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

 我来答
爱情调味剂17
2022-07-10 · TA获得超过689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3.3万
展开全部
“为什么我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生活中、网络上,总能看到这样的人,像是自言自语,又或是试图从他人口中得到解答。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其实这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阶段,但有人却一直在这阶段停滞不前。个体成长到高级阶段就一定会去寻找人生目标和探索人生使命,这是逻辑上的必然,也是终身成长者的必然使命。我最近一直在找关于个体成长类的书籍,但是我发现这类内容基本都比较晦涩,直到最近读了周岭老师的《认知驱动》,这本书不仅对影响个人成长的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完整呈现了个体成长认知地图,还做到了通俗易懂接地气。

周岭老师在本书从认知角度专业又通俗易懂地回答“为什么你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的人生难题。以一个个小故事为切入点,让人们从认知的视角来看清我们背后的行为逻辑。帮助人们审视自己的某些固有观念,打开思想,刷新人们的认知。

01觉醒:摒弃自我麻痹式的“假成长”,从“成长陷阱”里爬出来

芳芳是我单位里一个做课程资源的同事,来了很多年,但是一直在做最基础的工作,每次有新同事进来,她都觉得自己快要解脱了,但是新同事一般3个月之后就会调到更难的项目组,而自己却没有项目组愿意要。有一天中午休息,芳芳找到我,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困惑,感觉自己每天都很努力,但是大家看不到,希望我们项目组可以接纳她。

我问她是怎么努力的?

她说自己从来不违反公司规定,每天早起、跑步、认真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并报了很多网络课,还买了很多专业相关的书。即便如此,她每个月的工作评定一直停滞不前……

我又问她:通过每天学习网课、看书,你有什么对工作有价值的产出吗?

芳芳沉默了好久,对我说,她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读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会跟芳芳有同样的感受。

难道这么想有错吗?自己做的每件事看上去都正确且重要,自己每天都能坚持行动,不浪费一点时间,但就是看不到一点希望。

如果你也遇到了这种困惑,千万不要着急,因为这是大多数人当下的状态。你是否很气愤又无处发泄,这到底是为什么?

仔细分析一下芳芳的经历,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剖析,我发现她的想法和行为都陷入了一个看不见的“成长陷阱”。如果培养习惯是内向成长,那么打造技能就是外向成长。内向成长比较隐性化,也没有很明确的判断标准,但是外向成长是由外界评判的,是有明确判断标准的。所以很多人只注重内向成长,那就会在自我想象的“假成长”中一步步走向“成长陷阱”。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芳芳的行为看起来都像是在培养习惯,而不是打造技能。芳芳每天早起、跑步、读书、学习,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忙碌到感动自己,然而这些行为都是内部循环,不直接对外产出,所以坚持这些习惯可能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不会让我们成为很厉害的人,何况有些人为了逃避思考,而去选择看似很努力的行为。

反之,如果我们能更多地投入外向成长,培养过硬的技能,持续对外产出作品或价值,我们就能参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循环,就能被他人强烈地需要,从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认知驱动》中,周岭老师说的一句话特别好:在技能卓越的情况下,那些良好的习惯才会大放异彩。

02明道:从价值、身份、心理三方面建构做成一件事的心法

有人不禁发问:放到人群里,一秒钟就会被淹没的我,是不是就永远看不到希望了呢?

其实,有没有希望,不仅需要外力的帮助,更需要自我认知的觉醒和驱动。

经常听到牛人都在讲底层逻辑,典型的是查理芒格。什么是“底层逻辑”?可以简单理解为你的认知,是你做成一件事的“心法”。

如何建构我们的心法呢?可以从价值、身份、心理三个方面入手。

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查理芒格说过“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怎样才能配得上更好的?那就是你能创造价值。

用价值规律看问题,你的人生会发生巨变。

生产或创造对别人有用的东西永远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针,因为价值交换规律放在哪里都会起作用。

比如我的同事芳芳,她的目标就是养成好习惯,让大家看到她的努力,接纳她成为项目组的一员……仔细琢磨,我们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她只单方面看到自己想要的,却忽略了自己能给的。

“我能给”是一种利他行为的出发点,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又渴望社交,那么利他行为可以帮助你实现目标。就像我们常说“花开蝶自来”,只要你创造了价值,有了利他行为,那么会有人主动找到你,其实对于内向的人,这是一种“被动社交”,用对他人有价值的作品替自己说话,以此来促进社交。

一旦我们把视角从“我想要”转到“我能给”的时候,很多浮躁、妄念就会马上消失;当我们开始思考做什么能够给别人带去长久价值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新天地;当我们开始想办法把自己打磨得更有价值的时候,就能在当下浮躁的人群大军中稳住自己,默默前行,去等待属于自己的那束光出现。

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

国外有一个NLP逻辑层次模型,这个模型把人的思维和觉知氛围6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

可能有人会说,这么抽象的模型,能与我相关吗?

以个人的成长为例,我们来看处于每一层的人都有哪些不同之处?

一层的人遇到问题找“环境”,他们就像芳芳,整天抱怨,最长说的就是“我这么努力,你们却看不到,都是你们的错”。

二层的人遇到问题找“努力”,这样的人是行动派,最长说的就是“我还不够努力,只要我更加努力就好了”。

三层的人遇到问题找“方法”,他们可以说像战术家,收集各种理论方法,最长说的是“方法总比困难多”。

四层的人遇到问题找“选择”,他们是战略家,喜欢问“什么是最重要的”。

五层的人遇到问题找“身份”,他们是觉醒者,喜欢自己反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六层的人遇到问题找“意义”,他们是创造者,喜欢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利他”。

以这个模型的深层含义为标尺,我们就能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能够觉知自己当前的状态。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就能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健身份、明意义。

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

我曾经体会过这样的场景: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过得平安顺利,但领导的一句训斥、客户的一句责骂、爱人的一个抱怨、好友的一个误会……便让全天的心情蒙上了一层阴影。事实上这些“不好的事情”充其量只占全天事情的几十分之一,但它就能如此霸道地占据我们的意识。还有那些过去发生的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坏事”,都会不自觉地让我们产生困扰。因为“负面偏好” 会使我们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不自觉地忽略大多数正面、美好的事情。缺乏觉知的人,大多会在这种基因力量的操控下过着“身处美好中,却活在烦恼里”的生活。

所以想要在受“负面偏好”影响的世界里过得更快乐,我们还得学会自我调节。

另外,作为成年人,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世界,要接纳“多元互存”。因为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你只能容纳自己喜欢的事物,只能接受自己喜欢的秩序。稍微有点变动,你就会感到非常难受,内心世界极容易走向崩溃的边缘。多元意味着复杂,复杂意味着更多的变化和不确定,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丰富和精彩。若我们想要领略生命的丰富和精彩,就要学会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03优术:从策略、战略、成事三个方面打造做成一件事的技法

有了成事的心法,也不一定能成事,因为成事需要心法和技法的配合。如何打造做成一件事的技法呢?可以从策略、战略和成事三个方面来看。

策略——方法和路径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每到新年伊始,你就开始暗下决心,制定来年的目标和计划。但是年复一年,我发现这些计划对我并没有起到多少实质性作用,充其量是个在写计划那一刻的自我满足。后来我反复思考自己为什么不自觉的就在每年的那个节点做计划?后来终于想明白了,我热衷于在新年制定目标和计划是基于对过去一年自己的表现和处境不满,我热切的希望来年会有不同,但多次失败的经历告诉我,新计划出炉的那一刻确实让我动力满满,但过不了多久,我就又陷入苦苦的毅力支撑,然后不了了之。

周岭老师说,如果你想让自己有所不同,不如用认知的力量驱动自己,这比毅力驱动要好,而且很可能让你达成目标,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首先,看清机制。当我们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好一件事的好处时,便会觉得不做这件事是一种损失。当我们看不到具体好处和方法的目标非常单薄,它无法支撑你度过一年,甚至三个月。

其次,寻找意义。如果没有意义的加持,那么就算我们知道做一件事很有好处,内心也不会真的接受。

最后,感受好处。在时间的打磨下,机制会变得疲软,意义也会变得模糊,日复一日的重复会使我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例行公事”的尴尬境地。比如以早起这件事为例,如果你觉得早起牺牲了睡懒觉的机会,那你的坚持就索然无味,如果你觉得早起可以让自己享受宁静的世界,这种对身心的正反馈会让你不断坚持。

如果以上三点你都做到了,还是会遇到问题,那就写下来。前面提到的芳芳,自从我们交谈之后,她有了很大的转变,有一次她跟我说,被领导批了,情绪低落,无法消化自己的情绪。她就用我教她的方法写下来,一条一条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下自己到底在难过什么。最终她通过自我剖析,想清楚了,领导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是在帮他改掉问题,提升专业能力,只不过这种事实被批评后的难过情绪包裹了。所以写下自己面临的负面事件,可以调动更多地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人慢慢地恢复理性。

战略——环境与多维

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典故,但又有多少人切实感受到孟母的本意,注意这里我用了“感受”而不是“知道”。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观察,我想知道一个在北京某985高校读书的人和普通学校读书的人,四年后到底有什么差别?一开始我并不明白他们之间除了高考差几十分以及老师的差距外还有什么,后来我见识到了。在普通学校,你甚至听不到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甚至高等数学竞赛的宣传,走在路上听到的话题也大多是游戏、八卦和怎么考试及格。而985学校的同学,他身边的处境则和普通学校完全相反。

越长大就会越发现环境影响一点点的积累到现在,人和人的差距就很大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拼了命的想在一线城市立足。其实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有些东西只靠努力是弥补不了的,而这些差距,是从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学校校风环境,所处城市的社会环境等等慢慢把我们区分开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话虽难听但很真实,等到你大学毕业时,你能接触到的圈子基本上也就是和你差不多的人,上限也不会高到哪。

所以说,环境很重要,不要再相信农村上学的娃也能上清华的极端例子,除非你是万里挑一的天才,你是吗?我想大多数的人都是否定的答案,那就趁年轻,多给自己投资。

如何投资?最便宜最能接触到的就是学习,但学习不等于人生成功,而且学习需要调动你的多维度感官。如果你既能调动多维度感官从现实中学习,又能扎扎实实时间触动自己的道理和知识,此时若还能拥抱阅读、热爱阅读,那你早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成事——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要成事,你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你现在正处于想要改变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始的迷茫状态,那只需要做一件事:培养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应该知道理想的生活不会主动到来,只有当我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能力或价值时,它才会跟随而来,我们只有掌握过硬的技能,才能去做别人做不了的有用之事,才会更有价值。

但是,真正的人生目标不是一开始就能找到的,他通常需要我们经历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你想一步到位,结果反而会陷入困境。所以要给自己提前建立试错意识和试错空间。

确立了目标后,我们要保持耐心、不焦虑,因为成事是有周期的,我们需要跨越急于求成这个坎。意识到周期的概念后,你就能告别焦虑,聚焦目标并拥有真正的成果。

单纯靠意志力的努力往往是盲目的,所以人们会反反复复地起念,又反反复复地失败。一个人只有彻底了解做成一件事的来龙去脉、看清事情本质后,才能彻底走出反复尝试却劳而无功的困境。

通过研读《认知驱动》,我们可以学会用认知来驱动自己,就能更好地到达成长的彼岸。如果你也有个体成长的困惑,建议一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