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做一下这篇语文阅读,谢谢!
①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②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⑧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⑨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⑩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⑪“没有!没有!”
⑫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品味其妙处。
2.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3.第④段中,为什么作者说“苇塘”“成为冀中的名胜”?
4.“最好的苇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更隐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展开
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品味其妙处:
比喻句是: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这种非常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人与苇草的依存关系,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根据苇的质地的软硬、坚固和脆弱,用途各异。大白皮和大头栽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第④段中,为什么作者说“苇塘”“成为冀中的名胜”?
因为苇塘滋生了苇草,页苇草溶入了冀中抗日军民的生活,见证了他们的抗战历程,见证了他们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它与冀中抗日军民的生活和战斗经历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说作者说“苇塘”“成为冀中的名胜”。“最好的苇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采蒲台等待收割的苇草的丰荗
更隐含着:苇草对抗日军民保护作用的赞美。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事例一: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事例二: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生动地说明了在艰难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与八路军的鱼水关系。他们用自己的爱,用自己的勇气,用自己的智慧,满怀对日寇的仇恨,用鲜血和生命支持和保护着八路军子弟兵的安全。
2.答:大白皮和大头栽:织炕席;正草: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
3.答:①因为好看,风景优美;②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
4.答:“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采蒲台的苇美,更隐含着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
5.答: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丰富而崇高的人、情、美的饮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