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宋朝的交子,有哪些面额?
发行之初交子的面额为一至十贯,后来变更为五贯与十贯,再后来又变成一贯与五百文。发行交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宋仁宗在位早期,当时真正执掌朝政的人为刘娥太后。在交子还未发行之前商人进行贸易时均是使用铜钱,因为贸易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大金额交易,所以使用铜钱交易时便会显得十分不便。比如说当时一匹绢布大约需要四千文钱,但是一千文钱就重达二十五斤,所以要想买下这匹绢布就需要准备大约百斤重的铜钱。
在意识到铜钱的不便性之后成都地区的商人便开始使用一种纸质凭证,该凭证上面印有划押、图章等信息,凭证金额则是临时填写。成都商人在不便携带大量铜钱的情况下可以将铜钱存进铺户,然后便可换取到一张写有存钱金额的纸质凭证,也就是交子。不过商人将铜钱存进铺户时需要缴纳三十文的手续费。
这个阶段的交子是民间自发发行的,待仁宗登基刘娥执政之后朝廷开始将交子给“官方化”。因为民间交子发源于成都,所以官方交子亦是最早发行于此地。刘娥先是下令在成都设立“益州交子务”以统管交子相关事务,随后便正式发行第一批“官交子”。官交子发行之初与民间交子甚是相似,其面额也是临时填写的,一般是一至十贯。一贯其实也就是一千文。
不过待宋仁宗亲政数年之后,官交子的面额开始变更为五贯以及十贯这两种固定金额。等到了宋神宗时期,交子面额再一次变更为一贯与五百文。话说交子发行之后其使用范围一直局限于四川一地,虽然宋廷也曾试图在其他地区推行交子却始终得不到大规模推广,所以没过多久便又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