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经常自称为“朕”、“寡人”、“孤”,这些称谓都是怎么来的?
在我国古代,皇帝经常会称自己为“朕”、“寡人”或者“孤”。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朕”这个称谓,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尔雅.释诂》里面,原文是:“朕,身也。”郭璞对此的注解是:“上古贵贱皆自称朕。”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只要是身体活动正常的人,都可以用“朕”来称呼自己。
这个称呼一直持续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发生了改变,在秦始皇让群臣商议尊号的时候,李斯提出“天子自称曰朕”,于是原本贵贱都可以随意使用的“朕”字,就成为了皇帝的专用称呼。
然后再来说一说“寡人”和“孤”这两个称谓,这两个称谓原本都是小诸侯国国君的自称,根据《礼记.玉藻》记载:“其于敌以下,曰寡人。小国之君曰孤,摈者亦曰孤。”
同时在《礼记.曲礼下》里面也有着类似的记载:“庶方小侯……自称曰孤”、“诸侯……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
寡人这个词最后转变为皇帝自称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面,秦始皇就多次自称为寡人,主要原因是秦国在没有同意六国的时候,作为诸侯国秦始皇确实应该自称为寡人,后来六国统一,秦始皇已经习惯了自称寡人,也就没有改口,所以“寡人”这个称谓便成为了皇帝专有的称谓。
至于“孤”这个称谓是什么时候成为帝王专属名词,至今没有详细考证,只知道在《史记.项羽本纪》里面,陈余写信给章邯,劝他“南面称孤”,但结合上下文来看,这里面所说的“孤”还不是指天下共主的皇帝,而是与诸侯共分秦地的诸侯王,所以以此分析,“孤”成为皇帝的自称,应该是在汉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