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格魅力】好教师的12大人格魅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 要】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而,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作为当今一名合格教师的形象所在。教师要具有舵手的“导航”功能,要具有春风化雨的情感艺术,要具有以苦为荣,化苦为乐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人格魅力 引领 感化 扶助 心态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是一个新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做才能树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教师形象呢?我想首先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健全的现代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一个健全的社会也是这样。况且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标尺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然而,人格睁敏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而,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作为当今一名合格教师的形象所在。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学生生存坐标的选择,是在“外塑”与“内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德育要在市场经济巨大魔力面前塑造一代新人,除靠真理外,更重要的是人格力量。而教师的劳动特点就是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教师的自身形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性。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深层次的育人环境。
一、教师要具有舵手的“导航”功能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种价值观一涌而上,社会中功利思想严重,不少的人重视物质享受,迷恋世俗浮华,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更有甚者,追求低下,人格扭曲。成人在变化纷繁的世界面前尚犹豫徘徊,悉余枝更何况是初涉世事的学生了。所以教师要具有舵手的“导航”功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生在人生的取舍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及时地为学生指明方向,更要用自己的行动作为学生的楷模,要知道身教重于言教。
刚工作的时候我的师父曾给我讲过这样一案例:有一位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团员,在用一双追求真善美的眼睛打量现实生活时,发现实际与她美好的愿望不符,种种矛盾使她感到困惑和痛苦不堪: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而她始终保持了纯洁和诚实,但同学们却指责她假装高尚。期末考试一位教师为了让她能得到奖学金而给她加了分数,原因是她的爸爸是这位老师爱人的上司。她痛苦地说:“我一向嘲笑那些考试作假的人,可现在我只有嘲笑自已了。”最后,她带着美丽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厌恶踏入了另一个世界。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师父的话“教师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评价社会的尺度。你做了老师,从此就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要把自己作为一个楷模来塑造,来要求。”
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强,而在学校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作为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职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既是青少年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青少年学生人生道路的领航人。只有教师自己站稳脚,树立崇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升华其思想境界,才能在学生心理上唤起尊崇效应,为“真、善、美”在社会上的立足奠定基石。
二、要具有春风化雨的情感艺术
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类的感情,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经验表明,情感可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行为习惯。师生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心里有了学生,学生毁孝就愿意和教师在一起,且有亲近感;教师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学生就将更尊重老师,师生诚坦相待,心心相印。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则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爱中意的“王子、小公主”无可厚非,但爱看不惯的“丑小鸭”更难能可贵。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这门学科,甚至还会毁掉一个未来什么“家”。其次,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而有格,严而有效。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要尽力帮助,对待学生成长进步热情肯定,用火热的心肠,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老师胜父母,同学似兄弟。三是在日常生活上对学生友善、温暖和关怀。课后与学生交友,让他们掏心里话,捕捉热点。难点话题,日常以礼相待。遇到不顺心的事要能控制感情,不迁怒于学生,让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产生前进动力,明确前进方向。
三、要具有以苦为荣,化苦为乐的心理状态
这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教育即创造”,这里人们所公认的原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千变万化,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又日新月异,教师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从蒙昧状态培养成社会所期望和需要的人才,绝不是靠按照某种程式的机械劳动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靠高度的创造性劳动,创造必然是艰苦的,而化苦为乐地完成劳动需要强大的人格力量来支持。
科学史上大量的记载证明,那些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创新者都有大无畏的精神,不畏劳苦艰难,不畏风险失败,不畏嫉妒嘲讽,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教师如果具有了这样的良好意志品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这些意志品质在学生面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会起到促进作用。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格高尚,威信崇高的教师本身就是令学生信赖爱戴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往往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相信广大教育工作者凭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威信,乐教的表率,真挚的情感,炽热的心肠,教育的环境定会得到改善,教育的效能定能得到增进!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六中。
【关键词】人格魅力 引领 感化 扶助 心态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是一个新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做才能树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教师形象呢?我想首先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健全的现代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一个健全的社会也是这样。况且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标尺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然而,人格睁敏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而,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作为当今一名合格教师的形象所在。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学生生存坐标的选择,是在“外塑”与“内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德育要在市场经济巨大魔力面前塑造一代新人,除靠真理外,更重要的是人格力量。而教师的劳动特点就是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教师的自身形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性。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深层次的育人环境。
一、教师要具有舵手的“导航”功能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种价值观一涌而上,社会中功利思想严重,不少的人重视物质享受,迷恋世俗浮华,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更有甚者,追求低下,人格扭曲。成人在变化纷繁的世界面前尚犹豫徘徊,悉余枝更何况是初涉世事的学生了。所以教师要具有舵手的“导航”功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生在人生的取舍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及时地为学生指明方向,更要用自己的行动作为学生的楷模,要知道身教重于言教。
刚工作的时候我的师父曾给我讲过这样一案例:有一位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团员,在用一双追求真善美的眼睛打量现实生活时,发现实际与她美好的愿望不符,种种矛盾使她感到困惑和痛苦不堪: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而她始终保持了纯洁和诚实,但同学们却指责她假装高尚。期末考试一位教师为了让她能得到奖学金而给她加了分数,原因是她的爸爸是这位老师爱人的上司。她痛苦地说:“我一向嘲笑那些考试作假的人,可现在我只有嘲笑自已了。”最后,她带着美丽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厌恶踏入了另一个世界。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师父的话“教师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评价社会的尺度。你做了老师,从此就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要把自己作为一个楷模来塑造,来要求。”
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强,而在学校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作为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职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既是青少年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青少年学生人生道路的领航人。只有教师自己站稳脚,树立崇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升华其思想境界,才能在学生心理上唤起尊崇效应,为“真、善、美”在社会上的立足奠定基石。
二、要具有春风化雨的情感艺术
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类的感情,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经验表明,情感可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行为习惯。师生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心里有了学生,学生毁孝就愿意和教师在一起,且有亲近感;教师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学生就将更尊重老师,师生诚坦相待,心心相印。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则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爱中意的“王子、小公主”无可厚非,但爱看不惯的“丑小鸭”更难能可贵。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这门学科,甚至还会毁掉一个未来什么“家”。其次,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而有格,严而有效。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要尽力帮助,对待学生成长进步热情肯定,用火热的心肠,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老师胜父母,同学似兄弟。三是在日常生活上对学生友善、温暖和关怀。课后与学生交友,让他们掏心里话,捕捉热点。难点话题,日常以礼相待。遇到不顺心的事要能控制感情,不迁怒于学生,让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产生前进动力,明确前进方向。
三、要具有以苦为荣,化苦为乐的心理状态
这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教育即创造”,这里人们所公认的原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千变万化,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又日新月异,教师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从蒙昧状态培养成社会所期望和需要的人才,绝不是靠按照某种程式的机械劳动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靠高度的创造性劳动,创造必然是艰苦的,而化苦为乐地完成劳动需要强大的人格力量来支持。
科学史上大量的记载证明,那些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创新者都有大无畏的精神,不畏劳苦艰难,不畏风险失败,不畏嫉妒嘲讽,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教师如果具有了这样的良好意志品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这些意志品质在学生面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会起到促进作用。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格高尚,威信崇高的教师本身就是令学生信赖爱戴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往往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相信广大教育工作者凭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威信,乐教的表率,真挚的情感,炽热的心肠,教育的环境定会得到改善,教育的效能定能得到增进!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六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