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一、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二、重点人物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史思明和史朝义:史思明之子;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 ;张巡;颜杲卿;鲁灵;张介然。
三、安史之乱的经过
1.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2.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3.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4.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5.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6.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很多人认为安史之乱的危害一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判断点就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并没有立即灭亡,而仍然存在了150年,但是这150年跟大唐盛世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藩镇割据,宦官作乱,可以说是民不聊生,所以,在一些人脑海中,似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就不存在了。
然而,在唐朝前前后后,接近300年的历史中,安史之乱其实只发生在唐朝的中期,所以说唐朝的前150年是辉煌的,而后150年是不堪回首的150年。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