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什么物品出名
2013-11-11
展开全部
宋朝当时的陶瓷、织品、船只、航海都比较发达,世界领先
2013-11-11
展开全部
纺织品 和书画 瓷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11
展开全部
专题报道:“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 2007-12-25 10:16:45
大 中 小
标签:休闲
“南海一号”
资料介绍:
“南海一号”为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于阳江海域的宋代沉船,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
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
挖掘历史:解“南海一号”沉船之谜
阳江“石湾”瓷器历史悠久
冯峥说,阳江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瓷都”,阳江城东一名为“石湾”的地方就是古时的瓷都。阳江瓷器在晋代已十分出名,那时瓷都距城十里,在阳江江边,码头直伸入河中,故名“石湾”。到了宋代,阳江瓷器闻名天下。
“那时候,广州是华南地区瓷器交易的集散地,阳江瓷工挑着瓷器,翻山越岭到广州交易。由于路途远,当他们到达现在佛山石湾的位置时,发现当地土质与阳江土质相差无几,于是就地取材在佛山生产瓷器,故此,先有阳江‘石湾’,后有佛山‘石湾’。”
冯峥的说法有书为证,宋代李景诏《石湾陶业考》一书记载:“宋来阳江工匠曾迁东莞开窑,厥后再迁佛山石湾,少数石湾陶工尚有遄返阳江省墓者。”
阳江瓷器经广州集散
阳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文荣亦证实了这一说法。宋元两代陶瓷各窑共20座,其中分布河北、河南、山西、浙江、江西等地,在珠江流域仅阳江1座。所以有“先有阳江石湾,后有佛山石湾”这一典故。他介绍,当时由于阳江河道淤塞,陶瓷难以外运,故阳江窑匠迁往佛山郊区开窑,为图产品畅销,仍用阳江原石湾招牌。
阳江宋代石湾窑窑址在岗列乡石湾村东北1.3公里瓦窑岗上,当时有河与阳江相通,码头有石伸出河中,故名石湾,该村附近有丰富的高岭土,为瓷器的原料。新中国成立以前,发现窑址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省博物馆多次派人到石湾窑址调查,在瓦窑西南面采集到70多件瓷器,以刻花、画花模印花卉碗碟为主,也有为数不多的罐、盆、壶、盏等。
宋代阳江石湾窑瓷器已闻名天下,产品已远销海外,目前故宫仍有阳江石湾宋窑藏品。而作为千年古港的广州,则是阳江石湾窑瓷器的集散地。
“南海Ⅰ号”或曾在阳江补给
冯峥介绍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到了宋代,广州是瓷器的集散地,全国各地的瓷器都云集在广州交易,而阳江是海上丝路的必经之路,船只从广州出发,几天后到达阳江,要在阳江港口进行补给,然后再前往徐闻,直至东南亚、欧洲各地,因此,阳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站。
冯峥回忆,他出生在东平港,小时候就随家人出海打鱼,但一直以来,东平港的渔民们都不敢到“南海Ⅰ号”附近打鱼,“因为只要渔船经过那里,就会拖网。”直到后来才发现是一艘南宋初期行走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沉船。“‘南海Ⅰ号’肯定不是被台风刮倒的,如果是被风浪刮倒,船只是翻沉的,不会安然躺在海底里。”
船上未发现人的尸骨
冯峥十分肯定地说,“南海Ⅰ号”是因超载沉没的。他说,“南海Ⅰ号”船上估计有瓷器6万至8万件,这些瓷器都是出口的成品和半成品,来自福建、江西等地。
“南海Ⅰ号”在中途不断采购物品。在最近一次文物打捞中,发现船上装有铁器,而当时佛山出产铁器;据此可以猜测这艘船曾到广州、佛山等地采购,后在阳江港补给食品、水等物品,然后继续行程,在距阳江20多海里的海面上因超载船体爆裂进水而沉没。
“船上的船员已经逃生了,这样的商船不会单独出远海,通常都是一支船队多艘船只同行。可以推测,‘南海Ⅰ号’沉没时,船员都逃往另一艘船上,所以现在没有发现人的尸骨。”冯峥介绍。
进程回顾:
1987年:发现并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3年10月:广东省论证“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
2005年12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6年7月:国家批准广东南海一号沉船打捞方案
2007年4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启动
打捞全记录:
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22日上午11:30左右随着南海一号沉箱底梁露出水面,在水中沉睡800多年的南海一号成功出水。南海一号出水成功平稳后,“华天龙”上浮吊将完全脱钩,由“重任1601”半潜驳承载南海一号。随后半潜驳载着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由拖船拖往36海里外的阳江市海陵岛,驶向新家“水晶宫”。以下为起吊全过程记录。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2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南海一号已经开始整体起浮。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26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装着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沉香离完全离开水面还有3米左右。记者已经可以看到包裹左古沉船周围的泥沙。泥沙上还有一些贝壳以及瓷片。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33分:预计今天早上11:30-11:45左右“南海一号”整体起浮成功。
(2007年12月22日 10:48)
10时4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前沉箱离完全出水还有2.5米左右,打捞沉箱上的字样已经可以清楚见到。半潜驳艇呈现出头高尾低,据说专家话介绍这是正常现象。目前打捞速度按工程预计进行,属于安全范围,估计11点完全出水。
(2007年12月22日 11:10)
11时0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目前距离沉箱出还有一米,记者现场看到沉箱底部带有淤泥,沉箱周围的海水混浊,沉箱的底部也基本上出来。沉箱中的18个排水孔以及36根钢底梁都露出来。
(2007年12月22日 11:17)
11时08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沉箱基本上出水,沉箱底部能看到,露出水面大概7米,沉箱周围围着海藻和贝壳,预计距离完全出水还有几公分的距离。
(2007年12月22日 11:28)
11时1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沉箱上面的淤泥有点干,但现场相关专家表示这对沉船以及文物没有影响。因为沉船仍处于饱和状态,现场沉船的状态与在海中基本上一致。
(2007年12月22日 11:38)
11时2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半潜驳底部前面部分已经露出水面,海水不断的拍打着沉箱,目前能看到沉箱紧紧的贴着半潜驳,华天龙的16根钢梁还吊着沉箱.
(2007年12月22日 11:39)
11时30分:沉箱底梁数字能清晰可见,沉箱出水已经成功。国家文物局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正准备宣布“南海一号”的出水成功。
(2007年12月22日 11:44)
11时3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现场天气:雾气比较大,能见度也较差,风比昨天较大。文物局部长单和交通部副部长在现场,并对这次打捞出水表示满意。
(2007年12月22日 11:50)
11时45分:上沉井已经出水面,目前正在进行的排水,沉箱上的钢梁目前进行拆卸以及加固工作。
大 中 小
标签:休闲
“南海一号”
资料介绍:
“南海一号”为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于阳江海域的宋代沉船,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
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
挖掘历史:解“南海一号”沉船之谜
阳江“石湾”瓷器历史悠久
冯峥说,阳江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瓷都”,阳江城东一名为“石湾”的地方就是古时的瓷都。阳江瓷器在晋代已十分出名,那时瓷都距城十里,在阳江江边,码头直伸入河中,故名“石湾”。到了宋代,阳江瓷器闻名天下。
“那时候,广州是华南地区瓷器交易的集散地,阳江瓷工挑着瓷器,翻山越岭到广州交易。由于路途远,当他们到达现在佛山石湾的位置时,发现当地土质与阳江土质相差无几,于是就地取材在佛山生产瓷器,故此,先有阳江‘石湾’,后有佛山‘石湾’。”
冯峥的说法有书为证,宋代李景诏《石湾陶业考》一书记载:“宋来阳江工匠曾迁东莞开窑,厥后再迁佛山石湾,少数石湾陶工尚有遄返阳江省墓者。”
阳江瓷器经广州集散
阳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文荣亦证实了这一说法。宋元两代陶瓷各窑共20座,其中分布河北、河南、山西、浙江、江西等地,在珠江流域仅阳江1座。所以有“先有阳江石湾,后有佛山石湾”这一典故。他介绍,当时由于阳江河道淤塞,陶瓷难以外运,故阳江窑匠迁往佛山郊区开窑,为图产品畅销,仍用阳江原石湾招牌。
阳江宋代石湾窑窑址在岗列乡石湾村东北1.3公里瓦窑岗上,当时有河与阳江相通,码头有石伸出河中,故名石湾,该村附近有丰富的高岭土,为瓷器的原料。新中国成立以前,发现窑址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省博物馆多次派人到石湾窑址调查,在瓦窑西南面采集到70多件瓷器,以刻花、画花模印花卉碗碟为主,也有为数不多的罐、盆、壶、盏等。
宋代阳江石湾窑瓷器已闻名天下,产品已远销海外,目前故宫仍有阳江石湾宋窑藏品。而作为千年古港的广州,则是阳江石湾窑瓷器的集散地。
“南海Ⅰ号”或曾在阳江补给
冯峥介绍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到了宋代,广州是瓷器的集散地,全国各地的瓷器都云集在广州交易,而阳江是海上丝路的必经之路,船只从广州出发,几天后到达阳江,要在阳江港口进行补给,然后再前往徐闻,直至东南亚、欧洲各地,因此,阳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站。
冯峥回忆,他出生在东平港,小时候就随家人出海打鱼,但一直以来,东平港的渔民们都不敢到“南海Ⅰ号”附近打鱼,“因为只要渔船经过那里,就会拖网。”直到后来才发现是一艘南宋初期行走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沉船。“‘南海Ⅰ号’肯定不是被台风刮倒的,如果是被风浪刮倒,船只是翻沉的,不会安然躺在海底里。”
船上未发现人的尸骨
冯峥十分肯定地说,“南海Ⅰ号”是因超载沉没的。他说,“南海Ⅰ号”船上估计有瓷器6万至8万件,这些瓷器都是出口的成品和半成品,来自福建、江西等地。
“南海Ⅰ号”在中途不断采购物品。在最近一次文物打捞中,发现船上装有铁器,而当时佛山出产铁器;据此可以猜测这艘船曾到广州、佛山等地采购,后在阳江港补给食品、水等物品,然后继续行程,在距阳江20多海里的海面上因超载船体爆裂进水而沉没。
“船上的船员已经逃生了,这样的商船不会单独出远海,通常都是一支船队多艘船只同行。可以推测,‘南海Ⅰ号’沉没时,船员都逃往另一艘船上,所以现在没有发现人的尸骨。”冯峥介绍。
进程回顾:
1987年:发现并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3年10月:广东省论证“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
2005年12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6年7月:国家批准广东南海一号沉船打捞方案
2007年4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启动
打捞全记录:
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22日上午11:30左右随着南海一号沉箱底梁露出水面,在水中沉睡800多年的南海一号成功出水。南海一号出水成功平稳后,“华天龙”上浮吊将完全脱钩,由“重任1601”半潜驳承载南海一号。随后半潜驳载着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由拖船拖往36海里外的阳江市海陵岛,驶向新家“水晶宫”。以下为起吊全过程记录。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2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南海一号已经开始整体起浮。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26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装着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沉香离完全离开水面还有3米左右。记者已经可以看到包裹左古沉船周围的泥沙。泥沙上还有一些贝壳以及瓷片。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33分:预计今天早上11:30-11:45左右“南海一号”整体起浮成功。
(2007年12月22日 10:48)
10时4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前沉箱离完全出水还有2.5米左右,打捞沉箱上的字样已经可以清楚见到。半潜驳艇呈现出头高尾低,据说专家话介绍这是正常现象。目前打捞速度按工程预计进行,属于安全范围,估计11点完全出水。
(2007年12月22日 11:10)
11时0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目前距离沉箱出还有一米,记者现场看到沉箱底部带有淤泥,沉箱周围的海水混浊,沉箱的底部也基本上出来。沉箱中的18个排水孔以及36根钢底梁都露出来。
(2007年12月22日 11:17)
11时08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沉箱基本上出水,沉箱底部能看到,露出水面大概7米,沉箱周围围着海藻和贝壳,预计距离完全出水还有几公分的距离。
(2007年12月22日 11:28)
11时1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沉箱上面的淤泥有点干,但现场相关专家表示这对沉船以及文物没有影响。因为沉船仍处于饱和状态,现场沉船的状态与在海中基本上一致。
(2007年12月22日 11:38)
11时2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半潜驳底部前面部分已经露出水面,海水不断的拍打着沉箱,目前能看到沉箱紧紧的贴着半潜驳,华天龙的16根钢梁还吊着沉箱.
(2007年12月22日 11:39)
11时30分:沉箱底梁数字能清晰可见,沉箱出水已经成功。国家文物局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正准备宣布“南海一号”的出水成功。
(2007年12月22日 11:44)
11时3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现场天气:雾气比较大,能见度也较差,风比昨天较大。文物局部长单和交通部副部长在现场,并对这次打捞出水表示满意。
(2007年12月22日 11:50)
11时45分:上沉井已经出水面,目前正在进行的排水,沉箱上的钢梁目前进行拆卸以及加固工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