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概括(100)字
写作思路:需要先在《三国演义》中阅读原文部分,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概括。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语势:
整个论辩过程中,诸葛亮语势磅礴,使对方慑服于他的语言威力,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他的反问语气的运用上。
如反诘张昭:“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衡卜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反击步骘:“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笑拦拍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对陆绩:“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对严 :“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一连串的反问句,语势强烈,咄咄逼人,我们可以说,诸葛亮舌战群儒只所以耐人寻味百读不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论辩过程语势的力量。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诸葛亮更以其语言的气势压倒了对手。
就语句而言,也突出显示了诸葛亮语言的气势。善用短句、排比对偶句该是其突出的特点。短句的使用简洁明快,适于论辩;碰羡排比句对偶句更有“壮气势广文义”的修辞特征,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极言刘备当时所处的劣势地位;
讽小人之儒,则有“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可谓数尽小人儒者之弊。非语言大家无此上乘之作。
诸葛亮舌战群儒概括如下: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颂戚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诸葛亮答程德枢之饥握语可分为两层内容。
一是论君子之儒的风采,“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表面上为君子之儒正名,实为夫子自道也;
二是画小人之儒的嘴脸,“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对大敌当前而群儒一筹莫展予以辛辣的讽刺,且以扬雄屈身事莽下场可悲昭示东吴小人之儒不顾气节屈膝投降必将留下千古骂名。
语带双机之辩术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论辩技巧,一石二鸟,弦外有音,以极精炼的语句表达极丰富的内容,颇具战斗力。似不经意中显出智慧,信手拈来时愈见野肢陵功力。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让数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旦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
拓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坦迟首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参考资料:诸葛亮_百度百科
推荐于2018-02-15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友扮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明滚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激告余。
201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