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前期实行殉葬制,至康熙时期,大臣上书建议取消殉葬制,经康熙皇帝批准后结束了几千年的殉葬制。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时,大妃和二庶妃被皇太极等人胁迫殉葬;清太宗皇太极死后用男奴殉葬;清世祖福临定鼎中原以后,皇室与贵族仍实行人殉制度;摄政王多尔衮死时也有侍女殉葬;清朝康熙时期御史朱裴建议禁止,得旨允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从而结束了清初这一残酷的习俗。
扩展资料:
明英宗废除殉葬:
在明朝皇帝之中,英宗朱祁镇是公认的没有建树的皇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九岁登基,短短38年的生命之中,经历了被也先掳去的“土木之变”,两次当皇帝,一次当太上皇,一生都受制于人。
当景泰帝去世时,他还安排了给他殉葬的嫔妃,似乎也没有要取消殉葬的意思。可到自己临终时,却作出这样一个决定,这跟周宪王朱有炖有一定的关系。
周宪王朱有炖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死于正统四年,死时没有孩子。他死之前,通过某种途径向英宗表达了死后丧事从俭、不需要殉葬的意思。英宗对此事非常重视。
朱有炖死后,英宗亲自下旨给其弟朱有爝,说起这段往事,并嘱咐他“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可惜的是,诏书下得迟了,朱有爝已经按照定制,命令哥哥的“妃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皆殉死”了。英宗无奈,只能表彰她们的“贞烈”、“贞顺”。
大概是受了此事的影响,1464年2月22日,明英宗临终时作出了一个决定:从他开始,废除这种制度。他的继任皇帝宪宗在临终前也再一次强调不要殉葬,以表达对先帝决定的尊重。两代皇帝的坚持执行,终于给明初以来的人殉制度画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殉葬
因为殉葬制度在康熙时被废除了。
史料记载,清初皇室人殉制曾非常盛行。太祖努尔哈赤死后,有大妃乌拉纳喇氏、庶妃阿吉根、代因扎殉葬。
太宗皇太极死后,章京敦达里、安达里殉葬。世祖福临死后,妃楝鄂氏、侍卫傅达里从殉。睿亲王多尔衮死后,侍女吴尔库尼从殉。
民间各地官府表扬妻妾殉夫,称她们为“烈女”、“节妇”,并修书、立牌坊。康熙时,汉将朱斐上疏请求停止,康熙十二年(1673年)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从而结束了清初这一残酷的习俗。
扩展资料:
殉葬制度的由来:
殉葬广义上指的是人死以后以器物,牲畜甚至直接用活人进行陪葬。殉葬制度大部分指的是活人殉葬,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
活人殉葬起源殷商时期,那个时候人相信死后灵魂还在,还可以继续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那些拥有生杀大权的帝王将相,活着的时候享尽荣华富贵,死了以后仍然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称王称霸有人服侍,因此他们的葬礼都是按照“视死如生”的想法办理。
把生前享有的美女,奴隶,军队都带到自己的陵墓里去。这些活人有的是被杀死以后放进陵墓,有的直接是活埋。
根据考古发现,其实在夏的时候殉葬制度已经出现,只不过还没有那么严重。到了殷商以后活人殉葬开始达到鼎盛,一次多性几百人殉葬的事情经常出现。
殷商时期的殉葬制度不但存在,而且已经制度化了,连什么级别杀多少人都写的很清楚。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价值和生命逐渐被重视起来,活人殉葬制度逐渐受到非议和反对。
不过春秋战国时期仍然存在活人殉葬的情况出现,已经证实的齐桓公、秦武公、秦穆公、晋景公、宋文公等都有殉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殉葬
清朝初期皇室殉制盛行,康熙时,汉将朱斐上疏皇帝请求停止,康熙十二年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结束了清初这一残酷的殉葬习俗。
清初,在太祖努尔哈赤死后,有大妃乌拉纳喇氏、庶妃阿吉根、代因扎进行殉葬;在太宗皇太极死后,有章京敦达里、安达里进行殉葬;在世祖福临死后,有妃楝鄂氏、侍卫傅达里进行殉葬;在睿亲王多尔衮死后,有侍女吴尔库尼进行殉葬。民间各地官府曾表扬妻妾殉夫,称她们为“烈女”、“节妇”,并修书、立牌坊。
扩展资料:
清朝皇帝驾崩后,后宫妃嫔的去处:
1、殉葬
努尔哈赤死后,大妃乌拉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济根、代因扎殉葬。
2、居别宫奉养
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专门为先皇妃嫔修建的宫殿群,包括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英华殿、慈宁花园等。继任帝一般会为先皇之妃加封号而奉养其中。
3、少数可归其子奉养
如世宗妃耿氏,世宗崩后得太后特许,至其子和亲王弘昼府居住。但正式史未载,仅见于诗作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殉葬
清朝和之前的朝代不同(我猜大概应为清朝比较开放),没有规定需要妃嫔陪葬,但是帝王在临驾崩前可以选择妃嫔陪葬,当然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另外就是像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阿巴亥,是被皇太极等人强迫陪葬,这种情况也是少数。所以说,清朝差不多已经没有什么所谓的陪葬习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