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作品风格

 我来答
百度网友ed63393
高粉答主

2019-04-14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6万
展开全部

1、朴实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2、直观

文学艺术要表现情感,但情感却是依靠事物的外观透视出来的,越是对事物外观的直接描摹,越能产生强烈的视觉真实性,越能拉近读者与作家的距离。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

3、含蓄情感伏虚

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在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是丰厚炽热。

4、对话

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想造成一种程度不同的“模仿错觉”,就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两者相比,“纯叙事”的叙述和事件的距离较大,不如“纯模仿”直接。

5、男女关系

从男女关系的主题去分析海明威,不难看出,尽管热衷于描写男人的野性与英勇,海明威却间接表现了他对女人的恐惧与憎恨。他的“准则英雄(code heroes)”都在孤军奋战,即使与女人有任何瓜葛,最终还是要分离。强烈的命运感和死亡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得以普遍体现。

扩展资料:

海明威的主要经历:

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

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海明威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核拿报缺氏燃。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阿尔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明威

筱鸭娱乐
高能答主

2019-03-09 · 电影、电视剧、小说、综艺等等,都在这里!
筱鸭娱乐
采纳数:994 获赞数:82626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风格如下:

1、朴实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2、直观

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

3、含蓄情感

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在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是丰厚炽热。

扩展资料:

代帆手扒表作品介绍:

1、《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

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态昌的乐观人生态度。

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2、《乞力马扎罗的雪》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一个作家哈里去非洲狩猎,途中汽车抛锚,皮肤被刺划破薯皮,染上坏疽病。他和他的情人在等待一架飞机来把他送到医院治疗。

小说围绕“死亡”和“即将死亡”来写,但根本的主题是哈里回到过去,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历程回顾。哈里热爱这个世界。

他有很多经历。跟不同女人的经历,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不同职业的经历,他都想写下来但却没来得及写。

他最终没有能达到心中的目标。死前,他悔恨至极。故事的结尾,他死于一个梦境:他乘着飞机,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山顶飞去。

就小说内涵而言,这是一篇讨论“死亡”的作品,表现出作者客观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对死亡由恐惧到平静的心理历程,因而也充分体现出海明威赖以成名的“压力下的风度”。整篇小说由人物对话建构而成,风格简约到了极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8-03
展开全部
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 向画家、作曲家学习 海明威在郑神渣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改到出版前最后一分钟 海明威写作瞎答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喊悄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取得了成功。

生平与创作。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对“迷惘的一代”的反映。反战小说《永别了,武器》。30年代的政治积极性。创作中的西班牙题材。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思想内容。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的思想意义。小说中的“硬汉子”精神。小说的象征手法。海明威的晚年。
《永别了,武器》。故事梗概。小说的主题思想。亨利的形象。凯瑟琳的形象。其他人物形象。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批判和对个人幸福的肯定。对资产阶级传统思想准则和道德观念的批判。小说的艺术特点。
海明威创作特点和艺术手法综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13284889b
2013-08-03 · TA获得超过62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0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3万
展开全部
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现出更简明的结构,语气和人物角色也显得更具叙事的特征。   和这点同样重要,甚至比这更加重要的是,海明威这种以坚持使用简短、具体而宏棚直接的平铺直叙的文体和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为主要特点的写作风格,使他的小说和短篇故事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够立即被确认是作者本人所写的特征。由于他写作的风格以及他个人生活的风格,人们倾向于把他当作一群美国作家中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作家的作品反映了美国人所特有的一种寓于行动中的精神,即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他本人是一个曾经参加一战的负过重伤的老兵、一名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战士,同时还是一位热爱户外活动、有着诸多人生追求的“硬汉”,这样的背景加深了他和他作品之间的这种联系。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技巧确是直接的,但并不是简单平淡的掘蠢。   海明威的作品是一个艰苦的挑选的结果,作品中每个单词都承担确定的叙事任务。语言上的精雕细琢,反过来在作品中心人物的思想和经历上体现出来,不论这些人物是单纯的讲述者,或是逐步揭示情节的焦点角色。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作品中的必然表现就是,作品的全部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推动情节发展:作品背后总是有一个联系和逻辑性的世界,作品中包含的每个细节(甚至是省略的细节)背后都有潜在的原因。   我们也注意到,尽管海明威的小说通常遵循一种简单的、一直向前发判绝陪展的时间顺序,比如《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三天时间,但他也有用对过去相关事件的简短回忆当作插叙或倒叙。这这些写作手法深化了作品中人物形象,并形成另一种并不是一直向前叙述的叙事结构。   海明威是直率的。但同时,他非常地细心和敏锐,这种细心和敏锐我们不能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特色所导致的。所以总的来说,海明威是一位国际艺术家,他从没有放弃他作为美国人的标志性身份,但他所进入的艺术领域太深沉也太广大,以至于根本不能用任何单一国家的文化去界定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8-03
展开全部
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表现为语言简练,具有电报风格,独特的“冰山理论”叙事手法的采用,以及象征的运用使其作品带有中西交汇的悲剧意识。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察差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而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具有电报风格。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被称为“冰山理论”,作品中还大量运用象征来展示深刻的内涵。这种写作风格使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既具有西方传统的深沉特点又具有东方的含蓄色彩。 一 语言特色: 电报风格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叙述事实,铺陈景物,对话,还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见其痕迹。《老人与海》的语言是简洁的,而所表达的思想又十分深刻,引人深思。这样不仅揭示了文体的结构关系,也表现了现代艺术的走向和审美情趣——“越少,也就越多”,即语言的表述方式简练客观而节奏迅速,具有电报风格。如: “老人清楚,他必须得保持体力,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辩没仿鱼的时候,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而且,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又忿恨不已,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时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用词而言,海明威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简明、易懂。他倾向用英语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二 叙事手法:冰山理论 “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你都可以省去不写,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冰山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含蓄,它对所提出的事实不加评论、解释,让读者从简洁平谈的叙述中去慢慢品味、猜携纤想。且看老人是如何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轻握小男孩的脚,直到他醒来。这无声的语言意蕴着无限的温情,然而它丝毫无损于老人的“硬汉”形象。相反,它更充分地表现了老人“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刚柔共济,相得益彰。 三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他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通过意象来诱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手法来赋予这部小说象征性: 1、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
2、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海明威并不只是对大海作客观的描写,许多地方是通过老人圣地亚哥带有倾向性的默想、回忆、自言自语等形式叙述出来的。那有毒的水母是海里最狡猾的生物,但却是海龟的美食,还有那“在阳光下闪出银白色光的金枪鱼跳得很远地捕食小鱼”,小鸟被老鹰追捕时发出“微弱而凄惨的叫声”,这一巨型画卷所展现的是自然界中永恒的弱肉强食生存斗争的景象。这象征着当时的美国社会,有势力者高高在上,为所欲为,而芸芸众生则在社会底层受愚弄,遭鱼肉。 3、鲨鱼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 4、作者通过多处象征性描写,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在故事的全过程中,老人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的过程。如,当老人圣地亚哥看到星鲨时,不禁“啊” 了一声。作者描述道:“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那种喊叫声”。 四 悲剧效果 由于海明威是借助“冰山”原则进行创作的,他的悲剧作品也就显得极为含蓄。他的悲剧是深沉的,但从效果上来看却带着某种中国传统意味的“中和”。海明威自己认为《永别了,武器》是一部悲剧作品,然而,我们并没有感到悲哀。这种悲的情怀,由于“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区别而显得更加含而不露。海明威是个感情奔放的人,但在具体创作中却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使自己那丰富的情感不会在作品中毫无节制地宣泄出来,尽量使自己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写得冷静而不露声色,而读者却分明体验到作者深厚的情感。例如:“自杀的男人有很多吗,爸爸?”“不太多,尼克。”“女人呢,多不多?”“难得有。”看似毫无情感,毫无感受的两句对话,却显示了一个受到死亡影响的孩子对生命、死亡的本能感受,最后他“相信他永远不会死”,既是生命不朽的渴望,也是对死亡的本能恐惧。 贝茨曾经说,海明威“在貌似粗硬枯燥的文风外壳下,流动着极其深沉的节奏,宛然炽热的火山熔岩”。这一“火山熔岩”的控制,所流露的含蓄蕴藉,一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激情与中庸,同时存在于海明威的悲剧作品中,这也就体现出中西交汇,尤其是中西悲剧感的交溶对一个现代作家的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