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是谁说的 ?
周顗(yǐ),字伯仁。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由王导所言。
这句话还带着一个典故,说来这个典故,也其实就是一个误会。
东晋元帝时期,王室是一个豪门大族,王敦是王导的亲兄弟。可这王敦仗着自己有才能,不服从朝廷管教,更是不服元帝的宠臣xx。从未得到重用的他,率领两万精兵,从武汉直接扑向了南京。
他这一扑可好,把元帝吓得不轻,刘辉更是向晋元帝建议,杀光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所有人。当下,听到风声的王导,带着有官职的所有子弟在门前哭诉,希望能逃过一劫。而且这一哭,就是好几天。
有一天早晨,周伯仁进宫觐见。王导悄悄喊住周伯仁,希望周伯仁能够帮自己疏通疏通,向晋元帝说说自己家族的好话。
谁知道,周伯仁却并没有做任何表示,全当做没有听到,径直走了进去。可面见皇帝之后,周伯仁却极力为王导开脱,晋元帝也觉得有理,便也没再打算追究。
留周伯仁吃过饭后,周伯仁喝得醉醺醺的回家,出门时便碰见了王导。王导又低声下气地询问伯仁里面的情况,谁知周伯仁都没有正眼瞧过他们,便离开了皇宫。
大抵就是这时候,埋怨的种子便种下了吧。
而后来王敦做了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上掌握着许多大臣的生死,想杀就杀。而当面临周伯任时,王敦看向了王导,见王导并没有任何表示,跟着一声令下,人头落地。
后来,王导入宫观赏,意外发现了周伯仁写给皇上的上书,里面全是为王氏家族开脱之意,顿时,王导恍然大悟,留下了这一句千古名话:我没有直接杀死伯仁,但是伯仁却是因为我而死去啊。
伯仁是周顗,河南汝南县人。字伯仁。伯仁在东晋时期跟随司马睿,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源自《晋书,列传三十九》,在这个故事里面,另一个主人公是王导。王道出生士族家庭,同样也是司马睿的左膀右臂,而在当时的东晋大官贵族里面,要数王氏家族的地位最高。
后来王墩造反,王导身居高位,但却并无造反之心。于是携家带口来到了皇宫门口请求皇帝的原谅。恰巧王导在皇宫门口看见了伯仁,于是便请求伯仁替他求情,伯仁对他并不理睬,并且进宫之后再次出宫的时候,王导见他出来,急忙询问,伯仁也同样不理睬。王导就以为伯仁不念以往旧情,不予帮忙,便暗自记恨,殊不知伯仁不但有帮忙求情,而且还专门写了一封奏折,帮王导脱罪,而王导并不知情,一直怀恨在心,直到王敦得势。
王敦得势,像王导询问伯仁的情况,王导并不言语,王敦就误以为伯仁无用便杀了伯仁。直到后来,王导发现,当时伯仁的确有真心为他求情,只是没有表现出来,一时伤心难过,不忍感叹“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故事到最后结局实在让人有些唏嘘,倘若两人公开布诚,也就不会导致后来的误会。
根据《世说新语》里面有一则关于他俩的故事来看,伯仁与王导素日里的关系也不是不同,两人共同在司马睿手底下,均有立大功建立了东晋。就源于一场误会,伯仁无辜惨死,王导悔恨不已,实在是令人惋惜。
我们在看影视剧和小说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那么,这里提到的“伯仁”是谁?说这句话的人,又是谁呢?伯仁到底为何而死,你知道其中的历史典故吗?
常言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伯仁”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