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陬邑。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孀居的母亲只好带着孔子的庶兄孟皮和孔子到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自幼发愤学习周礼,孔子后来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就是说他从15岁开始对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0岁时,孔子办起了私学,招收了很多学生,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50岁时,孔子升任鲁国的司寇,孔子做得很出色,除了外交胜利,打击了割据势力,其他方面的政绩也为人称道。
公元前497年,因鲁定公不再理会朝政,孔子感到不能继续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漫长旅程。
公元前483年,孔子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公元前479年,孔子患病而卒,终年七十三岁。
扩展资料: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的主要成就:
1、道德上: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2、政治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3、经济上: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4、教育上: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2013-09-03
2013-09-03
2013-09-03
201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