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怎样安全进行网络交往
3个回答
2013-07-17
展开全部
一、原因
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在网络中迷失自己,患上“网络成瘾症”而发生悲剧,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网络因其开放性满足了少年儿童宣泄、释放紧张的需求。少年儿童还可以通过网络释放生活中被压抑的一面,摆脱现实中的约束、孤独,在轻松、安全中实现自己的“欲望”,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同时,网络也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与虚荣心,实现对困难、失控现实的逃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求,从而造成对孩子上网的“失控”。
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放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现实中很多学校还是把教育的重点都放在学习成绩这一头,而忽略了道德训诫、性格养成、法制观念的培养。因此,一些少年儿童不仅心理道德水准低下,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连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不懂得遵守,心理上完全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难想像,在这样的“人格白纸”上,再涂抹上一层“暴力崇拜”的墨汁,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未来又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对公共上网场所管理松散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患上“网络成瘾症”的少年儿童往往无心学习,荒废学业。曾经有一位“网迷”学生说:“在网上有一种天堂般的感觉,仿佛你就是世界的主宰,精神能得到极大满足。”少年儿童一旦成为“网迷”,就会陶醉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越来越脱离实际,对现实世界表现出冷漠、麻木和不以为然,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危险的。
二、应对策略:加强信息品德培养,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网络的出现,引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难道网络真是“洪水猛兽”,我们要避而远之,拒绝它吗?当然不是。出现以上社会问题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我们学校的实践证明,如果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品德的教育,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网络,正确使用网络,网络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我校是全国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经建立了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校园网群,全校有4千多学生,1350多台电脑,平均3个人就有一台电脑。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约90%,学生运用电脑进行学习,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随着网络使用率的增高,学生中是否会出现上面提到的社会问题呢?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网络习惯,没有发现患“网络成瘾症”的学生,到网吧去上网的比例为0.1%,很少有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不文明的信息,98%的家长都很支持学生运用网络帮助学习。电脑拥有率和使用率这么高,而没有出现患“网络成瘾症”的学生,这一切得益于我校长期加强落实对学生的信息品德的培养。
下面我就谈谈我校进行学生信息品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的一些做法:
一儿童触网,品德教育先行
1.让学生从触网开始就树立信息道德观念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是人们通过假想营造出的虚幻空间。虽然网络由真实的人所开发,但通过网络所接触到的人或事都不是可触、可感的,是有好坏之分的。
少年儿童由于其自身心理发育的特点,易对直观、形象而又新奇的事物发生兴趣,但是非判断能力较差,很难对事物的实质加以正确的评判。如他们喜欢看卡通片,会钦佩那些用暴力取胜的卡通人物,并把他们当成勇敢的大英雄来崇拜,在生活中喜欢模仿卡通人物的攻击行为。
鉴于以上原因,我校从学生入学起就利用信息技术课和活动课,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介绍网络、展示网络的优越性:
如教会他们利用网络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图片(卡通、风景、动物),让他们带着任务去上网,在网上查找学习中所需的资料。
在认识网络优势的同时,教师有侧重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络的危害,如:网上一些图片和内容不适合小学生看;上网的人各种各样,很多言行是不负责任甚至是害人的;过分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就会耽误学习,还会导致犯法。
我们学校特别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带着学习任务上网。同时,对学生上网时间进行必要引导和限制,避免学生成为“网虫”。
2.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开展信息品德教育
学校教师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积极做好家长的工作。开始,家长对小学生使用网络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家长认为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上网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利的影响,坚决不许上网;另一些家长认为网上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对孩子上网不应限制。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学生上网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上网应该有目的、有计划。
为此,我们在家长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教师利用家长会及家访,用收集的数据和实践的效果向家长说明正确运用网络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家长明白网络教育的必要性,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同家长制定网络使用计划,如:对学生上网浏览的内容、上网时间等做出规定,使家长在学生上网时心中有数,正确引导,并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上网学习、交流、讨论。
二借助网络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网络的最大优势是它的信息量大,收集快捷方便。教师不仅要能够运用网络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同时也应该开辟网络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他们打好信息素养基础。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里有许多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具有深远影响的好课文,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往往难以将它直观、形象的再现;利用网络可以生动活泼、形象地重现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文美、景美和境美。如:在教学《祖国多么广大》一课时,先组织学生从网上搜集大兴安岭、长江两岸、海南岛等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寻找、发现、感受、体会。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自己介绍、描述、体会祖国的广大、河山的壮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教师还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细心寻找并收集大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网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以网上美好的人物、事物为榜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借助网络,让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网络介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习个别化,它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自我学习环境,提供一个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借助互联网获取有关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自我突破”。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到自主获取,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自我情绪的理解,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由此可见,网络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挑战自己,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体味学习成功的快乐,具备健康的人格特征。
四借助网络,培养学生心理耐挫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易造成孩子自私,缺乏协作精神,造成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这样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很难适应新世纪的社会发展。
老师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借助网络,有目的的下载各种资料。通过认识名人的经历,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成熟,到成功的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不能去勇敢地面对。一个人一旦无法承受失败,就会一蹶不振,丧失了战胜它的自信和勇气。教师还通过学生身边所发生或遇到的挫折,让他们自己分析该如何去解决问题,把挫折看成是一个个堡垒,攻破它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发掘网络的互联互通功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有人认为,以网络为认知工具的环境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影响学生品德的培养。我们的实践证明教师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反馈信息的实时性、及时进行师生、生生、以及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我们在学校网站上设立了“校园BBS” “习作园地”“家校互动”“知心小屋”“小记者站”等版块栏目,小学生可以在这些互动栏目里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将自己写好的“小作文”、“小日记”放在相关栏目里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共享,比一比谁写得又多又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师也利用网络组织讨论,帮助孩子们思考和辨别是非。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发送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学分享成功的喜悦,让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在学生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竞争;
同学之间也可进行实时讨论,或相互排解疑问,或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敢面对面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但是有了网络这个非常便利的媒介,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将心里话向大家诉说,让老师、同学了解自己。
可见,网络的正确使用非但不会影响学生的相互交往,而会更有益于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上是我校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品德方面的一些探索,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加强学生的信息品德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了解网络,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网络,网络一定会成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好伙伴!
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在网络中迷失自己,患上“网络成瘾症”而发生悲剧,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网络因其开放性满足了少年儿童宣泄、释放紧张的需求。少年儿童还可以通过网络释放生活中被压抑的一面,摆脱现实中的约束、孤独,在轻松、安全中实现自己的“欲望”,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同时,网络也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与虚荣心,实现对困难、失控现实的逃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求,从而造成对孩子上网的“失控”。
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放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现实中很多学校还是把教育的重点都放在学习成绩这一头,而忽略了道德训诫、性格养成、法制观念的培养。因此,一些少年儿童不仅心理道德水准低下,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连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不懂得遵守,心理上完全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难想像,在这样的“人格白纸”上,再涂抹上一层“暴力崇拜”的墨汁,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未来又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对公共上网场所管理松散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患上“网络成瘾症”的少年儿童往往无心学习,荒废学业。曾经有一位“网迷”学生说:“在网上有一种天堂般的感觉,仿佛你就是世界的主宰,精神能得到极大满足。”少年儿童一旦成为“网迷”,就会陶醉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越来越脱离实际,对现实世界表现出冷漠、麻木和不以为然,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危险的。
二、应对策略:加强信息品德培养,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网络的出现,引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难道网络真是“洪水猛兽”,我们要避而远之,拒绝它吗?当然不是。出现以上社会问题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我们学校的实践证明,如果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品德的教育,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网络,正确使用网络,网络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我校是全国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经建立了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校园网群,全校有4千多学生,1350多台电脑,平均3个人就有一台电脑。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约90%,学生运用电脑进行学习,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随着网络使用率的增高,学生中是否会出现上面提到的社会问题呢?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网络习惯,没有发现患“网络成瘾症”的学生,到网吧去上网的比例为0.1%,很少有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不文明的信息,98%的家长都很支持学生运用网络帮助学习。电脑拥有率和使用率这么高,而没有出现患“网络成瘾症”的学生,这一切得益于我校长期加强落实对学生的信息品德的培养。
下面我就谈谈我校进行学生信息品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的一些做法:
一儿童触网,品德教育先行
1.让学生从触网开始就树立信息道德观念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是人们通过假想营造出的虚幻空间。虽然网络由真实的人所开发,但通过网络所接触到的人或事都不是可触、可感的,是有好坏之分的。
少年儿童由于其自身心理发育的特点,易对直观、形象而又新奇的事物发生兴趣,但是非判断能力较差,很难对事物的实质加以正确的评判。如他们喜欢看卡通片,会钦佩那些用暴力取胜的卡通人物,并把他们当成勇敢的大英雄来崇拜,在生活中喜欢模仿卡通人物的攻击行为。
鉴于以上原因,我校从学生入学起就利用信息技术课和活动课,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介绍网络、展示网络的优越性:
如教会他们利用网络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图片(卡通、风景、动物),让他们带着任务去上网,在网上查找学习中所需的资料。
在认识网络优势的同时,教师有侧重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络的危害,如:网上一些图片和内容不适合小学生看;上网的人各种各样,很多言行是不负责任甚至是害人的;过分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就会耽误学习,还会导致犯法。
我们学校特别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带着学习任务上网。同时,对学生上网时间进行必要引导和限制,避免学生成为“网虫”。
2.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开展信息品德教育
学校教师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积极做好家长的工作。开始,家长对小学生使用网络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家长认为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上网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利的影响,坚决不许上网;另一些家长认为网上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对孩子上网不应限制。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学生上网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上网应该有目的、有计划。
为此,我们在家长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教师利用家长会及家访,用收集的数据和实践的效果向家长说明正确运用网络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家长明白网络教育的必要性,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同家长制定网络使用计划,如:对学生上网浏览的内容、上网时间等做出规定,使家长在学生上网时心中有数,正确引导,并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上网学习、交流、讨论。
二借助网络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网络的最大优势是它的信息量大,收集快捷方便。教师不仅要能够运用网络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同时也应该开辟网络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他们打好信息素养基础。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里有许多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具有深远影响的好课文,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往往难以将它直观、形象的再现;利用网络可以生动活泼、形象地重现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文美、景美和境美。如:在教学《祖国多么广大》一课时,先组织学生从网上搜集大兴安岭、长江两岸、海南岛等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寻找、发现、感受、体会。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自己介绍、描述、体会祖国的广大、河山的壮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教师还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细心寻找并收集大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网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以网上美好的人物、事物为榜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借助网络,让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网络介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习个别化,它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自我学习环境,提供一个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借助互联网获取有关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自我突破”。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到自主获取,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自我情绪的理解,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由此可见,网络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挑战自己,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体味学习成功的快乐,具备健康的人格特征。
四借助网络,培养学生心理耐挫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易造成孩子自私,缺乏协作精神,造成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这样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很难适应新世纪的社会发展。
老师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借助网络,有目的的下载各种资料。通过认识名人的经历,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成熟,到成功的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不能去勇敢地面对。一个人一旦无法承受失败,就会一蹶不振,丧失了战胜它的自信和勇气。教师还通过学生身边所发生或遇到的挫折,让他们自己分析该如何去解决问题,把挫折看成是一个个堡垒,攻破它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发掘网络的互联互通功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有人认为,以网络为认知工具的环境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影响学生品德的培养。我们的实践证明教师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反馈信息的实时性、及时进行师生、生生、以及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我们在学校网站上设立了“校园BBS” “习作园地”“家校互动”“知心小屋”“小记者站”等版块栏目,小学生可以在这些互动栏目里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将自己写好的“小作文”、“小日记”放在相关栏目里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共享,比一比谁写得又多又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师也利用网络组织讨论,帮助孩子们思考和辨别是非。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发送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学分享成功的喜悦,让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在学生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竞争;
同学之间也可进行实时讨论,或相互排解疑问,或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敢面对面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但是有了网络这个非常便利的媒介,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将心里话向大家诉说,让老师、同学了解自己。
可见,网络的正确使用非但不会影响学生的相互交往,而会更有益于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上是我校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品德方面的一些探索,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加强学生的信息品德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了解网络,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网络,网络一定会成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好伙伴!
2013-07-17
展开全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游戏日益普及。网络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物。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超过9000万人,其中上网人群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17.3%,而玩游戏已经成为网民上网的重要因素。”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因迷恋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其实,网络本身无过,如果说因为它的出现和存在导致不尽人意的事情发生,也只能说明是人对它的管理和使用不当。
说到网络游戏,很少有人仔细琢磨过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就难以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难以制定出有效的对策。因此,教育者应首先正确认识网络游戏,以便探究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症结及危害,进而帮助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戒除网瘾,促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一、教育者应该正确认识网络游戏
科学技术从来不是一个中立的力量,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灿烂未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一种双面特征。有时候它扮演着正面的角色;校校通工程、校园网建设、数字化校园……但是网络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有时又上演着一幕幕悲剧,学生混迹于网吧沉迷于游戏厌学、逃学甚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去网吧,游戏有何吸引力?这对我们的教育者有何启迪?细想起来,即使是成人,你也不得不承认:玩总是快乐的!
网络游戏其实是一种娱乐手段,并无所谓功过。当玩家登录到虚拟世界,操作着屏幕里的人物东南西北的走动,在体验另一种不同人生乐趣的同时,也得到了休闲,得到了娱乐,游戏也就达到了为你服务的目的了。从一定程度上说健康、活泼有益的电子游戏需要智力的参与,也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电子游戏需要用身体活动表达思想,对语言文字、视觉空间智能的开发有直接的反映。如电子竞技中的体育模拟游戏可以让体育爱好者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品尝到失败的滋味和胜利的喜悦,但若过于沉迷其中,书也不念了,工作也不做了,饭都不吃了,那就失去了娱乐的本质意义,也背离了游戏的初衷。
由此可见,孩子们需要健康的游戏。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要履行这个职责,研究教育对象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孩子们喜爱游戏,游戏这个形式并无过错,孩子向往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本身也无过错,有过错的是现在大人们制作的很多游戏内容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解决之道,就是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直面游戏,研究游戏。从积极、健康、安全的角度,在青少年的游戏选择、游戏过程、游戏行为乃至游戏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尽管网络游戏日益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新宠儿,但终究是把双刃剑,然而目前市场销售和网吧运营的网络游戏,令人堪忧。
目前全国网络游戏用户16――30岁的占全部网络游戏用户的87.4%,有人对北京市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患网络游戏成瘾综合症的比例是14.8%,那么
二、上网为何成瘾,它有何危害
网络成瘾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各种资料显示,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且80%以上的网络游戏是进口的,其中游戏中魔幻武侠内容的又占了一半以上,暴力内容比较突出,PK(玩家杀人)几乎占到8成以上,如在作战格斗游戏中两方或者多方对垒,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血腥、暴力的画面频频的出现,画面和音乐也极力渲染。在网络游戏创造的非常宽松的虚拟世界里可以随意杀人、放火,可以结婚、恋爱,而这一切都不必承担任何后果和责任,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容易被扭曲。一些网络游戏创造的魔幻色彩,甚至能控制青少年的意志和思维,让他们在现实与虚拟中游走,因而对网络产生极大的依赖性,网络游戏上瘾如同吸毒、赌博一样难以自拔,有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你认为游戏中的成功与现实中的成功哪一个更重要?”结果,70%--80%的学生认为一样重要。现在很多网络游戏者打出“侠客”、“英雄”以及拯救世界的字眼来吸引青少年。网络游戏虚幻的情节和侠义精神,很容易让涉未深的青少年产生兴趣,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这比通过学业获得尊重来得容易,而且又有乐趣,很容易上瘾。
根据调查,网络游戏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当前,运营的网络游戏主要是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这类游戏中有个容易导致成瘾的特点:一是持续性。无限升级使游戏玩家尤其是自控能力弱的青少年很难控制上网时间。二是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游戏者参与其中,在虚拟社会中实现抱负。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将众多玩家在同一时间连接到共同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各以不同的游戏角色参与其中,游戏强调个人在虚拟社会中的地位和成就。青少年玩家往往把自己在现实中的不愉快、挫折,通过游戏角色来渲泄,并把难以实现的理想寄托在游戏角色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于游戏角色的练功升级,长时间沉迷于网游中。
另外,网络交往的匿名性、方便性和逃避现实性。也使上网者容易成瘾。
上网成瘾,首先影响身体健康。长时间泡在网上,会从精神的依赖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导致生物钟颠倒,植物性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食欲不振、焦躁不安,从而引发各种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玩网络游戏更是精力高度集中,目注荧屏,姿态不变,既损害视力又影响骨骼健康发育,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影响人际关系。整日沉醉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很少与现实的人交往,和家庭成员、老师、同学沟通,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作为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等症状,成为孤独的无法融入社会的人,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网络成瘾综合症”。
第三,影响学习。其结果是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这种现象几乎随处可见。
第四,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大量接触游戏中的暴力情节,会习以为常,在现实中遇到一些问题,往往想到用游戏里的方式解决,过激行为在所难免。某地曾有两个孩子,为了要钱,杀死几个亲人,当被拘捕后,似乎对生命的毁灭一点也不感到沉痛,说自己砍杀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游戏中的场景。令人痛心疾首。那么
三、怎样戒除网瘾
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从总体而言它是不可避免的,难以“根绝”的,就个体而言它又是可以避免的,成瘾也是可以治愈的,因此必须及时进行预防和救治。
首先,应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网络成瘾的教育机制。加强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同时,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使家长尽快与孩子们在互联网方面共同成长。
其次,应对“网络成瘾”作出明确界定,建立相应的治疗机构,加快对网络成瘾的诊断,治疗研究,尽快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由此可见,只要大家正确认识共同关注,共同探讨,因势利导,就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使之健康茁壮地成长。
说到网络游戏,很少有人仔细琢磨过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就难以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难以制定出有效的对策。因此,教育者应首先正确认识网络游戏,以便探究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症结及危害,进而帮助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戒除网瘾,促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一、教育者应该正确认识网络游戏
科学技术从来不是一个中立的力量,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灿烂未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一种双面特征。有时候它扮演着正面的角色;校校通工程、校园网建设、数字化校园……但是网络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有时又上演着一幕幕悲剧,学生混迹于网吧沉迷于游戏厌学、逃学甚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去网吧,游戏有何吸引力?这对我们的教育者有何启迪?细想起来,即使是成人,你也不得不承认:玩总是快乐的!
网络游戏其实是一种娱乐手段,并无所谓功过。当玩家登录到虚拟世界,操作着屏幕里的人物东南西北的走动,在体验另一种不同人生乐趣的同时,也得到了休闲,得到了娱乐,游戏也就达到了为你服务的目的了。从一定程度上说健康、活泼有益的电子游戏需要智力的参与,也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电子游戏需要用身体活动表达思想,对语言文字、视觉空间智能的开发有直接的反映。如电子竞技中的体育模拟游戏可以让体育爱好者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品尝到失败的滋味和胜利的喜悦,但若过于沉迷其中,书也不念了,工作也不做了,饭都不吃了,那就失去了娱乐的本质意义,也背离了游戏的初衷。
由此可见,孩子们需要健康的游戏。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要履行这个职责,研究教育对象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孩子们喜爱游戏,游戏这个形式并无过错,孩子向往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本身也无过错,有过错的是现在大人们制作的很多游戏内容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解决之道,就是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直面游戏,研究游戏。从积极、健康、安全的角度,在青少年的游戏选择、游戏过程、游戏行为乃至游戏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尽管网络游戏日益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新宠儿,但终究是把双刃剑,然而目前市场销售和网吧运营的网络游戏,令人堪忧。
目前全国网络游戏用户16――30岁的占全部网络游戏用户的87.4%,有人对北京市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患网络游戏成瘾综合症的比例是14.8%,那么
二、上网为何成瘾,它有何危害
网络成瘾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各种资料显示,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且80%以上的网络游戏是进口的,其中游戏中魔幻武侠内容的又占了一半以上,暴力内容比较突出,PK(玩家杀人)几乎占到8成以上,如在作战格斗游戏中两方或者多方对垒,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血腥、暴力的画面频频的出现,画面和音乐也极力渲染。在网络游戏创造的非常宽松的虚拟世界里可以随意杀人、放火,可以结婚、恋爱,而这一切都不必承担任何后果和责任,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容易被扭曲。一些网络游戏创造的魔幻色彩,甚至能控制青少年的意志和思维,让他们在现实与虚拟中游走,因而对网络产生极大的依赖性,网络游戏上瘾如同吸毒、赌博一样难以自拔,有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你认为游戏中的成功与现实中的成功哪一个更重要?”结果,70%--80%的学生认为一样重要。现在很多网络游戏者打出“侠客”、“英雄”以及拯救世界的字眼来吸引青少年。网络游戏虚幻的情节和侠义精神,很容易让涉未深的青少年产生兴趣,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这比通过学业获得尊重来得容易,而且又有乐趣,很容易上瘾。
根据调查,网络游戏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当前,运营的网络游戏主要是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这类游戏中有个容易导致成瘾的特点:一是持续性。无限升级使游戏玩家尤其是自控能力弱的青少年很难控制上网时间。二是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游戏者参与其中,在虚拟社会中实现抱负。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将众多玩家在同一时间连接到共同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各以不同的游戏角色参与其中,游戏强调个人在虚拟社会中的地位和成就。青少年玩家往往把自己在现实中的不愉快、挫折,通过游戏角色来渲泄,并把难以实现的理想寄托在游戏角色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于游戏角色的练功升级,长时间沉迷于网游中。
另外,网络交往的匿名性、方便性和逃避现实性。也使上网者容易成瘾。
上网成瘾,首先影响身体健康。长时间泡在网上,会从精神的依赖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导致生物钟颠倒,植物性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食欲不振、焦躁不安,从而引发各种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玩网络游戏更是精力高度集中,目注荧屏,姿态不变,既损害视力又影响骨骼健康发育,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影响人际关系。整日沉醉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很少与现实的人交往,和家庭成员、老师、同学沟通,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作为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等症状,成为孤独的无法融入社会的人,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网络成瘾综合症”。
第三,影响学习。其结果是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这种现象几乎随处可见。
第四,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大量接触游戏中的暴力情节,会习以为常,在现实中遇到一些问题,往往想到用游戏里的方式解决,过激行为在所难免。某地曾有两个孩子,为了要钱,杀死几个亲人,当被拘捕后,似乎对生命的毁灭一点也不感到沉痛,说自己砍杀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游戏中的场景。令人痛心疾首。那么
三、怎样戒除网瘾
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从总体而言它是不可避免的,难以“根绝”的,就个体而言它又是可以避免的,成瘾也是可以治愈的,因此必须及时进行预防和救治。
首先,应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网络成瘾的教育机制。加强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同时,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使家长尽快与孩子们在互联网方面共同成长。
其次,应对“网络成瘾”作出明确界定,建立相应的治疗机构,加快对网络成瘾的诊断,治疗研究,尽快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由此可见,只要大家正确认识共同关注,共同探讨,因势利导,就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使之健康茁壮地成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现在电脑管家不是出了一个伴你童行计划
然后在工具箱里面还出了一个企鹅守护功能
打开这个功能后,就可以自动拦截一些来自于网页的广告弹窗和恶意网站
然后在工具箱里面还出了一个企鹅守护功能
打开这个功能后,就可以自动拦截一些来自于网页的广告弹窗和恶意网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