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颓废,走出迷茫
要摆脱颓废和走出迷茫,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自我反思和目标设定:花时间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考虑你想要在生活中实现的事情,并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来实现它们。
寻求支持和建立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分享你的感受和困惑。寻找支持和理解的人,并与他们建立联系。他们可以给予你支持、建议和鼓励。
培养积极的生活习惯: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饮食,参与适度的运动。这些习惯可以提升你的能量和心理状态。
拓展兴趣爱好:尝试新的活动和兴趣爱好,扩大你的兴趣领域。参加社交活动、加入俱乐部或组织,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并寻找与你兴趣相投的人。
学习与成长:通过学习新的技能、参加培训课程或读书来增长知识。不断追求个人和职业发展,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
设定小目标和行动计划: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的可行动的任务,并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逐步实现这些小目标,逐渐改变自己的状态。
积极思考和心态调整: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关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不是困难和障碍。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保持乐观和希望的态度。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感到无法摆脱颓废和迷茫,或者情况变得严重,不要犹豫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提供指导和支持。
重要的是要记住,走出颓废和迷茫需要时间和努力。坚持积极的行动和持续的努力,与支持你的人保持联系,相信自己的能力,逐渐迈向更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说到颓废,好像是一件很轻松就可以解锁的成就。那么人们为何会陷入颓废主义,虚无主义?
我倒是认为很平常,可能大多数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这么一段时期,其实跟家庭因素沾不上多大边,最主要的还是个体心理结构的变化!因为人都需要时间去探索自己未知的领域,都需要以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只有经过洗礼的灵魂才真正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以及知道自己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活。
当时丧文化一流行起来就有多数人下意识选择追崇,因为这确实是一件成本很低的事。放弃真是太容易了,在幂律分布的范围,大部分人都被笼罩在了权控的阴影下,压力也是随时间随机增长。
如果说颓废主义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倒也不绝对。推行丧文化的人的心理,一般都有过年少轻狂,唯我独尊的与世态度。在面对社会之后屡屡碰壁,在某一时间认识了社会,或是陷入了社会的某一角矛盾之中,情绪无法得到舒缓,就以一种“恨而不得”的态度加入颓废主义。
大家都知道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器从何而来,组成器的物质元素从何而来。当然只能是在大自然中汲取,提炼,人为加工,最后形成自己的“器”。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任何除己身以外的事物现象都是可以被当作利用的工具。
比如,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得以有了语言,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它,但是如何使用却是一门学问。被人类已知的或已经制造出来的工具都可以为人类更好的生活创造好的条件,但是随之即来的负面问题却也愈演愈烈。好的工具不加以善用,最后也会形成一把无形的利刃,成为杀死一个人的武器。
祖先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种树,希望能为子孙后代遮风挡雨,然而这颗树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后人们不仅享受前人种下的树,还要自己学会种树,而且不拘泥于眼前所能看到的,还要向未来探索看不到的事物。
年少的青年总是怀揣着一颗放荡不羁的心仗剑走天涯,这无不可,因为每个人都年轻过,都有过幻想。可是到最后只有少部分人还在默默的坚持着最初的梦想,因为他们总是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无法坚持自己的初衷,一方面或许是自己的梦想不够理性,另一方面有良好的梦想,在之后的实践中发现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过大,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承受这其中的冲突。因为放弃是一件非常轻松就可以达成的事,随波逐流会减少痛苦,但是没有痛苦伴随的人生是麻木的,是不清醒的。
社会心理学解释了态度如何影响行为。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别人的态度所影响,因为个人的心理结构发育不完善之前,我们会被身边人,父母,老师,朋友,同学,可能是一个陌生人的言行举止所影响。可能是模仿,可能是反斥,也可能是叛逆心理导致的逆反行为。
这个只需要回忆一下自己在人生中的某个时间段的行为想法是否被别人的某一句话,或是做的某一件事所影响了,发生了改变,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引导自己走向一个不同的结局,比如,家庭的重大变故,爱情的得失,事业的转折等等。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思,因为他们人生中没有做到的某件事,失败的事,所放弃的事想让自己的孩子替自己去完成,可是到最后由于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儿女陷入颓废主义,重蹈覆辙自己的路。
却还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去打击,铁欲修炼成钢不是简简单单的言语打击就能成的。不是简单的把铁和其他元素扔进熔炼就自然生成了钢,多数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循,至少目前被人类已知的,已经被验证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找寻并善于利用。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各持己见而不遵循客观规律呢,还是因为自身思想文化,认知结构不够完善,对这个世界没有形成独特的认知,所以就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尤是如此,其文化心理结构在发育阶段,并不稳固。更需要以鼓励为主,调节为辅,适当增压,避免自负,不能一味打压,避免自卑。
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家庭思想很难逆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吧,等到那一代人都消失了,国民的总体思想就会有所转变了。不需要浪费时间去纠结那些人的思想是否封闭,父辈思想受封建影响是正常的,因为在他们脑中没有这些概念,自然就想不到。
我们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让自己先改变了,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影响他们。目前我们能做的只有关注自身的成长,改变自己的思维才是关键。
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都会面临着价值观被冲击的现实。感性思维让价值观破碎,理性经验也会让价值观得到重建。
如果,我们在很早之前就经历过价值观的破碎与重建,今后生活中再遇见此类相似的事件就可以保持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去面对,时刻让自己保持清醒,才能不足以受到其他声音的干扰。
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自身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认知来建构自己的各种新的观念。同时也在潜意识深处保留之前的感性经验,当二者完美融合之时就是一个新的人格形成之日。
如若在接触一项认知的过程中只浅尝辄止,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会被潜意识带向虚无主义。所以,一旦触碰就会引发思考,潜意识植入比人们普遍认知中更加真实。思考不出答案,一般会放弃思考,思考更深也得不到答案就会焦虑,颓废了。
所以走出迷茫颓废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有一个明晰的目标,目标可大可小,大的目标须拆分为若干个小目标,逐一实现,得到正反馈,形成良性闭环,未来的大目标就会逐渐清晰。基本就脱离迷茫了。
1.规划未来,制定目标是走出迷茫的第一步。
2.制定目标之前认真审视自己,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3.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才能活的更有意义。
4.希望能给目前身在迷茫中的人提供一点思路,因为迷茫是人生常态,颓废时期所浪费的时间不必过多纠结,要把经历总结起来变成指导今后实践的经验才是有意义的,不然经历就只能是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