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有什么贡献?
2013-07-12
绍兴十一年合议就不用说了,不但是彻头彻尾的丧权辱国条约,还由金人出面为秦桧的地位公开背书(不得无罪去宰相)。
我们说说相对过得去的绍兴八年宋金合议好了。主持合议的一开始是宰相赵鼎,后来,宋徽宗朝参加过宋金海上之盟的谈判专家马扩也参与进了谈判中——我们且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金人遣乌陵思谋、石少卿来聘……思谋不出国书,不赴都堂,欲宰相就馆议事,宰相赵鼎不允。
思谋迫于归期,乃赴都堂,鼎步骤进趋,雍容中礼。思谋一见,服其有宰相体。
鼎问所议者何事,思谋曰:“有好公事商议。”鼎曰:“道君皇帝讳早日尚不得,更有甚好公事?”鼎问其所从来,思谋曰:“王伦恳请之,故来。”问割地,思谋曰:“地不可求,而得听大金还与汝。”鼎以为非好语。是日,宰执枢密同见思谋,而枢密副使王庶不以目视之,闻思谋之语,有愤懑不平之气。鼎与思谋议定出国书,引见之仪,思谋气稍夺。
及引见,礼甚倨。上问:“朝廷数遣使议和,不从,今忽来和何也?”思谋曰:“大金皇帝仁慈,不欲用兵,恐生灵涂炭。”上曰:“俟朝廷议之。”思谋请上自决,上令思谋退馆以俟。
及召宰相问之,鼎坚执不可,秦桧顺上旨谓“和为便”。鼎以二相议不同,乞罢宰相,不许。
思谋初入境,即问马扩所在,时马适中居州上,令急召之至行在。俾马入馆,见思谋,因叙海上相见之好,且屈指兴诸虏酋小字,询其安否,思谋皆举其封谥之号以答之,因踖踧不安。时复欲以马奉使,思谋惧其小己也。乃谬为言曰:“马某旧往来奉使国中,甚敬之。今日再遣,恐必见留。”遂信,不遣。
金方的谈判者是宋金海上之盟的亲历者乌陵思谋,也是老资格的谈判专家了,一开始也是咄咄逼人,要求宋方代表屈尊到金国使馆谈判。然而赵鼎对于谈判场所决不让步,拖到乌陵思谋迫于归期,才不得不来到宋方的主场——宰相议事堂谈判。第一回合,宋胜;
宋方看到来的是乌陵思谋,急召当年海上之盟的宋方代表马括入临安。马括直奔金国使馆,先与对方叙旧,扳着手指一个个数金国当年的首领,一问才知道已经都是有谥号的人了——金使自己说着说着就心虚了,最后虽然想办法让马括不参加谈判,但虚实已为宋所知。第二回合,宋小胜;
金使来到政事堂正式开始谈判,乌陵思谋气焰十分嚣张,但是赵鼎仍然硬着头皮和他互怼,最后等双方议定出的一个初始版本的国书,金使已经“气稍夺”。第三回合,双方打平;
然而等到金使面见赵构后,立刻又恢复了嚣张气焰,而这时赵构没能像赵鼎一样在气势上回击对方,直接同意考虑其无理要求。赵鼎、马括之前好不容易争取的优势全部作废,一夜回到解放前。第四回合,金大胜;
即使到这个时候,宋方也没有完全落于下风。但是中场休息期,赵构与两位宰相讨论,赵鼎坚持现阶段的结果不可接受,然而一直没有出什么力的秦桧突然跳出来同意议和条件。赵鼎为了坚定赵构的谈判决心,提出如果这时答应议和,他就会请辞宰相,这才好不容易拖住赵构。
——然而,最后又是怎么达成议和的呢?
金人有许和之议。上与宰相议之,赵鼎坚执不可讲和之说,秦桧意欲讲和。一日,朝议,宰执奏事退,桧独留身奏诸和之说。且曰:“臣以为讲和便。”上曰:“然。”桧曰:“讲和之议,臣僚之说皆不同,各持两端,畏首畏尾,此不足以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与,则其事乃可成,不然无益也。”上曰:“朕独与卿。”桧曰:“臣亦恐未便,欲望陛下更精加思虑三日,然後别具奏禀。”上曰:“然。”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欲和甚坚,犹以为未也。乃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虑三日,容臣别奏。”上曰:“然。”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坚确不移,方出文字乞决和议,不许群臣干与。上欣纳之。鼎议不协,遂罢宰相出知绍兴府。
秦桧突然在内部发力,三次在朝议后独留问对,最终说服了赵构乾坤独断,以秦桧为唯一代表,并且不许群臣干预,包括从头参加议和的诸位谈判代表——早知如此,一开始还那么起劲谈个毛?(摔!——坚持不同意议和的赵鼎,也趁机被秦桧谗言罢免。最终回合,金取得全胜。
尤其注意一点,金使在面见赵构前,谈判策略有个巨大转变——要求赵构撇开谈判代表独断(思谋请上自决),而这恰好与秦桧的谈判策略“不谋而合”(乞陛下英断)——时人说“秦相公是细作”绝不是没由来的。
比较一下赵鼎与寇准两人,可以看出虽然强硬程度稍不及寇准,但在坚持谈判底线、维护国家尊严方面,赵鼎仍然是称职的外交谈判家。然而,内部投降派代表(秦桧)比当年更为强大,最终决断者的赵构也比宋真宗更软蛋浑球,最终才在结果上有了巨大的差别。
主和派未必是奸臣,因为毫无尊严、无限制让步的谈判者,根本称不上主和派,而是投降派。
2013-07-12
20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