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

 我来答
休究绍B
2022-07-19 · TA获得超过640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5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4万
展开全部

试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主要的是家庭因素,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本文将主要从家庭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提要: 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因素是指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积累,包括早期的和后来的生活经验以及人格发展的情况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因主要有幼儿的动机系统、情绪倾向、行为习惯、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和早期经验等。

   论文关键词: 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学校教育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家庭是孩子长期生活的场所,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关系的好坏、父母的教养及对教育子女态度如何等,都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家庭环境对幼儿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以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方式来实现的。以下几方面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性。破裂的家庭,包括父母离婚后,只跟母亲或父亲一方生活的家庭--单亲家庭;母亲改嫁或父亲再婚,一方是"继父"或"继母"的家庭;父母双方都不要,孩子寄养在其他人家,无亲生父母的家庭。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缺少欢乐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好奇心及探索行为被阻。同时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惊和迷惘,对"新"的家庭难以适应,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产生孤独、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

  有人曾对1095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完整家庭(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等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里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者所占的百分数为13.8%,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的孩子所占百分数仅有0.2%,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者良好的作用。近年来的一些关于离婚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证实,由于父母离异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这主要是因为破裂的家庭结构给幼儿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因此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对于保证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家庭氛围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幼儿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相反,如果孩子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好,或者父母经常吵架、撕打,家庭气氛冷漠,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就会给幼儿一种不稳定的感受,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使其长期处于不愉快的情绪之中,或者惊恐焦虑,失去安全感。并且,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另外,生活在这种吵闹的家庭中,父母终日吵吵闹闹,甚至互相打骂。在这种场合下孩子扮演什么角色呢?他爱妈妈,也爱爸爸,他的两个最亲爱的人打起来了,他该怎么办呢?小一点的孩子会吓得发呆或大哭,大一点的孩子会感到难堪和痛苦。这对孩子心理上的摧残是很严重的,容易使孩子行为紊乱,如夜惊、梦魇和遗尿症等心理疾病。

  另外,因为幼儿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然后在以后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当中,就开始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的适合或不适合。不良的榜样作用,常常会诱发幼儿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许多孩子由于受到文艺作品或社会上的正面影响,在心目中存在着许多理想父母的形象,并期待爸爸妈妈向这些理想形象靠拢。父母越是与这种期待相靠拢,他们的认同感也就越强烈。但假若孩子眼里的父母与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不等,孩子对父母的角色认同就扭曲了。当这些父母板起脸孔来教训他们时,他们往往采取满不在乎或拒绝的态度,甚至模仿父母的不良行为。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由父母间形成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由父母与孩子之间构成的家庭教育关系(育人态度与方式)所支配的家庭气氛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往往父母的眼神、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幼儿的态度都能无形地给幼儿心理以极大的刺激和启示,并在其适应过程中形成他们自己心理和性格上的特征。所以,家庭气氛的好坏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

  (三)教育态度与方式

  从发展的观点看,对幼儿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幼儿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幼儿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不同,对幼儿的心理发育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子女过分严厉,非打即骂,常施以不着边际的训斥,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孩子脾气暴 躁 ,对人粗野无礼或胆小、羞怯、说谎等;又可能由于经常的精神紧张,不能很好用发音器官均匀地呼吸形成口吃。由于口吃的影响,小孩往往容易形成孤独、退缩、胆怯和自卑的性格,也容易引起激动、发怒、情绪不稳和睡眠不安等心理症状。相反若对幼儿过分溺爱,百依百顺、任其所为或放纵不羁,同样也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形成自我中心、主观任性、蛮横不逊、骄娇乖戾,喜怒不定,忽爱忽憎,在心理上产生困惑。家长如果采取打、关、恫吓、哄骗等不当教育方法导致幼儿脾气暴 躁 ,对人粗暴无礼或胆小怯弱、说谎等,并常怀有恐惧心理。不少父母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后,就以"恨铁不成钢"为由,打骂他们,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罚跪、针戳、反锁禁闭等。孩子怕打、怕受皮肉之苦,表面上按照父母的意思屈从了,但并没有受到真正教育,相反家长对孩子的武力行为却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孩子模仿性强,他们模仿大人的行为,用粗鲁的行为来对待弱小的同伴,久而久之这种粗暴性格就形成了。

  还有不少家长怕孩子到外边不安全,生是非,给大人找麻烦,为保险起见,就把孩子关在屋子里,很少让孩子出去。这种作法会造成孩子胆小、怯懦,使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不能独立生活,不少家长对孩子哭闹没办法,便用"恫吓"来对付孩子。殊不知这对幼儿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害的,恫吓往往使幼儿胆小、惊慌,严重的会使幼儿经常怀有恐惧情绪,甚至出现精神异常,不利他们身心健康。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由于只有一个,父母过分的宠爱导致溺爱,使不少幼儿形成骄、娇、自私、懦弱、孤僻、依赖等不良个性,阻碍了幼儿性格的社会化,影响了幼儿智力发展、幼儿的心理成熟过程,它是在幼儿与外界交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幼儿通过人际交往,逐渐发展了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与独立性,在心理上体验到自己是团体或社会的`一员,进而主动承担起责任、义务。而受到溺爱的幼儿的人际交往,则局限于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情感、意识以及价值观念,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后,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而易形成孤僻、依赖、抑郁的性格,造成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是在其认识活动、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受到溺爱的幼儿由于溺爱者己经代替孩子完成各项活动,因此孩子也就不再去做了,不再进行思考和探索性的活动了,因而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后,表现为软弱、退让、不肯动脑想问题,智力发展受到抑制。

  当然,教育态度与方式决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性格特征而有所差别,如果父母双方都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会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能力、积极性、友好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反之,如果父母对幼儿采取溺爱、娇纵、顺应的态度,幼儿也容易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任性和执拗的性格特点。因此说,端正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没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就谈不上良好的教养方法。

  扬州大学师范学院的陈家麟曾就家庭教育方式对109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骂等不良教育方式的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学生,其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值得指出的是家庭教养方式上的种种缺陷不仅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和精神成长都有有害的影响,且不可避免地要在下一代建立家庭时反映出来,这是值得每位家长认真思索的。

  (四)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

  就文化素质而言,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常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幼儿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相反,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本身不思进取,往往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也不关心子女的学习,甚至只顾自己的娱乐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高相关。

  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这样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幼儿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就应首先看他们是否能够在自己身上被改变,努力使自己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一个生长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的温床。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尤其是幼儿,其依从性、归属性、模仿性都很强。幼儿从父母那里模仿到不健康的性格、行为习惯。有的父母喜怒无常,高兴时对孩子很亲昵,而生气时便拿孩子当出气筒,于是孩子的情绪也喜怒无常,脾气古怪。

  参考文献(略)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