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翰林是什么官
古代翰林是专掌内命和记载皇帝言行的官职。
翰林,是我国古代学位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
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
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扩展资料:
翰林制度是从唐至清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 史、文化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翰林之名汉代已有,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所在。
唐代开始作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文 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各色人士以其专长听候君主召见,称翰林待诏。
唐玄宗时,较多地选用文学士人,称翰林供奉,用于起草诏令,议论时事。开元二十六年,在翰林院 之南另建学士院,专门负责掌管内制。
原有翰林院自此一分为二,一为翰林学士,一为翰林院,人称旧翰林院。二者虽皆有翰林之名,但性质却很不相同,前者专以待文学之士,是在禁中起草诏命、 参预机务的枢要部门。
后者则杂处各种技能之人,是在内廷供奉君主 的普通机构。唐朝后期,政局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藩镇割据形势出现,宦官专权局面严重。
皇帝与朝臣联合反对宦官的斗争以及朝臣内部的党争愈演愈烈。在这种政局下,号称天子私人的翰林学士得以在政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先是起草内制、参谋顾问,侵夺了中书 的权力,继而参预机密,权力趋于鼎盛。德宗时有内相之称。宪宗时从翰林学士中进一步发展出专受专对的学士承旨。
表明翰林 学士参与中枢决策的地位得以确立。与此同时,旧翰林院一直保存, 其官称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诏、翰林待制。
后又有翰林天文、翰林图画 等等,不设学士,也不参与制诏的起草,始终只是一个主要供君主消遣的侍从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翰林
推荐于2017-06-08
2015-08-24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向TA提问 私信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