出乎意料。权倾朝野的曹爽被手中没有兵权的司马懿扳倒,最后落得个族灭的下场。这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曹爽没有及时除去对自己有威胁的司马懿。曹爽和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但是曹爽凭借着自己宗室的身份能够很快架空司马懿的权力,并将一切重要的事都交给自己的亲信来做,或者担任朝堂一些重要的官职。司马懿虽然没有曹爽的身份,但是自己为三朝重臣,朝堂之上也有着不少自己的亲信。面对这么大的威胁,曹爽虽然有无数次能够除去司马懿的机会,但是他都没有去做,直到最后后悔莫及。
第二个就是曹爽过于高估自己。曹爽掌握朝廷大权之后,慢慢的开始自大起来。他开始做一些有损皇家颜面的事,比如说夺取皇帝赏赐官员的良田、窃取公务、编造公文,更有甚的事就迎娶宫中女官,这些是都是对皇帝大为不敬,可是他丝毫不在意。最后一点就是不听劝告。曹爽曾多次带着诸弟一起出洛阳游玩,要知道曹爽的这些兄弟在朝廷都掌握着军政大权,他们一同出去就没法掌握宫中情况,这时候如果有人作乱就会难以控制。他手下的恒范就曾多次因为这件事劝阻过,但是曹爽并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这也导致了后面司马懿发动政变成功。
影响力可能更合适说明。司马懿历事四朝,两任辅政大臣(第一次是和曹爽的父亲曹真,曹真能力比曹爽强太多),无论从能力、威望、人脉上都是司马懿占优,曹爽唯一有优势的就是宗室身份。在一个刻意营造出来的混乱形势下(司马懿完全可以说曹爽意图造反),很多人都会跟着司马懿的,因为司马懿的既往表现一向靠得住。
再者,曹魏在魏明帝曹睿时就有走下坡的趋势。曹睿大兴土木、扩充后宫、生活奢侈,很多大臣都向他进谏,他虽然不杀大臣但也从来不听(这点和司马懿的后代司马炎很像,可见亡国之君都差不多)。政局虽然表面平稳,但早就是暗流涌动(司马懿一向低调)。司马懿扮演的是一个反对官方奢侈腐化、选贤用能的角色,反角就是曹爽了。曹爽不仅奢侈而且跋扈,不把皇权当回事,他没想到自己的权力必须依靠皇权。
第三,曹爽警惕性极低,出行的时候都是几兄弟一起,一个照应的人也不留。桓范提醒他可能会有人作乱,他却说:”谁敢?“属于自我感觉极度良好。虽然司马懿装老、装痴呆、装病重,但换一个有警惕性的人,不可能大意到曹爽这个程度。
第四,曹爽最致命的错误就是被逼到绝境还会相信投降了司马懿就不会杀他。当时他手上还有几千兵,桓范的计划是到许昌振臂一呼,集中各地军队勤王。这个计策是很有可行性的,可惜曹爽不听。桓范大骂:“曹真是怎样的人物!怎么生出你们这些猪狗一样的兄弟。”
综上,主要是因为曹爽太无能,和魏国的政治大气候也有关系。
司马懿是以谋治天下
虽然手无重兵亦能废
了曹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