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3-07-29
展开全部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北朝与南朝读图学史观察地图,谈一谈中原居民的南下,对促成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乃至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困境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方式的改变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此外,东晋宋齐梁陈政局的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南移等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民族融合读图学史观察“北魏陶制文吏俑、文官俑服饰”和“魏晋墓室壁画”、“北齐《校书图》中的胡床”等图,分析哪些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服饰兼有胡汉特色,反映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汉族士人食用烤肉串以及汉族使用胡床,说明汉人胡化的影响。两者反映了在生活上民族融合的景象。 练习与测评1.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一张南北朝政权更替简表。 东魏 北齐北朝 北魏 西魏 北周 南朝 宋 齐 梁 陈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概况。东晋和南朝维持了半壁江山的统治,相对北方的战火频仍、社会动荡,境内比较安定。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粪肥精耕的实行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皆表明农业技术的长足进步,农副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也成为南方农村经济的重要特色。与此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活动于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作出贡献。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我国形成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南流高潮,因而也是经济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3.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典范?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北魏政权要立国中原,必须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还推行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的政策:迁都洛阳,通用汉语、汉服、汉姓、汉婚。并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其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皆作出重大贡献。 探索与争鸣民族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两种方式在南北朝以前是如何体现的?若仅采用第一种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自上而下——出身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孝文帝自幼博学善文,具有精深的汉文化修养,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他毅然将都城南迁至洛阳,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自下而上——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迁徙时期,各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相互杂居的局面,随之出现空前的民族大交融,更加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交流和学习,也促使游牧民族的“胡文化”与中原农耕居民的“汉文化”的震荡交汇,使民族间的亲善友好美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为我国重新统一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若仅采用第一种自上而下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可从孝文帝改革政策的强制性和推广的果断性两方面来说明。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读图学史根据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分析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变化:一是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分夺了原来宰相的权利,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了皇权。二是三省权责分明,各有所司,既可分工合作,使政令更为合理适切,又可互相制衡,防止大臣独断独行。三是六部的设立使各部门事务的管理更加具体和明确,故而一直延之于清代。 练习与测评1.与秦汉相比,隋唐中央政权机构的建置有哪些新的特点?隋唐的政治格局呈现新的气象和特点,在国家政治制度上有许多新的创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一扫魏晋以来的陈腐气息,给人一种政治上清明的感觉;一改武将凭借军事实力篡位夺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大一统的格局。地位:始于隋,成于唐。隋朝虽国祚短暂,但能融汇南北之长而推陈出新,因此在制度层面作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与创设。随后的唐朝更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发扬,推广改进。2.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实行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主要是针对秦汉以来的察举和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而言。隋唐之前是以推荐为主,隋唐以后是以考试为主。政治: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另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社会:改变选举之权被地方世族门阀把持的局面,致使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文化:考试的常举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其中最重要且真正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大大繁荣了唐代文化,出现了唐诗璀璨,散文重振的辉煌现象。 探索与争鸣秦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秦汉以来选官制度推举与考试两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它们各有哪些利弊?秦汉以来,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为察举和征辟。如果政治清明,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经检验后授以官职是可能的;皇帝也能下诏特征有用之才。然而,东汉以后由于世家大族的形成,使得察举和征辟名不符实。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虽有地方舆论须经官方鉴别、确认的初衷,但门阀世族完全控制这一制度后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结果。”隋唐的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因此,察举、征辟相对科举制,能了解被举者的人品;而科举制相对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则显得公平、公正、合理。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文献选读阅读以上两段文字,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唐太宗与大臣探讨 “百姓造反”的原因以及如何制止的策略,深知“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和“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的道理。开元盛世文献选读朗读杜甫的《忆昔》。你能描绘一下开元盛事的情景吗?开元全盛时国富民安的繁荣景象:小城万户,粮仓满溢;出门畅通,路不拾遗;货物流通,男耕女桑的小康社会。 练习与测评1.唐太宗是怎样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之道的?又是如何做的?丰富的阅历和隋亡的鉴戒使得唐太宗,一是善于体察民情——明智地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二是他认为国事千端万绪,皆须审时变通,由君主一人独断,必然有失——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必须合为一
2013-07-29
展开全部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二课
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
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
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三课
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练习
一、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期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
同: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异: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因:地理位置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合稻作农业。 C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同时,使比较稳定的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
二、部落间**激化;产生了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政治实体。区别:最初的农耕聚落是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而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
有一定道理。因为墓葬随葬品差别明显,体现高下不同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随葬品按不同等级进行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文化的发端;朱书字符,可能是早期的文字;规格较大城址的发现,也体现出社会分化明显。
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象:标志私有制的确立和国家的产生;标志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出现等。
商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形式、功能多样,纹饰独特等。 A 因为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汉字的持续的发展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汉字还对一些东亚国家的文字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因为在未发明文字以前,很多事件都是通过口传的。神话传说,一方面俱有夸张和想像的成分,可信度低;但由于神话传说承载的是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又有一定的真实历史信息隐含其中,值得珍视。
用火、畜牧、耕稼。
D 因为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看,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和夏朝非常吻合。
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历史文献、考古发掘。通过地下材料,对纸上材料进行补充、印证和辩伪等。
甲古文辞。因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卜辞是当时人们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再加上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6�1殷本记》所载商代帝王世系基本同,故商历史被称为信史。
第四课。
1.城邦建国 殷人 2.礼乐 天命 3.A 4.A 5.D 6.B
二。拓展练习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1)食器 (2)王权 (3)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
(4)表明了楚王觊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退这一历史事实 第五课
一、基础练习
1.中央集权大一统 秦 2.士 儒 法 道
3.B 4.C 5.D 6.A 7.B
二、拓展练习
8.A:a、d、f、g B:e C:b D:c、h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二课
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
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
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三课
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练习
一、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期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
同: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异: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因:地理位置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合稻作农业。 C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同时,使比较稳定的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
二、部落间**激化;产生了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政治实体。区别:最初的农耕聚落是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而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
有一定道理。因为墓葬随葬品差别明显,体现高下不同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随葬品按不同等级进行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文化的发端;朱书字符,可能是早期的文字;规格较大城址的发现,也体现出社会分化明显。
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象:标志私有制的确立和国家的产生;标志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出现等。
商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形式、功能多样,纹饰独特等。 A 因为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汉字的持续的发展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汉字还对一些东亚国家的文字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因为在未发明文字以前,很多事件都是通过口传的。神话传说,一方面俱有夸张和想像的成分,可信度低;但由于神话传说承载的是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又有一定的真实历史信息隐含其中,值得珍视。
用火、畜牧、耕稼。
D 因为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看,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和夏朝非常吻合。
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历史文献、考古发掘。通过地下材料,对纸上材料进行补充、印证和辩伪等。
甲古文辞。因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卜辞是当时人们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再加上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6�1殷本记》所载商代帝王世系基本同,故商历史被称为信史。
第四课。
1.城邦建国 殷人 2.礼乐 天命 3.A 4.A 5.D 6.B
二。拓展练习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1)食器 (2)王权 (3)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
(4)表明了楚王觊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退这一历史事实 第五课
一、基础练习
1.中央集权大一统 秦 2.士 儒 法 道
3.B 4.C 5.D 6.A 7.B
二、拓展练习
8.A:a、d、f、g B:e C:b D:c、h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