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2013-07-11
展开全部
1.上古
媵是作陪嫁的人的意思,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人(天子或诸侯娶妻时才会有)。例如女英是舜的媵。
在商朝有时有并后(同时有两个王后)的情况。
《周礼》记载:王的后妃“编制”为: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见妾是八个;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则只许有一妻与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称为匹夫匹妇。但《周礼》很可能是战国晚期儒家的空想作品。
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则称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并称诸侯“一娶九女”,也有称天子“一娶九女”的。
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王之主要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
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时出现两个王后或诸侯夫人的情况。
2.汉朝
西汉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
皇后
昭仪;至元帝时才被创设
夫人
美人
良人
八子
七子
长使
少使
婕妤,自婕妤至充依,此四等为汉武帝所增设
娙娥
容华
充依
五官
顺常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五个位号并立为最后一级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初开国时,后宫位号被大量删减,只剩贵人、美人、宫人、采女等四等级,且人数不定。
但后来至汉桓帝、汉灵帝时,后宫女子不论后妃、女官、宫女等,总数多达二万人。
3.魏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夫人,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4.晋朝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5.隋朝
隋朝初时,由于隋文帝之皇后—独孤伽罗善妒,因此后宫位号非常简单,虽有设置、但仍不正式作为皇妾;
皇后一人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御女,三十八员,掌女工丝枲,视正七品。
又参循汉、晋旧制,设置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职,以掌后宫典仪。
因独孤皇后善妒,后宫位号形同虚设,在独孤皇后崩后,随文帝才又将之改为;
贵人,三位
嫔,增至九人
世妇,增至二十七人
御女,增至八十一人
隋炀帝时期,隋炀帝又参阅古典,自制嘉名以充实后宫;
皇后一人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婕妤,十二员,品正第三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品正第四
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
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
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另又有承衣刀人,皆随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6.唐朝
唐朝初开国时,参考前朝旧制而设立;
皇后一人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高宗时改制为;
皇后一人
赞德二人
宣仪四人
承闺五人
承旨五人
卫仙六人
供奉八人
侍栉二十人
之后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改宫制为;
皇后一人
惠妃、丽妃、华妃、贵妃,各一人,正一品
六仪;波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为正二品
美人,四人
才人,七人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7.宋朝
宋朝立,沿唐制,设四妃、九嫔、等等。真宗、仁宗在位时,把九嫔扩充至十八人,仁宗又在妃级别中增一位号名宸妃。 宋朝定宫制为;
皇后一人
四妃;贵妃、惠妃、丽妃、华妃
九嫔;太仪、贵仪、妃仪、淑仪、婉仪、顺仪、顺容、淑容、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
8.元朝
元朝时,后宫位号简单朴素,只设有皇后、妃、嫔三等,但人数不定。
虽然位号很少,但这不代表后宫人数也简单,元朝后宫以斡儿垛来区分后妃的地位,斡儿垛是宫帐的意思,一座宫帐里面可能同时住着好几位皇后和嫔妃,而在众多宫帐中,以第一宫帐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
9.明朝
明朝的后宫位号,大体上并无严密的等级分别,对于后宫嫔妃的等级有着很大的弹性。除以皇后为最高之外,贵妃仅次于皇后、明宪宗时又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皇妃位号除贵妃之外,亦以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为众妃位号。
之后在明世宗朝和明神宗朝分别都出现了端妃和恭妃的位号。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
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众皇妃之下。
但又无严格规定以上位号非用不可,在明朝这二百七十六年间,后宫除去上述位号外,还出现过端妃、恭妃、慧妃、裕妃、成妃、昭妃,宁嫔等位号。
除去以上妃、嫔的等级分别之外,另外还有婕妤、昭仪、贵人、才人、美人、选侍、淑女、答应等位号杂置期间。
10.清朝
在清朝,将之分为八等级,分别为;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两人
妃四人
嫔六人
贵人不限人数
常在不限人数
答应不限人数
每个皇帝的妃嫔数目有很大差异:康熙皇帝拥有后宫嫔妃等79人,而光绪皇帝只有一后二妃三人
媵是作陪嫁的人的意思,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人(天子或诸侯娶妻时才会有)。例如女英是舜的媵。
在商朝有时有并后(同时有两个王后)的情况。
《周礼》记载:王的后妃“编制”为: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见妾是八个;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则只许有一妻与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称为匹夫匹妇。但《周礼》很可能是战国晚期儒家的空想作品。
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则称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并称诸侯“一娶九女”,也有称天子“一娶九女”的。
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王之主要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
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时出现两个王后或诸侯夫人的情况。
2.汉朝
西汉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
皇后
昭仪;至元帝时才被创设
夫人
美人
良人
八子
七子
长使
少使
婕妤,自婕妤至充依,此四等为汉武帝所增设
娙娥
容华
充依
五官
顺常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五个位号并立为最后一级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初开国时,后宫位号被大量删减,只剩贵人、美人、宫人、采女等四等级,且人数不定。
但后来至汉桓帝、汉灵帝时,后宫女子不论后妃、女官、宫女等,总数多达二万人。
3.魏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夫人,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4.晋朝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5.隋朝
隋朝初时,由于隋文帝之皇后—独孤伽罗善妒,因此后宫位号非常简单,虽有设置、但仍不正式作为皇妾;
皇后一人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御女,三十八员,掌女工丝枲,视正七品。
又参循汉、晋旧制,设置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职,以掌后宫典仪。
因独孤皇后善妒,后宫位号形同虚设,在独孤皇后崩后,随文帝才又将之改为;
贵人,三位
嫔,增至九人
世妇,增至二十七人
御女,增至八十一人
隋炀帝时期,隋炀帝又参阅古典,自制嘉名以充实后宫;
皇后一人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婕妤,十二员,品正第三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品正第四
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
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
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另又有承衣刀人,皆随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6.唐朝
唐朝初开国时,参考前朝旧制而设立;
皇后一人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高宗时改制为;
皇后一人
赞德二人
宣仪四人
承闺五人
承旨五人
卫仙六人
供奉八人
侍栉二十人
之后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改宫制为;
皇后一人
惠妃、丽妃、华妃、贵妃,各一人,正一品
六仪;波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为正二品
美人,四人
才人,七人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7.宋朝
宋朝立,沿唐制,设四妃、九嫔、等等。真宗、仁宗在位时,把九嫔扩充至十八人,仁宗又在妃级别中增一位号名宸妃。 宋朝定宫制为;
皇后一人
四妃;贵妃、惠妃、丽妃、华妃
九嫔;太仪、贵仪、妃仪、淑仪、婉仪、顺仪、顺容、淑容、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
8.元朝
元朝时,后宫位号简单朴素,只设有皇后、妃、嫔三等,但人数不定。
虽然位号很少,但这不代表后宫人数也简单,元朝后宫以斡儿垛来区分后妃的地位,斡儿垛是宫帐的意思,一座宫帐里面可能同时住着好几位皇后和嫔妃,而在众多宫帐中,以第一宫帐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
9.明朝
明朝的后宫位号,大体上并无严密的等级分别,对于后宫嫔妃的等级有着很大的弹性。除以皇后为最高之外,贵妃仅次于皇后、明宪宗时又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皇妃位号除贵妃之外,亦以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为众妃位号。
之后在明世宗朝和明神宗朝分别都出现了端妃和恭妃的位号。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
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众皇妃之下。
但又无严格规定以上位号非用不可,在明朝这二百七十六年间,后宫除去上述位号外,还出现过端妃、恭妃、慧妃、裕妃、成妃、昭妃,宁嫔等位号。
除去以上妃、嫔的等级分别之外,另外还有婕妤、昭仪、贵人、才人、美人、选侍、淑女、答应等位号杂置期间。
10.清朝
在清朝,将之分为八等级,分别为;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两人
妃四人
嫔六人
贵人不限人数
常在不限人数
答应不限人数
每个皇帝的妃嫔数目有很大差异:康熙皇帝拥有后宫嫔妃等79人,而光绪皇帝只有一后二妃三人
2013-07-11
展开全部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嫔御制度是在汉朝确立的,汉代后宫历经汉初四帝,以后经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而逐渐定型。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泾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曹魏时出于对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名的喜好,嫔妃分为十二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晋设三夫人、九嫔。
南朝宋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王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隋代炀帝杨广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十二人,美人、才人十五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二十四人,御妇二十四人,采女二十四人为御妻
。
唐承隋制而略有改动。至唐开元时,皇后之下设惠、丽、华三妃,六仪、美人、才人等。
宋朝后妃名位序号始因五代之制,后渐于隋唐。
明朝除皇后外,还有皇贵妃、贵妃、嫔、贵人、才人、选侍、淑女等级别。
清代内廷分为: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三人,另有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
嫔御制度是在汉朝确立的,汉代后宫历经汉初四帝,以后经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而逐渐定型。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泾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曹魏时出于对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名的喜好,嫔妃分为十二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晋设三夫人、九嫔。
南朝宋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王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隋代炀帝杨广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十二人,美人、才人十五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二十四人,御妇二十四人,采女二十四人为御妻
。
唐承隋制而略有改动。至唐开元时,皇后之下设惠、丽、华三妃,六仪、美人、才人等。
宋朝后妃名位序号始因五代之制,后渐于隋唐。
明朝除皇后外,还有皇贵妃、贵妃、嫔、贵人、才人、选侍、淑女等级别。
清代内廷分为: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三人,另有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11
展开全部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 贵人 常在 答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