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什么感受
每当我读一次红楼梦就会有新的感受,它真的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阿近来听了刘心武教授的讲座,让我对红楼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这下红楼彻底地吸引了我了......
每当我读一次红楼梦就会有新的感受,它真的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阿
近来听了刘心武教授的讲座,让我对红楼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这下红楼彻底地吸引了我了... 展开
近来听了刘心武教授的讲座,让我对红楼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这下红楼彻底地吸引了我了... 展开
9个回答
2013-09-25
展开全部
由于这部巨著是以数个大主轴穿插众多小故事而成,因此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爱,也有人认为这部巨著是在描写传统中国贵族生活的腐败与颓废。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富含神话的色彩,并且反映著作当时的政治礼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乃至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25
展开全部
读第一次,感觉很简单,不就是个爱情故事和家族故事嘛;读第二次,有些感慨,人生确实如梦,就象红楼梦;读第三次,感觉自己疏忽了很多东西,越读越觉得红楼梦象个谜,于是开始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结果,看看自己到底读懂了多少。所以,到现在,红楼梦给我的感觉就象个看不透的古井,吸引我不断靠近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读书笔记:红楼梦魇
——谈关于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我的这篇文章的名字,是学张爱玲的。张爱玲曾经评过红楼梦,其文章的题目就是红楼梦魇。《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引得无数后人对她进行评论,其中名家不在少数。我只是红学爱好者之一,执笔一写,算是吐露我几年来读红楼梦的一些个人看法吧。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繁多,性格各异,毫不给人重复和累赘的感觉。其中主人公有如下几个: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我只就以上几个人物进行评论。
首先,贾宝玉。初看红楼梦的人十有八九会觉得贾宝玉“女里女气”甚至“风流成性”,我认为这正是他的鲜明的性格特征。他身上固然有贵族子弟的诸多缺点,但是他体现出的是他的反抗精神——他痛恨封建礼教的束缚,可是在那样一个家庭中又无力反抗,他就只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当时社会中最受人压迫、地位最低的女子身上。他认为“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就是如此。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男人是主要的参与贾宝玉痛恨的社会活动的人,相对于此,女子就“清气”一些。贾宝玉不是喜欢女人,是喜欢她们身上不受世俗污染的气息。就象是他骂薛宝钗:“好好一个女子,身上怎么也沾上了世俗气息!”他不是骂薛宝钗,是骂薛宝钗身上的“世俗气”。这就是贾宝玉的性格特征,不能把他等同于一般的“风流子弟”来看待。
第二,林黛玉。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喜欢林黛玉,她“动不动就闹小脾气,心胸狭隘,不识时务”。但是我觉得这只是她的表面现象。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应看她所处的环境——父母就她一个女儿,“从小就当作男儿教养”,自然娇惯,她身上的娇气是必然的。后来她父母双亡,寄住在外祖母家中,贾府又是一个大家庭,人多嘴杂是很正常的。林黛玉本不是贾家的嫡亲的孩子,却受到贾母的宠爱,自然会引来不少非议。在这种寄人篱下的情况下,她不由自主地要维护她的尊严,所以在别人眼中她是傲气的。说林黛玉不识时务我认为也不是对的。且看她初进贾府,真是时时小心,步步在意,说话行为很有分寸也很得体。并没有心胸狭隘的表现。再看她赏赐薛宝钗的仆人一段:“我知道你们忙,如今夜长,更要会个赌局了。”“误了你们发财,难为你们送来。”“给她们几百钱,打些酒吃,消消雨气。”语言得当,此举也很能收拢人心。可是为什么她平时就“小心眼”呢?第一,她不象薛宝钗,薛宝钗有丰厚的家产,她可以随心所欲地用钱来收买人心。可是林黛玉不同,她寄人篱下,每个月的钱都是按例派给的,肯定不能象薛宝钗一样大笔花钱笼络人心。第二,我很赞同王蒙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林黛玉的“小心眼”是向贾宝玉“撒娇”,显示自己处境的不好,内心的难受,这一点是和贾宝玉相契合的。可惜他们,虽然心心相印,最后还是落得一个死,一个出家的下场。
第三,薛宝钗。薛宝钗真是一个争议繁多的女子。历来对她的评论就是相对立的:一个认为她可敬可爱,识时务知大体;另一个却认为她奸诈狡猾,貌似宽厚实则内心险恶(这尤其在桐花凤阁批红楼梦中最有体现)。其中争议最大的地方就是她偷听到丫环小红的话,为了脱身,使“金蝉脱壳”的计策,嫁祸于林黛玉身上的地方。桐花凤阁是这样批的:“恶极。何以必叫黛玉,岂非有意倾陷。”而另外有人则认为是她无奈随口撒谎,借以脱身。这两种看法不能一味否定。我是保持中立的,因为我觉得作者本来在描写这个人物的时候就是本着“可叹可惜可羡”的感情基调来写的。薛宝钗的待人处世的圆滑和得体是可叹的,她的一贯追名逐利、不能保持一身正气和清气是可惜的,她的才貌是可羡的。作者等于是把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物安到了一个女子身上。对于薛宝钗不能一味肯定或者否定。因为作者对她也是似褒似贬,她的性格和形象不像别人那么单纯。她处心积虑,搞好同贾府所有人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为了促成她和贾宝玉的婚事,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了名声,因为她本来就是一个非常看重名利的人。对于她这样一个大家闺秀,众人的赞扬显然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她恪守“妇道”,坚持“女子无才便是德,针线第一,诗词倒是其次”,如果从这样来看,她人生的目的也许就是循规蹈矩地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好母亲,教养“贵子”,做一个“一品诰命夫人”。这也正是她的悲剧所在,她有才有貌,却受封建礼教的控制,成为了封建礼教的木偶,当时女子的代言人,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只能束缚自己的自由,只能处处、时时以别人的评论为第一,以虚名虚利为目标,这也就是她为何苦劝贾宝玉“改邪归正”的原因,这也就是她和贾宝玉性格的根本矛盾之处,她的婚姻悲剧也就是注定的了。她纵然得到了贾府上下所有人的欢心,却永远不可能和贾宝玉志同道合。薛宝钗的悲剧,就是中国所有屈从封建制度的女子的悲剧。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不是“才子佳人”式的普通小说。作者深邃的目光穿越了时空,看透了世间万物。红楼梦是一出悲剧——不仅仅只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是四大家族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谈关于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我的这篇文章的名字,是学张爱玲的。张爱玲曾经评过红楼梦,其文章的题目就是红楼梦魇。《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引得无数后人对她进行评论,其中名家不在少数。我只是红学爱好者之一,执笔一写,算是吐露我几年来读红楼梦的一些个人看法吧。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繁多,性格各异,毫不给人重复和累赘的感觉。其中主人公有如下几个: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我只就以上几个人物进行评论。
首先,贾宝玉。初看红楼梦的人十有八九会觉得贾宝玉“女里女气”甚至“风流成性”,我认为这正是他的鲜明的性格特征。他身上固然有贵族子弟的诸多缺点,但是他体现出的是他的反抗精神——他痛恨封建礼教的束缚,可是在那样一个家庭中又无力反抗,他就只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当时社会中最受人压迫、地位最低的女子身上。他认为“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就是如此。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男人是主要的参与贾宝玉痛恨的社会活动的人,相对于此,女子就“清气”一些。贾宝玉不是喜欢女人,是喜欢她们身上不受世俗污染的气息。就象是他骂薛宝钗:“好好一个女子,身上怎么也沾上了世俗气息!”他不是骂薛宝钗,是骂薛宝钗身上的“世俗气”。这就是贾宝玉的性格特征,不能把他等同于一般的“风流子弟”来看待。
第二,林黛玉。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喜欢林黛玉,她“动不动就闹小脾气,心胸狭隘,不识时务”。但是我觉得这只是她的表面现象。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应看她所处的环境——父母就她一个女儿,“从小就当作男儿教养”,自然娇惯,她身上的娇气是必然的。后来她父母双亡,寄住在外祖母家中,贾府又是一个大家庭,人多嘴杂是很正常的。林黛玉本不是贾家的嫡亲的孩子,却受到贾母的宠爱,自然会引来不少非议。在这种寄人篱下的情况下,她不由自主地要维护她的尊严,所以在别人眼中她是傲气的。说林黛玉不识时务我认为也不是对的。且看她初进贾府,真是时时小心,步步在意,说话行为很有分寸也很得体。并没有心胸狭隘的表现。再看她赏赐薛宝钗的仆人一段:“我知道你们忙,如今夜长,更要会个赌局了。”“误了你们发财,难为你们送来。”“给她们几百钱,打些酒吃,消消雨气。”语言得当,此举也很能收拢人心。可是为什么她平时就“小心眼”呢?第一,她不象薛宝钗,薛宝钗有丰厚的家产,她可以随心所欲地用钱来收买人心。可是林黛玉不同,她寄人篱下,每个月的钱都是按例派给的,肯定不能象薛宝钗一样大笔花钱笼络人心。第二,我很赞同王蒙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林黛玉的“小心眼”是向贾宝玉“撒娇”,显示自己处境的不好,内心的难受,这一点是和贾宝玉相契合的。可惜他们,虽然心心相印,最后还是落得一个死,一个出家的下场。
第三,薛宝钗。薛宝钗真是一个争议繁多的女子。历来对她的评论就是相对立的:一个认为她可敬可爱,识时务知大体;另一个却认为她奸诈狡猾,貌似宽厚实则内心险恶(这尤其在桐花凤阁批红楼梦中最有体现)。其中争议最大的地方就是她偷听到丫环小红的话,为了脱身,使“金蝉脱壳”的计策,嫁祸于林黛玉身上的地方。桐花凤阁是这样批的:“恶极。何以必叫黛玉,岂非有意倾陷。”而另外有人则认为是她无奈随口撒谎,借以脱身。这两种看法不能一味否定。我是保持中立的,因为我觉得作者本来在描写这个人物的时候就是本着“可叹可惜可羡”的感情基调来写的。薛宝钗的待人处世的圆滑和得体是可叹的,她的一贯追名逐利、不能保持一身正气和清气是可惜的,她的才貌是可羡的。作者等于是把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物安到了一个女子身上。对于薛宝钗不能一味肯定或者否定。因为作者对她也是似褒似贬,她的性格和形象不像别人那么单纯。她处心积虑,搞好同贾府所有人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为了促成她和贾宝玉的婚事,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了名声,因为她本来就是一个非常看重名利的人。对于她这样一个大家闺秀,众人的赞扬显然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她恪守“妇道”,坚持“女子无才便是德,针线第一,诗词倒是其次”,如果从这样来看,她人生的目的也许就是循规蹈矩地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好母亲,教养“贵子”,做一个“一品诰命夫人”。这也正是她的悲剧所在,她有才有貌,却受封建礼教的控制,成为了封建礼教的木偶,当时女子的代言人,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只能束缚自己的自由,只能处处、时时以别人的评论为第一,以虚名虚利为目标,这也就是她为何苦劝贾宝玉“改邪归正”的原因,这也就是她和贾宝玉性格的根本矛盾之处,她的婚姻悲剧也就是注定的了。她纵然得到了贾府上下所有人的欢心,却永远不可能和贾宝玉志同道合。薛宝钗的悲剧,就是中国所有屈从封建制度的女子的悲剧。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不是“才子佳人”式的普通小说。作者深邃的目光穿越了时空,看透了世间万物。红楼梦是一出悲剧——不仅仅只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是四大家族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25
展开全部
人物鲜活如伴左右,人物语言生动如响耳边,人物性格鲜明生活中似乎曾见,情节真实如参与其间.
凡世间万象,莫不在书中呈现.
孤独者读完不寂寞,烦闷者读之权当消遣.
具有相当的趣味性
凡世间万象,莫不在书中呈现.
孤独者读完不寂寞,烦闷者读之权当消遣.
具有相当的趣味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