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蠡知道勾践要杀他,那他为什么还帮助勾践去复国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当然夫差也逼死了忠臣伍子胥,但这是由于受到伯嚭的蒙蔽,在认清了勾践和伯嚭的真面目后他后悔了,虽然此时一切都晚了。勾践则不同,他是明明知道文种有大功于越国,在文种功高盖主、恐怕他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情况下,赐其自杀。昏庸之君受奸人挑唆而杀良臣的情况我们见得多了,如伍子胥的父兄就是由于费无忌的挑拨,而被楚平王杀害。但是在君主完全明白的情况下,而故意杀害功臣的行为,却更使人触目惊心。本人不是研究历史的,不知勾践是否是见于史籍的,在完全明白的情况下屠杀功臣的第一人。当然,文种没有认清勾践的本来面目,如果早知是这一结局,他是否还会如此尽心辅佐勾践? 但令我费解的是,还有一人,他早就看清了勾践的面目,但还是尽心地辅佐勾践复国,他就是范蠡。据《史记》记载,在勾践灭吴,复国成功以后,范蠡及时离开了越国,并给文种写了一封信,劝文种也功成身退,否则将有杀身之祸。信是这样写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人们都佩服范蠡的眼光。对似乎是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毫不留恋,功成身退者能有几人?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在商场上也是得心应手,成为富甲天下的陶朱公。可以看出司马迁也是非常看重范蠡的,虽然没有单独为他列传,但《越王勾践世家》几乎就是勾践和范蠡的合传,同时范蠡在《货殖列传》中也有相当的比重。 我们要问的是,既然范蠡看清了不可与勾践共患难,那他为什么要选择要与之共患难呢?史记虽然没有记载范蠡是哪里人,但他好像不是越国人,有人认为他和文种都是楚国人。说来有趣,在吴越争霸中,双方的主要大臣伍子胥、伯嚭、范蠡和文种都是楚国人。既然如此,吴亡还是越亡,对范蠡来说关系都不大。如果说伍子胥对夫差尽忠是因为吴国帮助他报了杀父之仇,那范蠡为何要死心塌地帮助勾践复国呢?如果说,是为了成为复国功臣,之后安享荣华富贵,他却是早看清了勾践不是可以共享富贵之人。以范蠡之智慧,他这样做总会有自己的理由。那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认为,他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中国知识分子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情结,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就说,“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没有比扬名后世更能显示自己和家族的荣耀了。但能象范蠡那样能成就一番伟业的知识分子实在是太少了,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在自认为壮志难酬的悲愤中郁郁地渡过此生。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仕途上不得志,却往往能在文学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大多是失意之人,如屈原、司马迁、李白等人皆是。第二个理由是,在越国惨败的情况下离开,太没有面子了,他丢不起这个人。死要面子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特点,范蠡也不例外,当然他也相信自己能挽回这个面子。如此说来,范蠡还算是幸运的,勾践毕竟是个可辅佐之人。勾践凭借范蠡、文种等人的辅佐,成功复国;范蠡也借助勾践,青史留名,最后功成身退,可谓皆大欢喜。只是可惜了文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