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龙的形态特征
各种甲龙组合成了恐龙大家族中一支独特的类群,叫做甲龙类,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就是爬行纲、鸟臀目、甲龙亚目。甲龙类是恐龙大家族中较晚出现的类群,直到白垩纪之末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甲龙身体上部覆盖着厚厚的鳞片,背上有两排刺,头顶有一对角。甲龙有个像高尔夫球棒一样的尾巴。它的四只腿都是短的,脖子也很短,脑袋是宽宽的。
甲龙生存于白垩晚期,同时有许多肉食性恐龙。它的骨质、钉状的骨板与锤状的尾巴(又称尾锤)能提供很好保护作用,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发掘到,属于恐龙族群中最后灭绝的一支。
剑龙类从地球上消失了,接替它们的是甲龙类。从自卫手段上看,甲龙具有一定的防御手段;全身披着厚重的甲骨,有的还配有利刺。有一种名为林龙的甲龙全长6米,颈部、痛部和身体两侧部覆盖着骨质甲片,甲片上密布着脊突。皮肤厚实似皮革,极具韧性。臀部上方至尾巴的大部分竖立着尖如匕首的棘刺,身体两侧也各有一排尖刺。这种严密的防范措施,抵挡住了大部分的食肉者。但对于暴龙之类的巨型食肉龙或者其他的大型食肉龙,甲龙的防御就有些捉襟见肘了,但幸运的是,甲龙与大型,巨型食肉龙的相遇概率并不高,它所要对付的一般是中小型食肉龙。后肢比前肢长,身体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缓慢爬行,看上去有点像坦克车,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龙。
面部长满骨头甲壳的甲龙可能会以此来躲避捕食者,但带着这层护甲尤其是“头盔”会非常热。新的研究表明,为了保持凉爽,甲龙进化出了长着血管的复杂而曲折的鼻腔,这些血管有助于控制热量变化。通过CT扫描建立的研究模型还表明,研究人员估计,甲龙可能会把它们吸入的空气温度调低至20摄氏度,从而在体内生成较凉的血液并输送入脑部,从而避免脑部过热。
2024-11-30 广告
当然,没有一种武器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一种防御的装备是牢不可破的。甲龙尽管有较完善的甲板保护身体,但它还是有许多缺点,容易被攻击。假如有一只巨大的霸王龙遇到甲龙,用强劲的后肢踏住它,那可怕的带锯齿的牙齿是能够撕开甲龙的腹侧而把它吃掉的。生物总是在适应外界环境的,后期发展起来的甲龙在它的腹部朝后地方,增加了一排或几排大的骨刺,这样,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攻击了。
甲龙除了有甲板和侧棘以外,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尾巴的末端粗大,形成锤子一样的东西。当甲龙和它的敌人进行生死搏斗时,会抡起锤子般的尾巴,狠狠地打击来犯者,使敌人负伤而狼狈逃窜。
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甲龙的时代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甲龙发现在亚洲、欧洲和澳大利亚,最近在南极也有发现。
结节龙的体长约为3.7米,样子像剑龙。背部拱起,四足行走,但后肢与前肢的长度基本上差别不多,有短而宽的脚。头比剑龙要大一些,嘴部短而圆,外部覆盖的骨片比较厚。身体短而扁平,外覆的甲板都比较大,但也有一些小的甲板,而且身躯后部的甲板连成一个结实的甲胄,好像古代武士穿的胄衣。在我国发现的宁夏绘龙就属于结节龙类。中加考察队于198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包音满达呼找到了两窝幼年的甲龙——绘龙,证明甲龙也是喜群居生活的。
甲龙中最著名的就是背甲龙,它是一类看起来十分笨拙的四足行走的恐龙。它的体长约6米多,背部不像剑龙那么拱起。头部很宽,在头部及背部布满了五角形的大小不等的甲板,在身体两侧还长满了骨质的刺棒。尾部也布满了甲板,而且在尽头有一块隆起的像锤子一样的骨块。它只要把肚子紧紧地贴在地上,就真的成了难以攻打的坦克了。当来犯的敌人接近时,它会猛然扬起尾巴,落下骨锤,给敌人以致命的伤害。
所有甲龙的嘴的前部都已没有牙齿,与龟鳖类一样,有一个角质的套。嘴后部牙齿也极小,呈小佛手状,在磨食时也不会起多大的作用。根据牙齿估计,它吃的是嫩的枝叶或多汁的根、茎。甲龙从侏罗纪早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末期。在白垩纪,甲龙占领了剑龙的生存空间,将剑龙排挤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