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的镜湖为什么还叫陶塘
4个回答
2013-09-04
展开全部
镜湖细柳”系古“芜湖八景”之一,历来“为邑中风景最佳处”。镜湖由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这一点已是芜湖人的常识。但是,镜湖得名,似乎还可以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如果单以“水惟不竞形俱鉴”来解释,任何一片水面似都可以镜名之,据笔者所知,全国叫镜湖的地名就不下几十处,那么我们的镜湖的特色又在哪里呢?
日前,翻检安徽师范大学著名词学家宛敏灏先生笺校的《张孝祥词笺校》,其中有一则材料,也许可以成为镜湖得名的一个原因,后又查阅其他资料,写成这篇小文,求教于各位方家。
《张孝祥词笺校》中收录的《宣城张氏信谱传》有一段关于张孝祥的传说很有意思,不妨转引如下:“(张孝祥)父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绍兴初年,金人寇和州,随父渡江,居芜湖升仙桥西。转运公尝面池筑室为读书所。池故多蛙,公以砚掷之,声遂永息,人咸异之,既贵,即以禁蛙名其池。”既然是传说自然多有附会的成分,不必全信,但是这段文字也给我们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在这篇传后署有“绍熙五年甲申,历阳居士陆世良书于芜湖介清堂”,绍熙五年为公元1194年,距宛敏灏先生考证的张孝祥的卒年乾道五年(1169年)仅25年。并且作者作这篇传的地点就在芜湖,这就说明当时芜湖一带确实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而且当时人就在用“禁蛙池”来命名现在我们所称的镜湖。据此,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做出如下的猜想,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七月,张孝祥再次回到芜湖,买下了这片池塘及周边零星田地,共计300余亩,雇佣民工疏浚造湖,从此“禁蛙池”自然就成了“禁蛙湖”。芜湖方言中本前后鼻音不分,“禁”和“镜”实乃一音。久而久之,“蛙”字又被脱去,“禁蛙湖”也就成了“镜湖”。
张孝祥曾有一首《蝶恋花�6�1怀于湖》词怀念家乡芜湖,中有一句“绕院碧莲三百亩”,说的是湖面密密的布满荷叶,那么当时的镜湖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想来应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既是水都不见,何来亭形塔影,山色湖光呢?张孝祥本人的这首词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此湖不是因水清如鉴才被称为“镜湖”。
到了元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后裔欧阳玄担任芜湖县尹(知县),主持定名了“镜湖细柳”等芜湖八景。但我们要注意的是,“镜湖细柳”强调的并不是镜湖水波如鉴的特点。
镜湖又名陶塘,对于这个名字,人们一般都认为是因为张孝祥仰慕陶渊明,故命名此塘为“陶”。如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就能说明这一点,“(张孝祥)寓居芜湖,捐己田百亩汇而成池,环种芙蕖杨柳,鹭鸥出没,烟雨变态。扁堂曰归去来。”“归去来堂”遗址在今烟雨墩,其名即来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但是,在张孝祥父亲张祁的传中,又有这样的记载:“(张祁)以子祥仕浸显,不复干进。归芜湖,始筑第宅,扁其堂曰归去来堂,有诗以纪之。” (《宋直秘阁淮南转运张公传》)并现存《归去来堂》诗一首。《宣城张氏信谱传》亦言:“初,转运公筑归去来堂”。转运公是指张祁。几则资料虽有出入,但是陶塘之“陶”是来自陶渊明当是没有问题的。
时至今日,“镜湖”虽经政府最终定名,但“陶塘”一称还是被广大老百姓所习用。此二名并无优劣之分,本文对这两个名称进行辨识,只是想说明围绕着这片湖面有着很多有趣的传说等着我们去发掘。近年来,芜湖市围绕创建旅游城市的目标,在镜湖边陆续建设了步行街亲水广场、鸠兹广场,改建了柳春园与镜湖公园。环湖观光旅游休闲带已基本形成,这些都为古老的镜湖增色不少。
日前,翻检安徽师范大学著名词学家宛敏灏先生笺校的《张孝祥词笺校》,其中有一则材料,也许可以成为镜湖得名的一个原因,后又查阅其他资料,写成这篇小文,求教于各位方家。
《张孝祥词笺校》中收录的《宣城张氏信谱传》有一段关于张孝祥的传说很有意思,不妨转引如下:“(张孝祥)父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绍兴初年,金人寇和州,随父渡江,居芜湖升仙桥西。转运公尝面池筑室为读书所。池故多蛙,公以砚掷之,声遂永息,人咸异之,既贵,即以禁蛙名其池。”既然是传说自然多有附会的成分,不必全信,但是这段文字也给我们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在这篇传后署有“绍熙五年甲申,历阳居士陆世良书于芜湖介清堂”,绍熙五年为公元1194年,距宛敏灏先生考证的张孝祥的卒年乾道五年(1169年)仅25年。并且作者作这篇传的地点就在芜湖,这就说明当时芜湖一带确实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而且当时人就在用“禁蛙池”来命名现在我们所称的镜湖。据此,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做出如下的猜想,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七月,张孝祥再次回到芜湖,买下了这片池塘及周边零星田地,共计300余亩,雇佣民工疏浚造湖,从此“禁蛙池”自然就成了“禁蛙湖”。芜湖方言中本前后鼻音不分,“禁”和“镜”实乃一音。久而久之,“蛙”字又被脱去,“禁蛙湖”也就成了“镜湖”。
张孝祥曾有一首《蝶恋花�6�1怀于湖》词怀念家乡芜湖,中有一句“绕院碧莲三百亩”,说的是湖面密密的布满荷叶,那么当时的镜湖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想来应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既是水都不见,何来亭形塔影,山色湖光呢?张孝祥本人的这首词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此湖不是因水清如鉴才被称为“镜湖”。
到了元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后裔欧阳玄担任芜湖县尹(知县),主持定名了“镜湖细柳”等芜湖八景。但我们要注意的是,“镜湖细柳”强调的并不是镜湖水波如鉴的特点。
镜湖又名陶塘,对于这个名字,人们一般都认为是因为张孝祥仰慕陶渊明,故命名此塘为“陶”。如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就能说明这一点,“(张孝祥)寓居芜湖,捐己田百亩汇而成池,环种芙蕖杨柳,鹭鸥出没,烟雨变态。扁堂曰归去来。”“归去来堂”遗址在今烟雨墩,其名即来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但是,在张孝祥父亲张祁的传中,又有这样的记载:“(张祁)以子祥仕浸显,不复干进。归芜湖,始筑第宅,扁其堂曰归去来堂,有诗以纪之。” (《宋直秘阁淮南转运张公传》)并现存《归去来堂》诗一首。《宣城张氏信谱传》亦言:“初,转运公筑归去来堂”。转运公是指张祁。几则资料虽有出入,但是陶塘之“陶”是来自陶渊明当是没有问题的。
时至今日,“镜湖”虽经政府最终定名,但“陶塘”一称还是被广大老百姓所习用。此二名并无优劣之分,本文对这两个名称进行辨识,只是想说明围绕着这片湖面有着很多有趣的传说等着我们去发掘。近年来,芜湖市围绕创建旅游城市的目标,在镜湖边陆续建设了步行街亲水广场、鸠兹广场,改建了柳春园与镜湖公园。环湖观光旅游休闲带已基本形成,这些都为古老的镜湖增色不少。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