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是哪年到那年
1941年秋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背景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军的“扫荡”计划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
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防火,防水,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敌进我退敌攻我守,是一个灵巧的战术。
在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这种战术通常是平原地区多见,随着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的冒起,地道战的战术性大大提高,适用地形也更多、
同时,地道的设计上也兼顾了躲藏、预防“水淹、火烧、毒气”和对敌打击等因素,甚至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配套设施。
同时,地道出入口还使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地道内也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等防御设施,并设置陷阱防止国民党军及日本军进入。
迄今最早的游击式地道战出现于古罗马时代的日耳曼尼亚。
扩展资料:
战果
史料记载,“反扫荡”时期,地道战成效显著。至1944年底,冀中地道已达1万公里以上,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覆盖周围直径130公里。由于地道战分散于冀中8000个村庄,主要配合小股游击队作战,杀敌总数未有明确统计 。
据统计,自地道挖成到抗战胜利两年时间里,高平军民用子弹壳制造再生子弹5000余枚,充分发挥地道战、地雷、手榴弹的优势,先后粉碎日伪军5次大围剿,毙伤敌人2240多名。冉庄则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正规部队对敌作战85次,歼灭日伪军2100多人,自己却只牺牲了1人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道战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