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 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是一部讲述国家历史的节目,对此如何评价?
央爸认真起来,还真得给中国的综艺节目长脸了。
前有《朗读者》,如今有《国家宝藏》。
老实说,看完节目,最感动的是历朝历代,那些有意识、无意识去保护中华文脉的读书人、匠人,他们是真正的国家宝藏。
在看到节目中这张图的时候,我泪目了:
古人视死如生,就是贫民棺椁里也会尽量放些值钱的东西,而这个叫做“喜”的基础公务员,却把1155条竹简当做随葬品。
而这1155条竹简上的文字并没有如其他文明,变成了不可解读的,或者哪怕解读了,仍然不谙其理的死文字,它依旧是活的条例。
正如撒贝宁介绍说:
云梦睡虎地竹简有大部分是记载的当时秦代的户籍管理的内容。怎么管理社区,怎么控制人口,甚至包括每个人他的工作、纳税、服役情况,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正是这样的记载和保存,让我们读古人的文字,常有“若合一契”之感,那些早已化为烟尘的帝国,它的边边角角,在两千多年以后,竟然依旧留下了清晰的剪影。
又如,在第一期节目里的介绍的岐阳石鼓,就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官员不断的寻找,不断的保护,就是因为前人文字,中华文脉之所在,必须保存。
而包括《千里江山图》,乾隆瓷母等所有故宫文物,都是经历了一次次的山河破碎,却被大致完好保存。尤其是日本侵华,多少故宫人冒着死亡的危险,将文物万里腾挪。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乱世里,这些2000多箱价值连城的国宝,却几乎没有收到一丝损坏。沿途有军队护卫,人民支持,当时的故宫人回忆:
“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招募工人、找船,谈价这类事,很多地方百姓都会包下来,他们也觉得这是责任。”
节目中的国画颜料匠人仇庆年老师,因为工作原因,也曾与他接触过。
他就是一个做简简单单的国画颜料的老师,终日就是敲石头,磨石头,又脏又累,还要漫山遍野,大海捞针地去寻找原材料,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万块。
问他为啥坚持?
他的回答,几乎和我遇到所有老匠人一样:不能丢掉传统,害怕自己不干了,这个东西就没人继承了。
不能丢掉传统。
这几乎是我遇到的每一个老匠人的最基本心理反应。
“国家灭亡以后,有复国之日;中华文化一断,永无补救之举。”这句话不仅仅是国家精英的意识,是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头百姓的共识。
网上公知们有言论:
崖山之后无中华。
这话也就是中国人窝里相互攻讦,世界上其他民族,哪一个有资格在这一点嘲笑我们?
历朝历代埋头苦干,踏踏实实的读书人和匠人,使得北至从漠河南到曾母暗沙,东起乌苏里江,西至帕米尔高原,中华文脉千年不断。
《大秦帝国》里有一句很燃的话叫做: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大秦的帝国、城墙、军队早已湮灭,但大秦的明月,靠着篇篇竹简,块块石鼓,片片砖瓦,一代一代细心保护中华文脉的人,朗照神州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