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于2017-12-15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为青年就业创业立法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和完善青年就业法案。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农科四分之一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就业率低于30%),仅有10%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帮助大学生找到启动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如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共同合作设立了“上海市全国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资金”,总金额达到了1500万元。
二、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武汉市人事局在武汉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和专业,围绕大学生就业率、就业缺口率和就业质量三个统计指标,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系列指数模型,从而提供了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改善招聘会的软硬件环境,提高招聘会质量。毕业生们呼唤针对市场细分的、小型的、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方便。去年4月,北京市建立了为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常设市场,深受毕业生的欢迎,一批暂未就业的大学生就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
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毕业生的供需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之间及时有效地传递和交流,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
针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高校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五、毕业生自身方面
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强化刻苦奋斗的精神,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比如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志愿投身西部的大学生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到西部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有魄力,不妨去西部大展身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人身价值。
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交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自主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如江苏省有关文件就规定“各级政府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方便和市场机会,扶持毕业生创业。毕业生领办或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优惠政策。对毕业生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按规定减免营业税、所得税。”所以说自主创业也将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04年4月30日举行的“中国就业论坛”第六次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我国的目标是希望通过3至5年的建设和奋斗,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几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笔者认为,通过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权利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与帮助,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进步,青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定能呈现新的可喜局面
2013-07-28
为此,国家各有关方面推出的积极的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与此同时,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依然严峻。怎样彻底解决或者说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
我认为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就业难”就是找工作难,找工作为什么会难?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提供给就业者。为什么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呢?是因为能够提供工作岗位的企业日子过得很难!那么,谁能够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当然是企业家。所以让企业家能够放心大胆地招人、用人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能让企业家们放心大胆地招人、用人的唯一办法就是减轻企业负担。
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减轻企业负担。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然而国有经济因受体制、计划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能够释放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有限。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则相对灵活,他们决策高效,机制灵活,反应迅速,他们已经逐渐成为新兴劳动力市场的消化主体。所以,要想解决好当前的就业问题,就得打消民营企业不敢用人的顾虑。具体来说,就是要减轻民营企业主们的负担,负担轻了、压力小了,动力自然就足了,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用人的胆子就会大起来。
现实的状态是什么呢?
首先,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一方面全球经济恶化、市场需求锐减,订单急剧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资金链紧绷。尤其是去年上半年,国家实施的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金融危机使得这个雪上加霜,企业支撑不下去便纷纷倒闭。去年下半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而言,由于没有可供抵押的房产、土地等,贷款难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负担在进一步加大。比如新的《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使得企业的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明显增加。从表面上看起来,新的《劳动合同法》是在保护劳动者,实际上受伤害最大的也是劳动者本身。为什么这么说?当企业主感到用工是一件很有压力甚至很危险的事情,招聘新员工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的时候,就会自然而言地减少新的用工计划,原本是三个人做的事情就一定会想办法让两个人去做,能省就省,能不招新员工就不招新员工。记得全国总工会的因为领导曾今私下里对我说,什么维权不维权的,有工作干比什么都重要。把企业整垮了,工作没了,还谈得上权益吗?是呀,新的《劳动合同法》看起来似乎使在岗的劳动者待遇提高了,但是由于企业风险加大,企业倒闭的风险随之增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倒闭了,所谓那些获得优秀待遇和良好保障的员工将会失去工作,继而所谓的待遇也将成为空中楼阁。更可怕的是,很多无法获得劳动机会的待业青年和大学毕业生只能望洋兴叹。因为他们一方面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一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使得企业主能不招新就不招新,久而久之,所以就业的问题势必日益严重。
我建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应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的政策和规定。
一、及时修正《劳动合同法》。
建议及时修正《劳动合同法》中对企业方面比较苛刻的要求予以修改,建立起比较自由、轻松的就业环境。企业主和员工之间可以自行选择,来去自由,而不用承担过多的风险。这样,至少可以打消企业主用人的顾虑。如果当一个企业主还没招到人的时候,就在盘算,如果这个人如果离开公司该怎么办的时候,企业招聘的积极性能高得了吗?
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谈过了,我不再赘述。张五常先生近期撰博指出,新劳动法别无选择,他认为“成文法是可以取缔的。新劳动法别无选择,取缔算了。”
二、切实减轻企业税负。
国家要不遗余力地把“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改基本原则落到实处。
目前,民营企业的税收明显偏高。以广告行业为例,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文化教育事业费等各种名目繁多的税收压得企业喘不过气了。
更加令人不解的是,从2002年起新注册的公司,税务部门为了省事,把营业税和所得税合并,核定征收总营业额的8.5%。也就是不管你企业是否赚钱,先交8.5%给我再说。原来说是达到一定的营业额(每年500万)之后,可以申请营业税和所得税分离,但等到你真的去申请的时候,又被告知不办了,让人哭笑不得。还好,2008年终于降为8%了。还有,税务部门有些强制措施也让企业敢怒不敢言,比如要求企业每5年必须强制报废税控器,即使公司的税控器完好无损也不行。一台小小的机器,2900元一台,和有些品牌的笔记本差不多价格了!更可笑的是税控器还必须指定品牌,企业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
大家都知道,现在做生意越来越难,一些项目的利润甚至还够交税。这些企业如果老老实实按照8%缴税,加上办公成本的员工工资,企业根本没有任何利润可言。所以好多私营企业主不堪重负,纷纷被迫关闭自己的企业,或者裁减员工,把企业规模缩到最小,甚至被迫在家办公,成为SOHO一族,如此方能做到“一人吃饱了,全公司不饿!”
记得小时候在历史书上学到的是“五十税一,或者二十税一”,所谓五十税一是就是交2%的税,而二十税一就是5%,现在呢?
公开的数字显示,我国税收收入连续10年高于GDP增速,2008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逾30%。直到去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收到重创,我国税收增速才有所放缓。国家的税收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国库也越来越有钱,我们的外汇储备才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国家越来越富,而企业越来越困难,这恐怕不太正常。
还有,税负太高也迫使很多民营企业不得不想法去偷税漏税,因为他们如果不偷税漏税根本就无法生存,这一点已经成为税务行业和企业界公开的秘密。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种教人避税的学习班层出不穷,各种卖发票的短信和邮件肆意泛滥。与其“逼良为娼”,还不如降低税率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做到“放水养鱼”,这样国家在一家企业身上收缴的税收可能暂时会少了些,但是由于偷税漏税行为减少导致的税基增加,说不定税收总量还有可能增加。
总是,减税能直接减少企业的负担,可以让企业在冬天里可以好好喘口气,负担轻了,压力小了,创业的积极性自然高了,还愁他们不招新的大学毕业生吗?
三、鼓励企业聘用大学生。
那些急需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所以很难找到工作。加之在现行的《劳动合同法》的约束下,用人单位更不敢去轻易聘用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应该对积极聘用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发放招新补贴,或者通过减税的形式给予鼓励。
现在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比较浮躁,能够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学习的人不多,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刚毕业的时候,他们都习惯把前面几家公司都当成跳板,屁股还没坐热就走人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毕业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不能为企业做太多的贡献,所以在企业拿不到理想的薪水。原本企业用这些新人是希望能培养他们,希望日后能派上用场。但等到他们稍微熟练一点之后,他们往往就忘记了企业的培育之恩,而是希望马上跳槽以便能拿到更高的薪水,让企业失望。久而久之,企业便失去了培养新人的耐心,新人就越来越难找到工作。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企业应该尊重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而不是一味地认为“人是我培养的,所以一定要从这些人身上获得超值回报”这种过于老套的想法,因为从员工的生存需求来看,这种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就需要国家发放招新补贴,等于企业帮助国家来培训这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国家还应该鼓励大学毕业生零底薪或低底薪到企业去实习,允许企业可以不和那些只毕业一年之内的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企业聘用这些大学生的时候可以不受《劳动合同法》的制约。这样一来,至少这些大学毕业生可以获得工作的机会和工作经验,对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此举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企业不敢用新人”,“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是需要帮助企业树立起招聘新人的信心,增强企业招聘新人的积极性。而提高企业积极性的唯一办法是减轻企业的负担,通过修正《劳动合同法》、减轻企业税负、发放招新补贴等办法,让企业没有压力的去聘用大学毕业生。减轻企业负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之道。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现如今,大学正处于广泛扩招学生的加速时期,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的出现,在现今社会的激烈就业竞争的模式之下,大学生的就业渐渐变成亟待解决的难题,究其原因可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存在严重不平衡,东部与西北部经济的巨大落差,是造成毕业生择业时的人才流动的不平衡。
第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阻碍了毕业生求职的脚步。在国际金融的环境中,我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整体上并不乐观,类似于房地产的建筑行业和生产汽车生产型企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瓶颈,一般的公司会通过裁员来缓解企业面临的入不敷出的压力,使得就业空间相对缩小,就业岗位减少。
第三,由于社会中的就业市场环境比较现实,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找工作不如花钱工作的乱象已经出现,而大学毕业生的户籍问题也影响着他们找工作的进程,大学生的档案问题也给他们的就业造成影响。
2 大学生的自身问题:
第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合时宜,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知阶层,大多希望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很多大学毕业生会偏向寻找薪资较高而且比较轻松的工作,对于一些不上档次而且薪资较低的工作不看好,有机会也会错过,这样就导致已经毕业就落得尚未就业已经失业的境地。
第二,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不强。目前,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对社会职务的认知度不清晰,大学生在求职时普遍没有正确地评估自己,在面试时处于劣势。
第三,大学生的面试技巧能力不足,许多大学的毕业生没有经过求职技巧的训练。大学毕业生不能掌握营销的技术就会沦为众流之中的一瓢,不免被落下。对于招聘单位而言,这样的大学生较多自然不会对他们加以重视,大学生的真实能力就有可能被忽略。
3 高校的问题:
第一,大学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需求有所改善,在面对社会的真实需求时就会出现严重不符的现象。首先,大多数的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的目光过于短浅,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少,根本不能迎合社会的需求。其次,大学在设置课程时就会出现模式问题,对人才的培养没有找到正确的模式,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仍没有改变,教材也不更新,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过大的差距,这样就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第二,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第三,高校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不高。大多数的高校扩招后师资的力量小,教师的综合素质下降,对毕业生造成了影响,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凸显不出优势。
第四,高校应该完善就业信息的相应机制,只是由于信息量太小,信息发布的时间太晚,再加上地域的限制等原因就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就业信息选择要求。现今的招聘形式有多种,但是大多采取的形式仍旧是采取用人单位的现场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
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作:
第一,政府部门引头,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支持。政府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政策法规,促进就业市场体系成熟化,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要加强完善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对就业优惠体系加以调整,逐步的消除就业面临的歧视,还可以深化人事和户籍等制度的对应改革,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理性流动。鼓励大学毕业生主动的投身到西部的建设当中,在西部地区进行安家落户,同时加强宣传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
第二,政府的指导部门可以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努力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收集筛选和分析评估所有的就业信息,尽可能实现供需双方的共享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建立统一的需求交流信息库,全面的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的水平和信息共享资源的使用率。
第三,大学要适应市场的办学机制,全面深化教育的教学改革,促使专业设置符合社会的真正需要。而且要密切的关注就业市场发展,定位合理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努力发展社会中需求量比较大的特色专业。还有,大学要加强就业指导,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供学生使用。加强大学生的求职择业指导,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广开渠道可以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牵线搭桥,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给大学毕业生。
第四,对毕业生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以此提高面试的成功率。而现存的面试形式比较固定,具体的招聘需要招聘人在招聘人才时经过潜心的精心策划,促使求职者在现场发挥能力。应聘者不仅要需要有备而来,更要表现的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的表现才能真实地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被挑选出来。第五,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政府和各大高校共同加以重视,充分利用政府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上的支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相信这个问题很快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