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发声训练的三大基本要素
一,松弛打开咽喉区
喉部区域的松弛是合唱训练的关键。喉头是合唱个体发声的核心部位,也是合唱声部稳定的基础。一般来说,合唱个体喉头位置低于说话状态,喉头处于吸气位置,包括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喉头都要始终处在这个位置,不能向上、向下游移,在“哈欠”状态下完成开喉。
二,扎实推进中声区。
每个合唱个体的中声区都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不能参与合唱。初学者应重视中声区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向上或向下扩展音域。从中声区小音量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巩固以后,感觉中声区各音圆润、自然、流畅,气与声配合自如、甜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扩展。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
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声音效果,反而会摧毁声带。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要追求优美和声音灵活,要把声音灌满喉咙,但不能太靠下,防止声音后倒。当软腭能自然抬起,有意识贴着后咽壁吸着唱,声音日趋稳定并畅通时,可以注重向前推力。中声区反*点在上齿背后或硬腭,做到吸气深,状态积极,声音连贯、统一、圆润。
三,平稳过渡换声区。
每个合唱个体都会有个换声区。也就是从低音往上唱时,会有一二个音唱得困难,声音出现不统一,有卡壳现象,这个区域可以算作换声区。解决换声区几种方法:一是在过渡换声区时,多用“惊讶”状态调整。二是用母音转换方法做好真假声的结合。
三是练声时加强“哼鸣”练习,如闭口打哈欠状态,气息和喉头下沉,舌根放松,双唇微闭,口腔尽力张圆,鼻、咽腔充分扩张,让气息宽阔地沿着咽壁、鼻腔壁进入头腔,引发口、咽、鼻腔及各窦室的声音共振。换声区解决的好坏,决定着高音区的开发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