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文言文什么意思是什么
1. 文言文 已 是什么意思
字义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35306266《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同学你好
有帮助请点好评或者采纳
祝你新的一学期学习进步!
2. 文言文中的‘已’是什么意思
已,矣,也这三个词都常用于文言文句尾,表语各种语气。
这时,“已”“矣”在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但作为语气词,“矣”较为常用。
也 ⑴同现代汉语“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 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
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巩固练习] 1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2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里安插。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5曹公,豺虎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8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1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13余闻之也久。 1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5是说也,人常疑之。 16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7缚者曷为者也?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9苟政猛于虎也! 20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4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5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26岂独伶人也哉! 矣 ⑴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⑵用于感叹句末。 ⑶用于疑问句末,相当于“了”、“呢”。
⑷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⑸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巩固练习]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3吾计决矣。
4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5甚至,汝之不惠。
6吾村亡无日矣!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公子勉之矣! 9盖亦反其本矣。
10嘻,技亦灵怪矣哉。 哉 ⑴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⑵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
⑷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 [巩固练习]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3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9呜呼哀哉 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
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
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4. 文言文翻译 已什么意思
已
动词义:
1、象形字。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完成;完毕。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3、治愈。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词义:
1、已经。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以前。
3、罢了;算了。
4、太。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又。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6、最终;终归。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7、已而;然后。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词义梳理
1、停止。
2、完毕。
3、终于。
4、罢了;算了。
5、罢免;黜退。
6、谓病愈;治愈。
7、太;过分。
8、已经。
9、已往;从前。参见“已事”。
10、随后;旋即。
11、又。
12、不许;不承诺。
13、必;一定。
14、与;给予。
15、指示代词。此;如此。
16、语气词。表确定语气,相当于“了”。
17、语气词。表肯定而带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18、语气词。用于句首。
19、同“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20、同“以”。因;因为。
5.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