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几种境界

懨绚珞
2013-10-11 · TA获得超过295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9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05万
展开全部
某日,与同事聊天,谈到学习,他说,在某次讲座上听到一位名人谈,而后向我详细地介绍。听后大为受益。 第一种境界,就是问题很多。当学习时出现有问不完的问题时,说明学习进行得非常到位,是真正将学习进行得深入细致的人,必将大有收获。这种人常常带着问号去学习,批判性地吸引,不盲从,不本本,往往还能很好地活学活用。 无疑,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其中杰出代表很多,比如秦末汉初的张良,人家一部《素书》帮刘邦夺得天下。还有戚继光,只是翻了翻《孙子兵法》,还是业余时间翻的,就能领兵打仗,而且仗打得比他的上司俞大猷还好,俞大猷为之头疼的问题到他那儿就迎刃而解。反面典型就是博古,只知生搬硬套,让红军蒙受了巨大损失,为毛泽东所诟病。 第二种境界,就是系统学习,从头开始。这样学习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学得全,不容易出现误解或片面理解。但是这种求全的背后缺乏深入的思考,全则全矣,不能精。这种人当个老师还不错,成为辞典般的人物,能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明代三大才子都是博学多才之辈,解缙,博学第一;杨慎,博览第一;徐渭,名气第一。杨慎之所以成为读书最多的人,原因很简单,他老夫子跟皇帝大人玩弯弯绕,被皇帝老子派到蛮荒之地去了,没办法,杨慎只有以读书为乐,读来读去,读出了个明朝博览第一。而著名的《临江仙》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滚滚长江东逝水……“ 第三种境界,就是浅尝辄止。这个很好理解,学是学了,只学到皮毛,多问两句就不清楚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悲催的是,当今许多人都处于这种境界,包括本人在内。懂得了一点点,就知足了,不会刨根问底,其实心里也有不少问号,却不会把那些问号拉直。久而久之,这些问号留在心里烂了,臭了,长毛毛了,到最后就遗忘了。 这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是学习应该忌讳的。道理大家都懂,要做到却不容易。 最后一种境界,就是没有问题。这种学习最无用,学了和没学区别不大,只是表面上学习了,其实没往心里去。令人可怕的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就处在这种状态,填鸭式,把人当作一个容器,把知识要点装进去就行了,不分析,不判断,还不允许怀疑。什么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至于为什么是这样,很少作深入地探讨,更不允许学生持怀疑态度。结果,培养出了一堆毫无创造力的书呆子,做起题来很强势,动起手来很低能,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力、判断力、创造力就糟糕得一塌糊涂。 当然,这四种境界也只是人为地划分,有不少人处于临界状态,还有的人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分别处于不同的境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还是应该努力让自己保持在第一种境界,对于其他内容也不妨保持在第二种境界。这样,我们就能做到一专多能。而且,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涉猎得多,融汇贯通的渠道就更宽泛,有助于开阔我们的眼界,拓宽我们的思维,往往在一筹莫展之时能让我们柳暗花明。
贤客天下
2021-01-11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