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儿子都能当王爷吗?
明代宗室在袭爵一事上,采取的是十分简单粗暴的“一子承袭,余子降等”的制度,笼统的说,假设亲王生五子,嫡子袭亲王爵,其余四子则降一等为郡王;郡王生五子,嫡子袭郡王爵,其余四子则降一等为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生五子,嫡子袭镇国将军爵,其余四子则降一等为辅国将军......自奉国中尉后,则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子孙世代皆为奉国中尉。
PS:明代宗室爵位: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自明亡,明各王府先后封924位郡王:
秦王封15郡王,晋王封28郡王,燕王封1郡王,周王封75郡王,楚王封20郡王,齐王封3郡王,鲁王封23郡王,蜀王封21郡王,代王封29郡王,肃王封10郡王,辽王封24郡王,庆王封20郡王,宁王封11郡王,岷王封27郡王,谷王封1郡王,韩王封36郡王,沈王封28郡王,唐王封19郡王,伊王封8郡王,汉王封8郡王,赵王封17郡王,郑王封15郡王,襄王封13郡王,荆王封14郡王,淮王封17郡王,德王封19郡王,崇王封7郡王,吉王封7郡王,淮王封17郡王,徽王封24郡王,益王封40郡王,衡王封14郡王,荣王封8郡王,潞王封1郡王,福王封2郡王,桂王封2郡王。
这样简单粗暴的袭爵方式,让中后期的明朝的财政是饱受折磨,后期二十余万的宗室每年所需要的禄米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对整个明朝天下造成了可怕的经济负担。
鉴于明朝宗室之祸,清朝为防止出现如明一样因宗室爵位泛滥,从而对国家造成严重经济负担的情况,便制定了一套十分严格的爵位降袭制度。
降袭制度的特点:
一、除允许世袭罔替(不降等袭爵)的爵位外,如怡亲王胤祥的怡亲王爵;睿亲王多尔衮的睿亲王爵;褚英后人的奉恩镇国公爵,其余爵位在承袭时皆降一等承袭,如承亲王爵的降郡王袭;承郡王爵的降贝勒袭。
二、降等世系,虽每承袭一次就要降爵一次,但是每个爵位的降袭都有一个底线,降到此就不再降,以此爵传世。亲王降至奉奉恩镇国公就不再降,郡王降至奉恩辅国公就不再降,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就不再降,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就不再降,奉恩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就不再降,奉恩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就不再降。
其余爵位,降到奉恩将军后,也不再降,但是传至第三代后,若第三代没有皇帝特恩,则降为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自此若无皇帝特恩,则永为闲散宗室。
三、宗室子嗣只有一人可以无条件的降一等袭其爵,其余子嗣,若无皇帝特恩,则只能通过考试来获得相应的爵拿森禅位,即“考封”。当然,若有皇帝特恩,则无需考试,就可以获得皇帝所赐予的爵位,比如雍正就曾赏赐给胤祥亲王爵之外一个郡王爵,允许他指定一个儿子承袭。
PS:清代宗室爵位: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镇国将军、辅国将、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又细分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禄米有差。
何谓“考封”制度?
无论是“世袭递降”还是“世袭罔替”,能继承爵位的终究只有一个人,可是宗室又不可能就只生一个儿子,那其他儿子怎么办呢?在清代,其他的儿子就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相应的爵位,这就叫“考封”。
考封的宗室子嗣,根据其父的爵位及其母的地位,都有一个“基准值”,无论怎么优秀,或者是怎么糟糕,他都会有一个最高或最低的爵位或待遇:
一、父为亲王,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不入八分辅国公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二等镇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最差者皆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二、父为郡王,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一等镇国将军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三等镇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最优者可得三等奉国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三、父为贝勒,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二等镇国将军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一等辅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最优者可得奉恩春晌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四、父为贝子,母为嫡妻,最优消尘者可得三等镇国将军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二等辅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最优者可得奉恩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五、父为奉恩镇国公,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一等辅国将军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直接为闲散宗室,不予考试。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六、父为奉恩辅国公,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二等辅国将军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一等奉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直接为闲散宗室,不予考试。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七、父为不入八分镇国公,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母为侧室或为妾、滕,直接为闲散宗室。
八、父为不入八分辅国公,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母为侧室或为妾、滕,直接为闲散宗室。
九、父为镇国将军,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母为侧室或为妾、滕,直接为闲散宗室。
十、父为辅国将军,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三等奉国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母为侧室或为妾、滕,直接为闲散宗室。
十一、父为奉国将军,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奉恩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母为侧室或为妾、滕,直接为闲散宗室。
十二、父为奉恩将军,传至三代后为闲散宗室。
在考封时,无论宗室考试如何多好,一般都不会超过这个“基准值”,当然如果皇帝特别钟意他,那给什么爵位都不是问题。同时,这些宗室毕竟天潢贵胄,就算再堕落也是贵胄之躯,正如乾隆所说既“谱列银潢,名登《玉牒》”,可因“身无职级,竟至与齐民无别”,这实在有辱帝王金枝玉叶的身份,由此只要是宗室,就算再无能,也会得到与四品官相同待遇的闲散宗室的身份。
清代宗室,除注定会继承其父爵位的外,其余诸子在20岁时就可以参加考封,如果当届考封没有得到爵位,可以再参加下一届的考试,直至老死为止,纵观清朝二百余年,有些宗室一直考到四五十岁都没有获得爵位。
考封的考试内容,分为翻译、马箭、步箭三项。每项考试结果有优、平、劣三个等级,三项都考了“优”,得最优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者、二优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举个例子,某宗室的父亲是郡王,母亲是郡王的嫡妻,而他注定是无缘继承其父爵位的,那么他到20岁就可以参加考封。考封结果出来后,满文、马箭都得到了优,可步箭却得了劣,也就是二优一劣。
按照规矩,他所获得的爵位是在基准线的基础上降二等,郡王嫡妻所生子嗣的基准线是一等镇国将军,那么降二等,就是三等镇国将军,于是这位宗室最终获得了三等镇国将军的爵位。
这就是清代的“考封”。
父为亲王,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不入八分辅国公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二等镇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最差者皆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者、二优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镇国将军、辅国将、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又细分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禄米有差。
也就是说,按照正常情况下,亲王余子需经过考封来获得爵位,经过考试后,他们有可能获得以下爵位:
一、若是嫡妻所生,三项都得“优”,可得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两优一平,可得一等镇国将军爵;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可得二等镇国将军爵;三平或一优一平一劣,可得三等镇国将军爵;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当然明年可继续参加考试,周而复始。
二、若是侧室所生,三项都得“优”,可得二等镇国将军爵;两优一平,可得三等镇国将军爵;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可得一等辅国将军爵;三平或一优一平一劣,可得二等辅国将军爵;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同样明年可继续参加考试,周而复始。
三、若是滕或妾所生,三项都得“优”,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两优一平,可得一等奉国将军爵;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可得二等奉国将军爵;三平或一优一平一劣,可得三等奉国将军爵;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同样明年也可继续参加考试,周而复始。
清代通过世袭递降、考封制度,是大大缩减了宗室有爵位的人数。据统计,至清亡,清代宗室里有爵位的人的比例被压缩到了6.3%,其中入八分(亲王到辅国公)的比例只占6.3%内的1/4,而93.7%的皇族后裔,都是无爵的“闲散宗室”。
由此,这大大保证了清代宗藩不会如明代宗藩一样成为经济上的累赘,对清代的经济造成致命威胁。
龙生龙凤生凤,皇帝的儿子是王爷。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清朝时期,皇帝的儿子不一定是王爷,有可能只是一个贝子。
首先,我们来看清朝宗室爵位的等级。
按照《大清会典》规定,清朝宗室爵位共分为12级,分别是和硕锋春晌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这12个级别的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4个级别的爵位,只授予皇帝的儿子。其中,亲王、郡王被称为王爷。
我们知道,明朝时期,对王爷爵位的授予比较宽松,只要是皇帝的儿子,一般都能获得王爷爵位。几百年下来,明朝王爷泛滥成灾,对国家财政形银锋成了严重的威胁。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在宗室爵位的授予上比较慎重,没有大开口子。
清朝立国之初(后金),努尔哈赤并没有设置亲王和郡王,宗室爵位最大为贝勒。努尔哈赤时代封了4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他们"共议国政,各置官属",拥有很大的权力。哪怕后来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依然能够坐在他旁边,一同接受臣属朝拜。
1636年5月,皇太极称帝,建立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极随即在自己的兄弟之间晋封了一批亲王、郡王,如大代善晋封为礼亲王,阿济格晋封为武英郡王,多尔衮晋封为睿亲王,多铎晋封为豫亲王。此外,皇太极还在自己的皇子之间晋封了一批爵位,如长子豪格晋封为肃亲王,四子叶布舒晋封为镇国将军,二子和三子早夭,五子硕塞年幼,均没有获得爵位。
在清朝入关前后,由于是战争年代,皇子、皇孙在战场上立功的机会比较多,很容易森氏获得贝勒、贝子爵位。表现突出的,还能够获得亲王、郡王爵位。为清朝立国立下重大功劳的皇子、皇孙,甚至能够获得世袭罔替待遇,即我们俗称的"铁帽子王"。
清朝近300年历史里,一共产生了12个铁帽子王,其中有8个产生于开国之初。他们被称为"开国八大铁帽子王"。
随着统一之战的结束,清朝逐步进入和平时期。这时候,皇子、皇孙们要想获得较高等级的爵位,就不容易了。他们必须靠出身背景、为朝廷办事的机会,来获得宗室爵位。
康熙皇帝的皇长子胤褆,因早年参加过出征噶尔丹之役,表现优异,在17岁时就被晋封为直郡王。康熙皇帝的皇四子胤禛,虽然没有参加战争,但凭借经常帮助康熙皇帝办理政事,31岁时被晋封为雍亲王。
如果既没有为朝廷办事,出身背景又不咋地,那么就算贵为皇子、皇孙,也不一定会被晋封为亲王、郡王,有可能只是一个贝子身份。
康熙皇帝的第九子胤禟,因母亲郭络罗氏在康熙皇帝后宫中地位不高,又卷入了立储之争,到26岁时才获得贝子爵位。
有的皇子,甚至连贝子爵位都没有得到。
雍正皇帝的第三子叫弘时。弘时的母亲叫齐妃李氏,并非雍正皇帝的皇后、皇贵妃,出身不高。弘时本人又年少轻狂,行事荒唐,很不受雍正皇帝喜爱。雍正皇帝对他进行了严厉处理,将他轰出紫禁城,过继给政敌允禩做儿子,后来更是削除了宗籍。
有的皇子运气好,因为吼了一嗓子,就被晋封为亲王。
康熙皇帝最小的儿子叫胤秘。康熙皇帝逝世时,胤秘才6岁。什么都不懂的他,在康熙皇帝床前叫道:"我听清楚了,皇帝传位的是四阿哥!"于是,四阿哥雍正皇帝即位后,将胤秘晋封为諴亲王。
【参考资料:《清实录》《大清会典》《清史稿》等】
清朝皇帝儿子的地位,为何有的能当王爷,有的只能当贝子?一般来说,皇帝的子孙们除了有一个下一届的皇帝以外,剩下的都应该是王爷,而他的女儿们,就都是这个国家的公主。
可是在清朝的时候,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皇帝的儿子们有的就成了威风凛凛的王爷,而有的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贝子,这就是一个例外,不知道清朝的时候对于皇帝的儿子们还还会有区别对待的情况。
清朝的时候,皇室贵族们的爵位一共有十二个等级,并不都是同一个水平上的,而且这十二个位置只留给爱新觉罗的人们,其中有四个爵位就是给皇帝的儿子们专门留的,亲王和郡王就都属于王爷,而贝勒和贝子的等级相对来说就稍微低了那么一点点,虽然都是皇帝的儿子,但是社会地位也是不同的。
在明朝的时候,对这个王爷的授位管理的比较宽松,只要是皇帝的儿子,最后就成为了王爷,这样一来,当王爷的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方面也就出薯迅现了一些小小的危机,所以清朝的时候,就烂手型参考了一些明朝的事情,对这方面的管理也就稍微的严格了一点,在这些个位置的授予上就变得谨慎了一些。
清朝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设立亲王和郡王,最多也就是个贝勒,这几个贝勒就拥有相同位置的权力,这就导致他们联起手来,他们所拥有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了,甚至到了皇太极的时候,情况还是这样甚至是变得更严重了。所以皇太极就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改善,根据他们的功劳和才华将他们放置到合适的位置上面。
有一些为清朝立下特别大的功劳的人,甚至连他们的子孙都可以什么都不做便获得这个位置,这种人就是铁帽子王,清朝将近300年的统治历程中,一共就有12个这样的人,其中有8个就是在清朝刚建立的那会便有了的,一般来说,能够聚在一起打天下的人一般都是这个朝代的大功臣,连带他们的子孙也都能享到这个福分。
到了后来清朝的政权稳定了以后,皇子皇孙们想要获得比较高的爵位,那就得看自己饥猜的本事有多大了,所以即使是皇帝的子孙们,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为朝廷做出一点贡献,那么他就不能成为一个王爷,可能就只是一个贝子的身份,当然,这个身份对于他们的实力来说可能都是比较高的了,要不是身为皇帝的子孙,他们可能有时候连个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呢!
所以身在皇宫,有的时候是一种好事,这也是要在自己能够飞黄腾达的基础上才可以这么说的。像一些出身不好的皇子们,身边又没有人加以教育,待在皇宫,限制了自身的自由不说,有时候还会受到别人的欺负,甚至有时候就成了皇子们争夺皇位的牺牲品了。而有的人说不定运气好,只是做了一点让皇上特别高兴的事情,马上就成为了一个王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