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怎样阅读议论文 1
议论与记叙和说明一样,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天下事物,不分巨细,皆可入议论的范畴。
凡以议论或以议论作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的文章就叫做议论文(也叫说理文、论说文),它是与记叙文、说明文并列的常用文体之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一要多读二要得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选》烂,秀才半”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是很有道理的。首先应当读范文。马列经典著作是我们学习议论文的典范。多读经典著作,不但能提高理论修养,发展认识能力,还能从中学习议论文的语言和写法。其次要多读有定译的名作和报纸杂志上经常发表的优秀议论文,它们能从多方面给人以启示。科技论文的数量日增,过去如果没有学过一篇地道的科技论文,应当迅速补上这个空白。在阅读时既要广泛涉猎,又要联系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实际有所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必将促进读写议论文能力的提高。读写得法,方能有所收获。读书最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熟读精思方有所得。从读书的这个要求出发,对一篇议论文来说该怎样去读呢?文章到手,眼看口诵。通过默读和朗读,在对它有一定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题目的特色和作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议论文常有一个画龙点睛的好题目。它或点明中心论点,或表明论述的问题,或点出议论的范围。有的带启发性,有的带讽刺性。有的显得严肃庄重,有的显得新颖别致。总之,一篇议论文的题目常有自己的特色,具有独特的作用。题目标得好,不但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象磁石一样吸引读者争先恐后地去阅读,而且能帮助读者去了解文章的内容。好的议论文题目,有三个特点:即概括性、思想性和启发性。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论述的基本内容;观点正确,态度鲜明;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个题目,其特色是,用名言作标题,学术味浓,言简而义丰;其作用是,既概括了文章所论述的基本内容,又表明了作者对写文章的鲜明态度,对从事文墨的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阅读时重视题目,写作时就有了借鉴。题目标得不好,一篇好文章也可能遭受到冷遇。
二、从抓准论点去把握全文中心
论点是设论文的第一要素,是议论文中心的体现,只有抓准论点,才能把握全文中心。
有些议论文,由于内容单一,只有一个论点。有些议论文,由于内容复杂,论点不只一个。论点多的议论文,论点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从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只有一个论点的议论文,这个论点就是中心论点。
论点间是主从关系的,其中一个是中心论点,其余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分论点(分论点间多是并列关系)。
主要论点是并列关系的,论点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我们阅读时,抓住了中心论点或并列的主要论点,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抓住论点,把握全文中心并不难。从内容看,议论文的中心是作者直接而明确提出的主张,在文章中表现为鲜明的观点,居于全文的统帅地位,文章的内容是围绕着它来展开的。从论证结构看,被全文主要论据所证明的那个论点,或被主要阐述其道理的那个论点,就是全文的中心。从论点在议论文中出现的位置来看,由于作者的构思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有的出现在标题,有的在文章开头,有的在文章中间,有的在文章结尾,有的散见于全文中,要读者自己归纳。
要抓准论点,必须对全文有一定的理解,否则将抓而不准。例如《不能让黄河的历史在长江重演》这个标题,可能被误认为是中心论点,但只要细读全文,有了理解,就不难判断出“长江有变成黄河的危险”是全文论述的中心,文中主要论据是用来证明这个观点的,其标题是针对这种“危险”,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要求。
从抓准论点去把握全文中心,目的在于学习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用论据去证明论点,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去展开论述的。
三、在理清材料中认识论据的作用
有人认为:“议论文的材料,就是议论文的论据。”这种看法不够准确。一篇议论文,常有非论证部分,运用的材料在文中起补充、说明、交代背景、介绍情况的作用,虽然它们与所论证的问题有关,但是不起论据的作用。只有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才是论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包括数据)和理论论据,它是议论文的第二个要素。在阅读议论文时,要理清材料,掌握论据,认识它证明论点或驳论点所起的作用,进一步领会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服从观点的关系,克服写文章时观点是观点,材料是材料的毛病。《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其中心论点是“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人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毛泽东同志用了大量典型事实和引用艾奇逊的论调来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有力地证明了上述论点,充分实现了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具有无力辩驳的逻辑力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文,作者的观点是写文章要讲究文采,用了孔子的名言作立论的依据。《当代徐霞客》一文,作者指出:“要振兴中华,没有点献身精神是不行的”,接着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去证明它。运用典型事实、引用名言来确立或证明论点,具有充分的说服力,这就是论据的作用。我们在理清材料中去掌握论据,也有助于抓准论点,把握全文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论点和论据间的转换关系。有的分论点作为事实性的结论,在证明中心论点时,它是有力的论据。这个论据当被新的论据证明的时候,它又是论点。这种情况在一篇议论文中甚至可以层层包容下去。《不能让黄河的历史在长江重演》一文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如何阅读议论文 2
阅读议论文,无论是阅读整篇,还是阅读选段,都要从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和议论文的语言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一般说来,具体到阅读某一篇议论文,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步骤进行阅读:
(一)通读全文,明确论题
阅读一篇议论文,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中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首先是初读文章,明确论题。
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将论题和论点相混淆。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而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如:《谈骨气》《谈“比较”》这两篇议论文的题目就是论题,但不是论点;而《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文的题目则表明了论点,而不是论题。
(二)依据论题,找出论点
初读全文,弄清了作者究竟要议论什么论题之后,就可以精读各段,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从文中找出中心论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是什么。中心论点有的是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有的是贯串于全文内容的始终,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概括。但它都与论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阅读时便可依据论题尽快地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题。依据它,从文章的第一段就可以找到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三)分析论据,理解论点
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论据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都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充分地理解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和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地把握论点的不可忽视的基础,也是对所找论点是否准确的最好验证。
例如,在《谈骨气》一文中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并举出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互相关联,孟子说的三句话在这三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但又各有侧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事实论据包含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从古代官吏到现代知识分子不同类型的典型。他们都是在“生或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在《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文中,则多处引用名人的格言警句,高度概括了“天才”的本质特征就是“勤奋”“力”;深刻揭示了“天才”与“勤奋学习”的内在联系: “天才”来自于“勤奋学习”,从而充分证明了“人们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这一中心论点。
(四)了解论证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文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采用适当的论证方式。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这四种论证方法。
1、例证法是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观点正确的方法。事实胜于雄辩,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实,观点就得到有力的证明。
2、引证法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道理,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带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法是把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
4、比喻论证法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这种比喻论证,由于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五)了解论证方式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谈骨气》就是立论性的议论文。
驳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常见的反驳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关于典型的驳论文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
(六)体会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在于语言的准确、严密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体会议论文的语言,不仅指的是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和词语所表达的强烈感情这个特色,更重要的还在于注意理解和分析句间、段间的关系和联系
如何阅读议论文 3
一、读懂论题,把握论点
二、明辨论据,分析方法。
三、推敲词句,品味语言。好的议论文,其语言是准确、严密而又生动的。我们在阅读时,还需要仔细推敲品味论证语言。如《纪念白求恩》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对同一个人,先后用不同的称谓。针对“从前线回来的人”,称他“白求恩”;针对受过他治疗、见过他工作的人,称他“白求恩医生”;针对共产党员,则称他“白求恩同志”,可见这些称谓是十分准确恰当的。“没有一个不”、“无不”这种双重否定句式强有力地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感人之深,其表达效果是一般肯定句式所不及的。
议论文阅读方法
议论文是通过论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掌握议论文的阅读规律和技能,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
〔一〕议论文的主要特点
学习议论文的阅读规律和技能,必须先搞清楚议论文的主要特点。那么,议论文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1.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即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阐明道理;或者批驳别人的错误意见,指出其谬误。因此,它具有说服性。正如叶圣陶先生讲的:"议论文是以说服他人为成功的。"陈望道也指出:"论辩文的旨趣,在乎使人信从作者的判断。"
2.它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即所谓议论"三要素"。论点的提出,最常见的是放在文章开头,然后有层次地分析证明这一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形成这样一个模式: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用论据论证)--解决问题(结论),但也有一些文章并不是把论点放在开头的,放在中间或结尾的也不少。这要因文而异了。
3.它的语言是以议论为主,而记叙、说明、抒情等也有,都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中肯、鲜明。
〔二〕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根据以上特点,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他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也就是作者观点的核心。阅读论文,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抓住了 " 牛鼻子" 。再从此出发,去分析和理清结构、把握全文,就比较容易了。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因文而异,多数放在文章开头,但也不尽相同。放在开头的,一般比较好把握,但审视它是不是中心论点,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才可确认。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这种文章,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读后感一类文章,好采取此种方法。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需要读者去归纳。这种文章阅读难度较大,要很好地研究文章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很多时候,题目往往就是这种文章的中心论点。不管放在何处,只要读者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
2.检寻论据,认识文章围绕论点选取论据材料的功力。
论据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因此,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有力量的。我们阅读议论文的时候,在把握了论点之后,就要分析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总之,要揭示论点与论据,也即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看论据是否能成为论点存在的充足理由。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认识了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也就认识了作者选材的功力。
3.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结构。
前面说到,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程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等。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认知。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
4.注意文章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
议论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现手段,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特别是杂文一类。如某些例证要用到描写,讲清事实要用到叙述,讲明写作缘由和一些事物的特点等要用到说明,而爱憎喜恶等感情的抒发,则要用到抒情。注意阅读这些成分,可帮助你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问题的实质。
上述所说是一般议论文阅读方法,议论文是一大类,其中又包括若干不同类别,如政论文、驳论文、学术论文、杂文等,它们又各有特点。因此,阅读时应在掌握这些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别文章的不同特点,加以适当的变化。
议论文范文
这部分议论文范文是从教授如何写议论文的论文——《议论文的结构与议论文写作技巧》中摘取的议论文范文和精彩段落:
议论文范文1——并列组合结构
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 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 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 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显然, 这篇议论文范文中的三个分论点“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弘扬国语, 传承母语,是我们的使命”、“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荣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组合。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2——对照式结构
镜乃一种语言, 买一面好镜则买来了“忠言”, 也许它“逆耳”, 却“利于行”。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 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 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懂得“买来”了“逆耳之言”这面镜子, 则买来了天下, 胜过百万黄金所能换取的东西。然而, 不会买者亦有之, 商纣王不愿买来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的国策, 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 项羽不愿要从谏如流、接纳忠言的忠臣, 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会“买镜”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 以“然而”为界, 前面举的齐威王、唐太宗两个例子, 是从正面论述, 后面举了商纣王、项羽两个例子, 是在从反面论述, 这也是对照式结。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3——观点与事例之间的过渡
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 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 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 专才不仅是人才, 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话共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论点, 第三句话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 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4——多论据的归纳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理论上的重大创造, 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 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 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 然而, 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 以至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这段议论文范文话共有四句, 第一句是提出论点, 第二句是过渡勾连, 第三句是列举了两个事例, 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 指出共同点, 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 实为真正的“讲道理”) 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5——“演绎推理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大家知道,只有在坚固的基础上才能筑起万丈高楼; 在沙地上是建不起高楼的,可见,打好基础对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达芬奇的老师开始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 而是要他画蛋, 实际上就是要他严格训练用眼细致的观察形象, 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正是因为达芬奇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 终于创就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成为一代宗师。
这段议论文范文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是用一个比喻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道理( 论点) : 要做好事情, 就必须打好基础。在演绎推理中, 这就叫大前提。第二句说达芬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这就叫小前提。第三句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 达芬奇之所以取得艺术成就, 是因为他经过了严格训练。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令人信服的。(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6,原文:“议论文写作的三步走” 作者 张海德) 返回——>议论文>
议论与记叙和说明一样,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天下事物,不分巨细,皆可入议论的范畴。
凡以议论或以议论作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的文章就叫做议论文(也叫说理文、论说文),它是与记叙文、说明文并列的常用文体之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一要多读二要得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选》烂,秀才半”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是很有道理的。首先应当读范文。马列经典著作是我们学习议论文的典范。多读经典著作,不但能提高理论修养,发展认识能力,还能从中学习议论文的语言和写法。其次要多读有定译的名作和报纸杂志上经常发表的优秀议论文,它们能从多方面给人以启示。科技论文的数量日增,过去如果没有学过一篇地道的科技论文,应当迅速补上这个空白。在阅读时既要广泛涉猎,又要联系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实际有所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必将促进读写议论文能力的提高。读写得法,方能有所收获。读书最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熟读精思方有所得。从读书的这个要求出发,对一篇议论文来说该怎样去读呢?文章到手,眼看口诵。通过默读和朗读,在对它有一定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题目的特色和作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议论文常有一个画龙点睛的好题目。它或点明中心论点,或表明论述的问题,或点出议论的范围。有的带启发性,有的带讽刺性。有的显得严肃庄重,有的显得新颖别致。总之,一篇议论文的题目常有自己的特色,具有独特的作用。题目标得好,不但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象磁石一样吸引读者争先恐后地去阅读,而且能帮助读者去了解文章的内容。好的议论文题目,有三个特点:即概括性、思想性和启发性。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论述的基本内容;观点正确,态度鲜明;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个题目,其特色是,用名言作标题,学术味浓,言简而义丰;其作用是,既概括了文章所论述的基本内容,又表明了作者对写文章的鲜明态度,对从事文墨的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阅读时重视题目,写作时就有了借鉴。题目标得不好,一篇好文章也可能遭受到冷遇。
二、从抓准论点去把握全文中心
论点是设论文的第一要素,是议论文中心的体现,只有抓准论点,才能把握全文中心。
有些议论文,由于内容单一,只有一个论点。有些议论文,由于内容复杂,论点不只一个。论点多的议论文,论点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从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只有一个论点的议论文,这个论点就是中心论点。
论点间是主从关系的,其中一个是中心论点,其余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分论点(分论点间多是并列关系)。
主要论点是并列关系的,论点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我们阅读时,抓住了中心论点或并列的主要论点,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抓住论点,把握全文中心并不难。从内容看,议论文的中心是作者直接而明确提出的主张,在文章中表现为鲜明的观点,居于全文的统帅地位,文章的内容是围绕着它来展开的。从论证结构看,被全文主要论据所证明的那个论点,或被主要阐述其道理的那个论点,就是全文的中心。从论点在议论文中出现的位置来看,由于作者的构思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有的出现在标题,有的在文章开头,有的在文章中间,有的在文章结尾,有的散见于全文中,要读者自己归纳。
要抓准论点,必须对全文有一定的理解,否则将抓而不准。例如《不能让黄河的历史在长江重演》这个标题,可能被误认为是中心论点,但只要细读全文,有了理解,就不难判断出“长江有变成黄河的危险”是全文论述的中心,文中主要论据是用来证明这个观点的,其标题是针对这种“危险”,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要求。
从抓准论点去把握全文中心,目的在于学习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用论据去证明论点,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去展开论述的。
三、在理清材料中认识论据的作用
有人认为:“议论文的材料,就是议论文的论据。”这种看法不够准确。一篇议论文,常有非论证部分,运用的材料在文中起补充、说明、交代背景、介绍情况的作用,虽然它们与所论证的问题有关,但是不起论据的作用。只有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才是论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包括数据)和理论论据,它是议论文的第二个要素。在阅读议论文时,要理清材料,掌握论据,认识它证明论点或驳论点所起的作用,进一步领会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服从观点的关系,克服写文章时观点是观点,材料是材料的毛病。《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其中心论点是“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人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毛泽东同志用了大量典型事实和引用艾奇逊的论调来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有力地证明了上述论点,充分实现了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具有无力辩驳的逻辑力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文,作者的观点是写文章要讲究文采,用了孔子的名言作立论的依据。《当代徐霞客》一文,作者指出:“要振兴中华,没有点献身精神是不行的”,接着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去证明它。运用典型事实、引用名言来确立或证明论点,具有充分的说服力,这就是论据的作用。我们在理清材料中去掌握论据,也有助于抓准论点,把握全文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论点和论据间的转换关系。有的分论点作为事实性的结论,在证明中心论点时,它是有力的论据。这个论据当被新的论据证明的时候,它又是论点。这种情况在一篇议论文中甚至可以层层包容下去。《不能让黄河的历史在长江重演》一文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如何阅读议论文 2
阅读议论文,无论是阅读整篇,还是阅读选段,都要从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和议论文的语言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一般说来,具体到阅读某一篇议论文,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步骤进行阅读:
(一)通读全文,明确论题
阅读一篇议论文,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中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首先是初读文章,明确论题。
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将论题和论点相混淆。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而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如:《谈骨气》《谈“比较”》这两篇议论文的题目就是论题,但不是论点;而《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文的题目则表明了论点,而不是论题。
(二)依据论题,找出论点
初读全文,弄清了作者究竟要议论什么论题之后,就可以精读各段,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从文中找出中心论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是什么。中心论点有的是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有的是贯串于全文内容的始终,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概括。但它都与论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阅读时便可依据论题尽快地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题。依据它,从文章的第一段就可以找到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三)分析论据,理解论点
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论据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都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充分地理解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和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地把握论点的不可忽视的基础,也是对所找论点是否准确的最好验证。
例如,在《谈骨气》一文中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并举出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互相关联,孟子说的三句话在这三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但又各有侧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事实论据包含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从古代官吏到现代知识分子不同类型的典型。他们都是在“生或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在《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一文中,则多处引用名人的格言警句,高度概括了“天才”的本质特征就是“勤奋”“力”;深刻揭示了“天才”与“勤奋学习”的内在联系: “天才”来自于“勤奋学习”,从而充分证明了“人们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这一中心论点。
(四)了解论证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文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采用适当的论证方式。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这四种论证方法。
1、例证法是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观点正确的方法。事实胜于雄辩,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实,观点就得到有力的证明。
2、引证法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道理,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带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法是把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
4、比喻论证法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这种比喻论证,由于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五)了解论证方式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谈骨气》就是立论性的议论文。
驳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常见的反驳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关于典型的驳论文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
(六)体会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在于语言的准确、严密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体会议论文的语言,不仅指的是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和词语所表达的强烈感情这个特色,更重要的还在于注意理解和分析句间、段间的关系和联系
如何阅读议论文 3
一、读懂论题,把握论点
二、明辨论据,分析方法。
三、推敲词句,品味语言。好的议论文,其语言是准确、严密而又生动的。我们在阅读时,还需要仔细推敲品味论证语言。如《纪念白求恩》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对同一个人,先后用不同的称谓。针对“从前线回来的人”,称他“白求恩”;针对受过他治疗、见过他工作的人,称他“白求恩医生”;针对共产党员,则称他“白求恩同志”,可见这些称谓是十分准确恰当的。“没有一个不”、“无不”这种双重否定句式强有力地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感人之深,其表达效果是一般肯定句式所不及的。
议论文阅读方法
议论文是通过论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掌握议论文的阅读规律和技能,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
〔一〕议论文的主要特点
学习议论文的阅读规律和技能,必须先搞清楚议论文的主要特点。那么,议论文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1.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即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阐明道理;或者批驳别人的错误意见,指出其谬误。因此,它具有说服性。正如叶圣陶先生讲的:"议论文是以说服他人为成功的。"陈望道也指出:"论辩文的旨趣,在乎使人信从作者的判断。"
2.它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即所谓议论"三要素"。论点的提出,最常见的是放在文章开头,然后有层次地分析证明这一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形成这样一个模式: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用论据论证)--解决问题(结论),但也有一些文章并不是把论点放在开头的,放在中间或结尾的也不少。这要因文而异了。
3.它的语言是以议论为主,而记叙、说明、抒情等也有,都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中肯、鲜明。
〔二〕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根据以上特点,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他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也就是作者观点的核心。阅读论文,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抓住了 " 牛鼻子" 。再从此出发,去分析和理清结构、把握全文,就比较容易了。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因文而异,多数放在文章开头,但也不尽相同。放在开头的,一般比较好把握,但审视它是不是中心论点,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才可确认。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这种文章,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读后感一类文章,好采取此种方法。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需要读者去归纳。这种文章阅读难度较大,要很好地研究文章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很多时候,题目往往就是这种文章的中心论点。不管放在何处,只要读者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
2.检寻论据,认识文章围绕论点选取论据材料的功力。
论据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因此,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有力量的。我们阅读议论文的时候,在把握了论点之后,就要分析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总之,要揭示论点与论据,也即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看论据是否能成为论点存在的充足理由。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认识了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也就认识了作者选材的功力。
3.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结构。
前面说到,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程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等。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认知。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
4.注意文章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
议论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现手段,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特别是杂文一类。如某些例证要用到描写,讲清事实要用到叙述,讲明写作缘由和一些事物的特点等要用到说明,而爱憎喜恶等感情的抒发,则要用到抒情。注意阅读这些成分,可帮助你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问题的实质。
上述所说是一般议论文阅读方法,议论文是一大类,其中又包括若干不同类别,如政论文、驳论文、学术论文、杂文等,它们又各有特点。因此,阅读时应在掌握这些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别文章的不同特点,加以适当的变化。
议论文范文
这部分议论文范文是从教授如何写议论文的论文——《议论文的结构与议论文写作技巧》中摘取的议论文范文和精彩段落:
议论文范文1——并列组合结构
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 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 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 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显然, 这篇议论文范文中的三个分论点“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弘扬国语, 传承母语,是我们的使命”、“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荣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组合。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2——对照式结构
镜乃一种语言, 买一面好镜则买来了“忠言”, 也许它“逆耳”, 却“利于行”。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 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 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懂得“买来”了“逆耳之言”这面镜子, 则买来了天下, 胜过百万黄金所能换取的东西。然而, 不会买者亦有之, 商纣王不愿买来广开言路、善纳忠言的国策, 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 项羽不愿要从谏如流、接纳忠言的忠臣, 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会“买镜”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 以“然而”为界, 前面举的齐威王、唐太宗两个例子, 是从正面论述, 后面举了商纣王、项羽两个例子, 是在从反面论述, 这也是对照式结。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3——观点与事例之间的过渡
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 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 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 专才不仅是人才, 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
这段议论文范文中话共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论点, 第三句话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句, 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4——多论据的归纳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理论上的重大创造, 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 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 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 然而, 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 以至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这段议论文范文话共有四句, 第一句是提出论点, 第二句是过渡勾连, 第三句是列举了两个事例, 在每一句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 指出共同点, 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 实为真正的“讲道理”) 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 返回——>议论文>
议论文范文5——“演绎推理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大家知道,只有在坚固的基础上才能筑起万丈高楼; 在沙地上是建不起高楼的,可见,打好基础对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达芬奇的老师开始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 而是要他画蛋, 实际上就是要他严格训练用眼细致的观察形象, 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正是因为达芬奇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 终于创就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成为一代宗师。
这段议论文范文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是用一个比喻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道理( 论点) : 要做好事情, 就必须打好基础。在演绎推理中, 这就叫大前提。第二句说达芬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这就叫小前提。第三句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 达芬奇之所以取得艺术成就, 是因为他经过了严格训练。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令人信服的。(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6,原文:“议论文写作的三步走” 作者 张海德) 返回——>议论文>
论文大师兄
2024-11-18 广告
2024-11-18 广告
结合开源架构预训练及微调,研发学术之星4.0学术模型,面向超7000万有写作论文、书籍、报告需求的高知人群。 从读写论文需求切入,开发工具提升用户的写作效率,为广大学术研究者提供了论文开题、写作、答辩及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基于提供的学科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论文大师兄提供
展开全部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原始论著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同时对如何做好学术报告也谈一些经验。在讨论原始论著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我主要谈的是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文章结构的顺序依次叙述。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l报、第2报之类。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文章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与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处理方法等。这些按杂志规定办即可。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取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中。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白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文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
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本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与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文章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科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入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下面我举一个自己的经历。我在苏联做研究生时,发现可卡因引起的中枢阵挛性痉厥与大脑皮层的成熟有关。在兔胎儿期和新生兔期都没有这个反应,而是出生后才逐渐出现这个反应的,要到出生后21天,相当于性成熟期,才能与成年兔一样出现典型的阵挛性痉厥。这一发现当然很有意义。我的导师很高兴,说这一发现已足够作为你副博士论文的基础了。但不久,我在一本1940年德文的药理教科书中看到一段文字,记载着一位德国作者发现过与我观察到的同样现象,说明着同样的问题。我不加思索地拿着书给导师看。导师认真地从头看到底,突然拍着我的肩膀大声说:“好小伙子!我相信你一定能成才!但现在你必须从头再找新的发现。”待我又做了不少工作,论文答辩通过后,导师将那本德文书送给了我,说:“留下做纪念吧!为了你的诚实、勇敢和信心。”“诚实”是我当时就明白的,“勇敢”和“信心”是后来逐渐明白的。勇于否定自己的“发现”,有信心自己还会有新的发现,不图一时侥幸成功,尊重前人的工作,哪怕可能是无人知晓的记载,这些确实是成才必要的品德。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抄过家、毁过书、下放过五七干校,后来又多次搬迁,但这本书我一直留在身边。我不敢忘记导师对我的期望。
(九)致谢
指导者、技术协作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致谢对象。致谢应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致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致谢前要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全文。常放篇首。要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摘要就像看到了全文的缩影,或者看了摘要就想继续看全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我再给你一份范文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文章结构的顺序依次叙述。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l报、第2报之类。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文章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与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处理方法等。这些按杂志规定办即可。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取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中。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白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文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
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本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与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文章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科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入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下面我举一个自己的经历。我在苏联做研究生时,发现可卡因引起的中枢阵挛性痉厥与大脑皮层的成熟有关。在兔胎儿期和新生兔期都没有这个反应,而是出生后才逐渐出现这个反应的,要到出生后21天,相当于性成熟期,才能与成年兔一样出现典型的阵挛性痉厥。这一发现当然很有意义。我的导师很高兴,说这一发现已足够作为你副博士论文的基础了。但不久,我在一本1940年德文的药理教科书中看到一段文字,记载着一位德国作者发现过与我观察到的同样现象,说明着同样的问题。我不加思索地拿着书给导师看。导师认真地从头看到底,突然拍着我的肩膀大声说:“好小伙子!我相信你一定能成才!但现在你必须从头再找新的发现。”待我又做了不少工作,论文答辩通过后,导师将那本德文书送给了我,说:“留下做纪念吧!为了你的诚实、勇敢和信心。”“诚实”是我当时就明白的,“勇敢”和“信心”是后来逐渐明白的。勇于否定自己的“发现”,有信心自己还会有新的发现,不图一时侥幸成功,尊重前人的工作,哪怕可能是无人知晓的记载,这些确实是成才必要的品德。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抄过家、毁过书、下放过五七干校,后来又多次搬迁,但这本书我一直留在身边。我不敢忘记导师对我的期望。
(九)致谢
指导者、技术协作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致谢对象。致谢应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致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致谢前要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全文。常放篇首。要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摘要就像看到了全文的缩影,或者看了摘要就想继续看全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我再给你一份范文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议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一、 理顺思路,严谨结构。
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思维运行的轨道。如果不懂梳理写作思路,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写作议论文“冰泉冷涩弦凝绝”;如果善于梳理思路,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写起议论文“间关莺语花底滑”。
议论文,分析事实,论证道理,总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规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态上,就是具有一定体式的文章结构。议论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板块。“提出问题”即在文章的开头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正文部分围绕论点进行论证;“解决问题”即在结尾得出结论,或发出号召,提出前瞻性希望等。理顺思路就要求作者在下笔之前关于“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或发出怎样的号召”这些问题有一个系统地考虑,这样才能写出一篇结构严谨的议论文。
“提出问题”主要有五种思路。即开门见山提论点;讲与论点相关的小故事生动引出论点;借名人名言有说服力的引出论点;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论点;由与论点相关的优美语句引出论点。“解决问题”主要是对论点的重申或针对现实的号召。这两部分的思路梳理起来相对较为容易,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想重点谈谈如何理顺“分析问题”的思路。
“分析问题”部分即对论点进行论证的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这一部分就更应按照一定的层次展开论述,理顺其论述的思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理顺这一部分的论证思路,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应该问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一般情况下一篇中学生的议论文习作,在分析问题部分只要从这四个问题中选择一个或两个展开即可。但不论从哪个角度展开,其分论点之间都要形成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讲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三种。如论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观点意在强调“苦”的重要性。“为什么苦很重要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去思考自然就可得到如下体现思路的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这几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条分缕析,它们之间是并列的,能够显示思维的全面性。又如论述“要勇于面对困难”可先问个“怎么样勇于面对呢”?围绕这个问题思考可得到如下体现论证思路的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这几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的关系,是对事理作纵深剖析,能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再如“学贵多问”,围绕这个论点提出“多问有何果,不多问又有何果”?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思考可得到如下体现论证思路的分论点:①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②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 这两个分论点是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能显示思维的鲜明性。围绕中心论点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再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回答理顺文章思路,这样就可以在下笔之前对“分析问题”部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般来讲,写作议论文的作者如果能梳理好“分析问题”部分的论证思路,也就解决了写作议论文的重中之重,也就能将之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部分相联系,写出一篇思路顺畅,结构严谨的佳作来。
二、理性议论,章显深度。
议论文是靠议论说理的文章,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只有充分的议论才能章显理性的光辉、思想的深度。而现在好多学生的习作有述无论,有据无析,用堆砌的三五个事实论据来完成对论点的证明,没有体现“我”的思辩色彩的议论之笔。这样的议论文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罗列材料上,缺乏思想的深度。要想攻克这一弊病,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摆出事实论据后,要对论据有中肯的分析。只有议论性的阐述和分析,才能让其更好地为论点服务。如:
自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起,世人顶礼膜拜的都是那些舍生取义的人,而鄙视唾弃苟且偷生的人。我想舍生取义固然可敬,但有时苟且偷生也是一种光荣。
三国后期,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了大将军。为了完成丞相之遗志,他连年打仗。可最后软弱的刘禅居然降了魏,姜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也降了魏。可就在司马昭死后第二年,奋斗直至兵败身亡。象姜维这样的人我们能说他贪生怕死吗?他的偷生比殉死要承受更多的痛苦与折磨。我们可以想象,他选择偷生要背负多大的舆论压力呀!会有多少不懈的眼神,多少冷落的言语……他的偷生是一种爆发前的酝酿,而不是忠贞灵魂剥落。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应因他的偷生而羞辱他,而应为他喝彩,视他为一种光荣。
这段话的后五句是对论据“叙”之后的“议”,有了它,论据才能更好地为论点服务,才能将“议论”二字更好地体现出来。
( 2)可以围绕论点进行正反对比、比喻性的理性议论。议论文不光可以举正例、反例,还可正反对比的理性分析。如以“宽容是美德”为论点的文章可以这样议论:
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一定是个胸怀开阔,目光长远的人,他们懂得以大局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这样的人肯定能获得事业与名望的双丰收。一个不懂宽容的人一定是个心胸狭隘,鼠目寸光的人,他们只斤斤计较于眼前私利,虽可能收获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定会身败名裂。
当然还可紧扣论点以比喻论证的形式章显理性的思维。如以“我们应树立远大目标”为论点的文章可这样比喻议论:
目标对于成功,犹如空气对于生命,没有目标的人不可能成功。如果一艘轮船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就会在海上打转,直到把燃料用完,仍然到达不了岸边。事实上,它所用掉的燃料,已足以使它来往于大海两岸好几次。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明确计划,不管他如何努力工作,都像是一艘失去方向舵的轮船。
也可这样比喻议论:
对奋发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支号角;对迷茫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声呼唤;对痛苦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炉炭火;对勤勉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张风帆。
当然还可将正反对比与比喻结合起来进行理性分析。如以“行动是目标实现的保障”为论点的文章可这样议论:
没有目标的努力就像在黑暗里摸索,没有努力的目标就像是一颗没发射的卫星,怎能飞向太空呢?只有目标和行动相结合,鸟儿才有了翅膀有了腿,才能自由的栖息,飞翔。
有了对论点的正反对比、比喻性的议论分析,就能在议论文中体现“我”的思辩色彩。
(3)做严密性的补充论述,章显思想上的深度。议论文要求严密,无懈可击,在议论文的总结之前来一段议论性的严密分析,既能更好地论证论点,又能体现思维的严密、思想的深刻。如《学会谅解》一文结尾之前这样议论:
我这里所说的谅解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对让,当遇到有损个人尊严、民族利益、国家荣誉的言行时,我们就不该谅解。
以“目标”为话题的文章也可这样严密论述:
我这里所说的目标不是不切实际,好高鹜远的空想;而是对自身能力清醒认识之后量身定做的理想。不是有损于他人、民族、国家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是实现自我价值,造福于人的美好愿望。
有了这样的论述,文章论证严密了,思维的全面性,思想的深刻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议论文可以有一定的记叙之笔,但如果“叙”的过多就会消弱议论的性质,就会显得肤浅,只有议论之笔占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才能体现论证色彩、思辩色彩,文章才有了思想上的深度。
三、过度有方,粘连得当。
一篇好的议论文除了思路顺畅,结构严谨;以议为主,较有深度之外,还要做到过度有方,粘连得当。
(1) 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过渡。这就是要求作者在观点与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之间,用恰当的词语来勾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事例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
如:往事如烟,似水流年,漫漫人生路,我们总是面临无数的选择,无数的取舍,有时放弃一些东西是艰难的,因为这些东西或美丽、或精彩、或诱人,但当你放下之后,也许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当我们回顾浩瀚的历史,当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放弃少许却获得很多。东晋陶渊明不与世俗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放弃了俯仰由人的仕途,却享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唐代李白一生豪放不羁,浪漫飘逸,他不愿低头催眉,宁愿弃官而去……
又如: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圣人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这两段文字都是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举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论证论点,第二段的首句就是“过渡”,正是有了这句过渡,观点和论据才有机地联系起来,上下文才一脉相承,畅通无阻。
(2)论据与论据之间的过渡。
在议论文中,论据与论据之间(这里主要是说事实论据)也要恰当过渡,文气才能贯通。我们要注意详写的例子与略写的例子之间的过渡,正面的例子与反面的例子之间的过渡,道理论据与事实论据间的过渡,古今中外间的事例的过渡等等。
如:蒲松龄一间草棚,一支毛笔,几张板凳,几壶茶水,他长期倾听无数路人讲述民间故事,因而文学史上便有了小说集《聊斋志异》。
学会倾听,不仅能让我们写出精妙的文章,还能让统治者、领导人在体察民情、安邦定国方面有所作为,取得成就。
唐太宗广开言路,他善于倾听魏征等忠臣的进谏,改革时弊,才有“贞观之治”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就是为了倾听各民主党派提出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合理意见吗?中国共产党人学会了倾听,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可见,学会倾听,在历史上,在现实里,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相反如果不会倾听,则于己、于人、于家、于国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
周厉王闭目塞听,把百姓的意见当成洪水猛兽,把提意见的人抓来杀掉。周厉王最终没有好下场。西楚霸王项羽听不进谋士范增的建议,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在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第二段、第四段都起到了粘连上下文论据的作用,有了这样的过渡、粘连,论据的取材就可纵横上下五千年,绵延东西几万里;有了这样的过渡、粘连,也就有了文章的顺畅。当然写作议论文还要处理好各层之间的过渡。这里不再举例。
一、 理顺思路,严谨结构。
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思维运行的轨道。如果不懂梳理写作思路,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写作议论文“冰泉冷涩弦凝绝”;如果善于梳理思路,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写起议论文“间关莺语花底滑”。
议论文,分析事实,论证道理,总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规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态上,就是具有一定体式的文章结构。议论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板块。“提出问题”即在文章的开头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正文部分围绕论点进行论证;“解决问题”即在结尾得出结论,或发出号召,提出前瞻性希望等。理顺思路就要求作者在下笔之前关于“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或发出怎样的号召”这些问题有一个系统地考虑,这样才能写出一篇结构严谨的议论文。
“提出问题”主要有五种思路。即开门见山提论点;讲与论点相关的小故事生动引出论点;借名人名言有说服力的引出论点;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论点;由与论点相关的优美语句引出论点。“解决问题”主要是对论点的重申或针对现实的号召。这两部分的思路梳理起来相对较为容易,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想重点谈谈如何理顺“分析问题”的思路。
“分析问题”部分即对论点进行论证的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这一部分就更应按照一定的层次展开论述,理顺其论述的思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理顺这一部分的论证思路,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应该问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一般情况下一篇中学生的议论文习作,在分析问题部分只要从这四个问题中选择一个或两个展开即可。但不论从哪个角度展开,其分论点之间都要形成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讲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三种。如论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观点意在强调“苦”的重要性。“为什么苦很重要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去思考自然就可得到如下体现思路的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这几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条分缕析,它们之间是并列的,能够显示思维的全面性。又如论述“要勇于面对困难”可先问个“怎么样勇于面对呢”?围绕这个问题思考可得到如下体现论证思路的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这几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的关系,是对事理作纵深剖析,能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再如“学贵多问”,围绕这个论点提出“多问有何果,不多问又有何果”?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思考可得到如下体现论证思路的分论点:①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②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 这两个分论点是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能显示思维的鲜明性。围绕中心论点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再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回答理顺文章思路,这样就可以在下笔之前对“分析问题”部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般来讲,写作议论文的作者如果能梳理好“分析问题”部分的论证思路,也就解决了写作议论文的重中之重,也就能将之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部分相联系,写出一篇思路顺畅,结构严谨的佳作来。
二、理性议论,章显深度。
议论文是靠议论说理的文章,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只有充分的议论才能章显理性的光辉、思想的深度。而现在好多学生的习作有述无论,有据无析,用堆砌的三五个事实论据来完成对论点的证明,没有体现“我”的思辩色彩的议论之笔。这样的议论文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罗列材料上,缺乏思想的深度。要想攻克这一弊病,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摆出事实论据后,要对论据有中肯的分析。只有议论性的阐述和分析,才能让其更好地为论点服务。如:
自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起,世人顶礼膜拜的都是那些舍生取义的人,而鄙视唾弃苟且偷生的人。我想舍生取义固然可敬,但有时苟且偷生也是一种光荣。
三国后期,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了大将军。为了完成丞相之遗志,他连年打仗。可最后软弱的刘禅居然降了魏,姜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也降了魏。可就在司马昭死后第二年,奋斗直至兵败身亡。象姜维这样的人我们能说他贪生怕死吗?他的偷生比殉死要承受更多的痛苦与折磨。我们可以想象,他选择偷生要背负多大的舆论压力呀!会有多少不懈的眼神,多少冷落的言语……他的偷生是一种爆发前的酝酿,而不是忠贞灵魂剥落。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应因他的偷生而羞辱他,而应为他喝彩,视他为一种光荣。
这段话的后五句是对论据“叙”之后的“议”,有了它,论据才能更好地为论点服务,才能将“议论”二字更好地体现出来。
( 2)可以围绕论点进行正反对比、比喻性的理性议论。议论文不光可以举正例、反例,还可正反对比的理性分析。如以“宽容是美德”为论点的文章可以这样议论:
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一定是个胸怀开阔,目光长远的人,他们懂得以大局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这样的人肯定能获得事业与名望的双丰收。一个不懂宽容的人一定是个心胸狭隘,鼠目寸光的人,他们只斤斤计较于眼前私利,虽可能收获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定会身败名裂。
当然还可紧扣论点以比喻论证的形式章显理性的思维。如以“我们应树立远大目标”为论点的文章可这样比喻议论:
目标对于成功,犹如空气对于生命,没有目标的人不可能成功。如果一艘轮船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就会在海上打转,直到把燃料用完,仍然到达不了岸边。事实上,它所用掉的燃料,已足以使它来往于大海两岸好几次。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明确计划,不管他如何努力工作,都像是一艘失去方向舵的轮船。
也可这样比喻议论:
对奋发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支号角;对迷茫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声呼唤;对痛苦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炉炭火;对勤勉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张风帆。
当然还可将正反对比与比喻结合起来进行理性分析。如以“行动是目标实现的保障”为论点的文章可这样议论:
没有目标的努力就像在黑暗里摸索,没有努力的目标就像是一颗没发射的卫星,怎能飞向太空呢?只有目标和行动相结合,鸟儿才有了翅膀有了腿,才能自由的栖息,飞翔。
有了对论点的正反对比、比喻性的议论分析,就能在议论文中体现“我”的思辩色彩。
(3)做严密性的补充论述,章显思想上的深度。议论文要求严密,无懈可击,在议论文的总结之前来一段议论性的严密分析,既能更好地论证论点,又能体现思维的严密、思想的深刻。如《学会谅解》一文结尾之前这样议论:
我这里所说的谅解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对让,当遇到有损个人尊严、民族利益、国家荣誉的言行时,我们就不该谅解。
以“目标”为话题的文章也可这样严密论述:
我这里所说的目标不是不切实际,好高鹜远的空想;而是对自身能力清醒认识之后量身定做的理想。不是有损于他人、民族、国家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是实现自我价值,造福于人的美好愿望。
有了这样的论述,文章论证严密了,思维的全面性,思想的深刻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议论文可以有一定的记叙之笔,但如果“叙”的过多就会消弱议论的性质,就会显得肤浅,只有议论之笔占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才能体现论证色彩、思辩色彩,文章才有了思想上的深度。
三、过度有方,粘连得当。
一篇好的议论文除了思路顺畅,结构严谨;以议为主,较有深度之外,还要做到过度有方,粘连得当。
(1) 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过渡。这就是要求作者在观点与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之间,用恰当的词语来勾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事例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
如:往事如烟,似水流年,漫漫人生路,我们总是面临无数的选择,无数的取舍,有时放弃一些东西是艰难的,因为这些东西或美丽、或精彩、或诱人,但当你放下之后,也许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当我们回顾浩瀚的历史,当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放弃少许却获得很多。东晋陶渊明不与世俗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放弃了俯仰由人的仕途,却享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唐代李白一生豪放不羁,浪漫飘逸,他不愿低头催眉,宁愿弃官而去……
又如: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圣人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这两段文字都是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举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论证论点,第二段的首句就是“过渡”,正是有了这句过渡,观点和论据才有机地联系起来,上下文才一脉相承,畅通无阻。
(2)论据与论据之间的过渡。
在议论文中,论据与论据之间(这里主要是说事实论据)也要恰当过渡,文气才能贯通。我们要注意详写的例子与略写的例子之间的过渡,正面的例子与反面的例子之间的过渡,道理论据与事实论据间的过渡,古今中外间的事例的过渡等等。
如:蒲松龄一间草棚,一支毛笔,几张板凳,几壶茶水,他长期倾听无数路人讲述民间故事,因而文学史上便有了小说集《聊斋志异》。
学会倾听,不仅能让我们写出精妙的文章,还能让统治者、领导人在体察民情、安邦定国方面有所作为,取得成就。
唐太宗广开言路,他善于倾听魏征等忠臣的进谏,改革时弊,才有“贞观之治”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就是为了倾听各民主党派提出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合理意见吗?中国共产党人学会了倾听,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可见,学会倾听,在历史上,在现实里,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相反如果不会倾听,则于己、于人、于家、于国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
周厉王闭目塞听,把百姓的意见当成洪水猛兽,把提意见的人抓来杀掉。周厉王最终没有好下场。西楚霸王项羽听不进谋士范增的建议,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在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第二段、第四段都起到了粘连上下文论据的作用,有了这样的过渡、粘连,论据的取材就可纵横上下五千年,绵延东西几万里;有了这样的过渡、粘连,也就有了文章的顺畅。当然写作议论文还要处理好各层之间的过渡。这里不再举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