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更好》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明天会更好》创作背景如下:
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明天会更好》的创作者们希望模仿《We Are The World》群星为公益而唱的模式,来呼应世界和平年的主题。于是,罗大佑、张艾嘉等台湾歌手共同创作了这首歌曲,并出面召集了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地共60位华人歌手共同演唱。
这些歌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打破了签约限制,其中有李宗盛、蔡琴、苏芮、潘越云等歌手和艺人。罗大佑等发起人还邀请到了飞碟、滚石、宝丽金等公司参与了单曲专辑的制作。
歌曲信息
2005年,该曲再次收录在为“印度洋海啸大灾难”制作的专辑《真情暖人间》中。
2008年11月15日,罗大佑凭借该曲获得第六届东南劲爆音乐榜华语乐坛杰出贡献奖。
2020年2月27日,为传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明天会更好》作为公益曲被群星重新演绎。
《明天会更好》是在世界和平年及纪念台湾光复40周年的背景下写的。
1986年则是“世界和平年”,《明天会更好》的创作初衷即是模仿《We Are The World》“群星为公益而唱”的形式,呼应世界和平年的主题、并纪念台湾光复40周年。
根据当时参与的创作人回忆,这首歌的作词者之所以多达7位,是因为罗大佑的歌词版本被认为“主题意识过于灰色消极”,不能全盘采用。录唱前夕,主办单位邀集许多音乐界、文化界人士,各自贡献词句,以罗大佑的版本为主,逐句修润,才共同完成最终的歌词定稿。
相关内容
罗大佑、张艾嘉等台湾歌手共同创作了这首歌曲,并出面召集了共60位华人歌手共同演唱。
这些歌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打破了签约限制,其中有李宗盛、蔡琴、苏芮、潘越云等歌手和艺人。罗大佑等发起人还邀请到了飞碟、滚石、宝丽金等公司参与了单曲专辑的制作。
1985年,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了“刘松仁事件”,刘松仁公开反对台湾当局,被台湾当局以“附匪”罪起诉,最终被判刑4年。这一事件引起了台湾社会的极大争议和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罗大佑等人创作了这首歌曲,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来呼唤和平与人性,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歌曲的演唱者包括了中国台湾地区的歌手、艺人、音乐人等60人,跨越了不同地域和唱片公司的签约限制,体现了台湾流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过程中,也得到了海外华人音乐人的支持和参与。
《明天会更好》的歌词内容涉及人类面临的战争、灾难、疾病、贫困等问题,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期许。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简洁易懂,易于传唱和流传。这首歌曲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成为了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台湾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