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对学习管理学后的感想论文一篇
1个回答
2013-07-07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光辉璀璨,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随着国际上“以人为本” 管理理念的深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和作用愈加凸显,研究中式管理渐已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道、法三家的管理智慧十分丰富,从儒家的“八条目”、“五德”,到道家的“无为与有为”,再到法家的“法治”,从中可以发掘出许多古为今用的管理思想,十分有益于探索研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式现代管理学。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科学是知识,管理哲学则是智慧。管理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总结和探索管理实践中的智慧。智慧来自对生活实践的观察,也来自于先哲们的沉思默想O从先哲那里获得灵感,寻找企业管理实践的智慧,是一条方便的道路。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三大流派:儒家、道家与法家。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对人重在启发、教育、感化。道家主张清静无为, “无为而治”,尊重、顺应客观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法家注重“法、势、术”三者的结合。这三种哲学思想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它对我们现代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对有中国社会特色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中讲: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论语》中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管理者只有修身立德,才能服众、才能正己正人,也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德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仁” 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 “仁” 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 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品德和涵养,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下属、感染下属,从而有效地领导下属。企业也可能由于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而产生无形资产。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融洽的关系,在企业内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奉献精神、真诚服务精神。仁爱思想要求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要求企业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组织的活力。只有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才能充分重视人的管理、人心的管理,也才能真正做到“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实践也证明,哪个企业重视“以人为本” 的人性化管理,注意鼓励和激励员工去积极参与部门的日常管理及决策,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给每个员工创造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哪个企业就能经营得好。
诺基亚公司有句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这说明从东方到西方,都开始强调“以人为本” 的企业管理理念,事实上,这种理念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经存在了。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基本观点;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名言。可见古人对“人的因素”是高度重视的。
在商业交往中,也必须坚持“仁”、“信”之德。儒商注重“和气生财”, “和”则“旺”。对于同行业伙伴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要坚持以正当手段竞争,不能搞小动作或诋毁竞争对手,摈弃不道德的竞争行为。儒家主张“信”,其本义是“诚实不欺”,儒家认为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企业商德的核心是诚信,诚实不欺、重约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企业立身之本,诚实守信是企业的良心之所在,是企业对顾客、合作者忠实守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只有“诚信”,才能获得信誉,“信誉”是诚信的表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一个获得社会广泛信誉的企业,一个获得消费者信任的企业也必将是能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重约守信、言而有信,诚信为本,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条件。企业要盈利,首先应该弄清楚为什么获利,怎样获利的问题。企业赚钱要讲良心,获取的应该是“阳光下的利润”。企业要牢固树立契约意识和忠实履约的道德精神,信誉至上,注重商业道德,反对随意毁约、商业欺诈。只有诚信不欺、重约守信,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欺诈、哄骗,言而无信,昧着良心赚钱,就会使企业失去信用,最终也会失去市场。
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筛选修补,成为祖国传统思想的瑰宝。儒家精神重视修身养性,内炼立德,对于价值失落、人性沉沦和道德迷惑,具有匡扶补正和拨云见日之功效。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体系,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这些在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二、道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了“无为”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领大旨。现在我们思考老子的“无为而治” 的思想,是否是管理的至高境界?是否对现代管理依然有着积极意义?
现代管理哲学要思考管理实践中最为根本的一些问题,如管理中的有为与无为、约束与自由等,就是普遍存在的矛盾。作为组织的管理,首先是一种约束,一种制度化的控制,借助这种行为控制而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总之,“有为”是管理的基本内容。所以,一个规范的跨国公司,有着周密的制度设计,有着极其细致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每一步都有着既定的安排,组织就如同一台大“机器”。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 自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生命成长和价值实现的必要环境。那么,实践中是多一点约束好,还是多一点自由好呢?是倾向“有为” 还是注重“无为”呢?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实现约束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我想,老子的哲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将“道” 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是“无为” 与“无不为” 的有机统一。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的意思,含有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这才是“无为”。
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就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各司其职、协力前进,管理者不置身于琐事,而是以企业文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所以企业决策权下放并不是排斥任何管制行为,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貌似无为,事实上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
老子的“无为”除了在对人的管理上有参考价值,在
整个企业的营运上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企业要按照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产业生产和运营的规律,从容不迫,沉着稳健,脚踏实地地从事那些有利于消费者的正当的事业。企业能否在环境中生存、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有没有“根” 和“本”。对企业而言,“无为”方能“清静”;“清静”,方能各归其“本”;归其“本”,方能有“真根” 和“真本”;有了“真根”和“真本”,才可以在时代的环境和风雨中成长,开出真花,结出真果。企业应当明白,只要有根有本,哪怕你只是一株小草,时代的风雨无论再大,也不过是对你的支持和滋润。然而如果离根离本,或者是一套假根假本,那么,时代的气候无论怎样风调雨顺,都与你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真根”、“真本”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之所在。
我们知道,这个“真根”、“真本” 并不是说想有就能有。想弄清楚就能弄清楚的。每个企业,每个企业主,要想弄清自身是花还是草,是哪一种花、哪一种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实中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对自己认识不清的现象发生。一些企业、企业主因为过分“有为” 的实行多元化经营,反而误解了自身,把自身放在不适合的“品种” 和“位置” 上去了,结果,相当于自绝于环境,就像鱼过分“有为”而蹦到了岸上一样,这样怎能生存和发展呢?万物清静无为才可以回归根本,据守根本。做到原本是什么,就安然于是什么,是花就开,是鱼就游,是猴就跳。办企业也是一样,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要设法让自己知道,不能错误地以为可有七十二变,好像什么都能做,那样做必然是“妄为”多多,很危险。
老子的智慧并不是可以即学即用的工具,而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方向的指引。对于先哲思想的学习,不能照搬照抄。“无为思想” 的管理学意义在于:现代管理无疑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科学理念是现代管理的基础。但是,在这种科学的背后,老子的智慧却是将管理引入新的境界的“大道”。
摘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光辉璀璨,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随着国际上“以人为本” 管理理念的深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和作用愈加凸显,研究中式管理渐已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道、法三家的管理智慧十分丰富,从儒家的“八条目”、“五德”,到道家的“无为与有为”,再到法家的“法治”,从中可以发掘出许多古为今用的管理思想,十分有益于探索研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式现代管理学。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科学是知识,管理哲学则是智慧。管理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总结和探索管理实践中的智慧。智慧来自对生活实践的观察,也来自于先哲们的沉思默想O从先哲那里获得灵感,寻找企业管理实践的智慧,是一条方便的道路。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三大流派:儒家、道家与法家。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对人重在启发、教育、感化。道家主张清静无为, “无为而治”,尊重、顺应客观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法家注重“法、势、术”三者的结合。这三种哲学思想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它对我们现代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对有中国社会特色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中讲: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论语》中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管理者只有修身立德,才能服众、才能正己正人,也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德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仁” 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 “仁” 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 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品德和涵养,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下属、感染下属,从而有效地领导下属。企业也可能由于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而产生无形资产。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融洽的关系,在企业内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奉献精神、真诚服务精神。仁爱思想要求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要求企业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组织的活力。只有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才能充分重视人的管理、人心的管理,也才能真正做到“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实践也证明,哪个企业重视“以人为本” 的人性化管理,注意鼓励和激励员工去积极参与部门的日常管理及决策,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给每个员工创造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哪个企业就能经营得好。
诺基亚公司有句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这说明从东方到西方,都开始强调“以人为本” 的企业管理理念,事实上,这种理念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经存在了。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基本观点;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名言。可见古人对“人的因素”是高度重视的。
在商业交往中,也必须坚持“仁”、“信”之德。儒商注重“和气生财”, “和”则“旺”。对于同行业伙伴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要坚持以正当手段竞争,不能搞小动作或诋毁竞争对手,摈弃不道德的竞争行为。儒家主张“信”,其本义是“诚实不欺”,儒家认为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企业商德的核心是诚信,诚实不欺、重约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企业立身之本,诚实守信是企业的良心之所在,是企业对顾客、合作者忠实守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只有“诚信”,才能获得信誉,“信誉”是诚信的表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一个获得社会广泛信誉的企业,一个获得消费者信任的企业也必将是能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重约守信、言而有信,诚信为本,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条件。企业要盈利,首先应该弄清楚为什么获利,怎样获利的问题。企业赚钱要讲良心,获取的应该是“阳光下的利润”。企业要牢固树立契约意识和忠实履约的道德精神,信誉至上,注重商业道德,反对随意毁约、商业欺诈。只有诚信不欺、重约守信,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欺诈、哄骗,言而无信,昧着良心赚钱,就会使企业失去信用,最终也会失去市场。
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筛选修补,成为祖国传统思想的瑰宝。儒家精神重视修身养性,内炼立德,对于价值失落、人性沉沦和道德迷惑,具有匡扶补正和拨云见日之功效。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体系,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这些在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二、道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了“无为”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领大旨。现在我们思考老子的“无为而治” 的思想,是否是管理的至高境界?是否对现代管理依然有着积极意义?
现代管理哲学要思考管理实践中最为根本的一些问题,如管理中的有为与无为、约束与自由等,就是普遍存在的矛盾。作为组织的管理,首先是一种约束,一种制度化的控制,借助这种行为控制而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总之,“有为”是管理的基本内容。所以,一个规范的跨国公司,有着周密的制度设计,有着极其细致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每一步都有着既定的安排,组织就如同一台大“机器”。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 自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生命成长和价值实现的必要环境。那么,实践中是多一点约束好,还是多一点自由好呢?是倾向“有为” 还是注重“无为”呢?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实现约束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我想,老子的哲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将“道” 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是“无为” 与“无不为” 的有机统一。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的意思,含有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这才是“无为”。
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就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各司其职、协力前进,管理者不置身于琐事,而是以企业文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所以企业决策权下放并不是排斥任何管制行为,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貌似无为,事实上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
老子的“无为”除了在对人的管理上有参考价值,在
整个企业的营运上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企业要按照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产业生产和运营的规律,从容不迫,沉着稳健,脚踏实地地从事那些有利于消费者的正当的事业。企业能否在环境中生存、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有没有“根” 和“本”。对企业而言,“无为”方能“清静”;“清静”,方能各归其“本”;归其“本”,方能有“真根” 和“真本”;有了“真根”和“真本”,才可以在时代的环境和风雨中成长,开出真花,结出真果。企业应当明白,只要有根有本,哪怕你只是一株小草,时代的风雨无论再大,也不过是对你的支持和滋润。然而如果离根离本,或者是一套假根假本,那么,时代的气候无论怎样风调雨顺,都与你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真根”、“真本”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之所在。
我们知道,这个“真根”、“真本” 并不是说想有就能有。想弄清楚就能弄清楚的。每个企业,每个企业主,要想弄清自身是花还是草,是哪一种花、哪一种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实中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对自己认识不清的现象发生。一些企业、企业主因为过分“有为” 的实行多元化经营,反而误解了自身,把自身放在不适合的“品种” 和“位置” 上去了,结果,相当于自绝于环境,就像鱼过分“有为”而蹦到了岸上一样,这样怎能生存和发展呢?万物清静无为才可以回归根本,据守根本。做到原本是什么,就安然于是什么,是花就开,是鱼就游,是猴就跳。办企业也是一样,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要设法让自己知道,不能错误地以为可有七十二变,好像什么都能做,那样做必然是“妄为”多多,很危险。
老子的智慧并不是可以即学即用的工具,而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方向的指引。对于先哲思想的学习,不能照搬照抄。“无为思想” 的管理学意义在于:现代管理无疑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科学理念是现代管理的基础。但是,在这种科学的背后,老子的智慧却是将管理引入新的境界的“大道”。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