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影评如下:
影片意图暗含一个暧昧多义的主题,将主题赋予一个边陲小镇警察丢枪、寻枪的故事。“枪”代表责任、道义、权力、男子的性能力。警察马山丢失了这么多东西,身陷困境,绞尽脑汁去寻它。
《寻枪》里也有段警察马山追小偷的场景,不过这里交通工具已经有些进步,是骑车。这段场景是导演陆川个人比较满意的,融了不同层次、角度的幽默在里面,镜头语言也颇富神韵。
而《寻枪》中体现出来的地貌,那个安静整洁地势陡峭的贵州小镇,不仅是种视觉奇观,形成特殊的影像造型语言,其幽深小径、古旧房舍也水到渠成地融入叙事,成为重要的叙事元素。影片音乐凌乱,风格多样,是整个影片形式躁动奔放、释放生命原始激情的有力注解。
在导演精心考虑修改过结尾之后,遗憾之处依然在于结尾的疲弱。铺张扬厉的叙述尽处,一个无力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结果让一切变得虚幻。可能导演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没有表达充分。无论如何,我们看到一个年轻导演激情四溢的一种表达,一种喧哗骚动却有意味的形式。
剧情简介:
马山是西南山区小镇上的一名普通警察。他有一支手枪,整日佩在身边,虽然没有用过,但他知道,小镇因他和他的手枪而安宁平和。一天早晨醒来,马山发现手枪不翼而飞。看着空空的枪套,马山的精神几乎崩溃,他的枪里装有三颗子弹,他知道偷枪的人是要杀人的。
马山仔细回想着前一天晚上的情景,他妹妹结婚,他喝醉了,被人送回家。一时间,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成了他的怀疑对象,马山如同一个焦虑的幽灵,走遍小镇的每个角落,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卖“羊肉粉”的刘结巴见了马山就不结巴,这在马山心中留下个疑点。
通过细致的调查,马山去找那天送他回家的车的主人周小刚。出乎马山意料,开门的竟是他十几年前的恋人李小萌,李小萌与马山恋爱,却不辞而别,现在又回来了,并且住在周小刚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小萌的出现,使案情越发复杂起来,他对李小萌复杂的感情与对丢枪的怀疑纠缠在一起,这其中又夹杂了马山当小学教师的妻子认为马山移情别恋而对他的不理解。随后的一个深夜,李小萌在周小刚家突然被人打死,而杀人工具正是马山丢失的枪。
马山作为杀害李小萌的嫌疑人而被拘禁。他平静的家庭生活也被打破了,八岁的儿子和妻子都陷入了恐惧和担忧之中。
马山克服精神上的极度紧张和枪里还有两颗子弹、还可能有两个甚至更多人被杀的沉重的负荷,在牢房里他冷静地分析出,杀人凶手是冲着周小刚来的,李小萌是被误杀,是替周小刚死的。子弹的落点证实了他的分析,马山被放了出来。
顺藤摸瓜,他又查出周小刚的造假酒窝点,可枪还是一点下落也没有。焦点集中在周小刚身上,凶手还会来找周小刚的。马山穿上周小刚的衣服,装扮成周小刚开始外出。果然不出他所料,凶手出现了,并向他开了一枪。
原来偷枪的就是刘结巴,他痛恨周小刚制造假酒,害死了他的亲人而采取愚昧极端的方法,偷枪杀死他。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马山突然明白,要使不再有人被杀,枪里的子弹只有一个归宿,就是自己的身体,十四天的寻枪,冥冥之中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这是惟一补救自己过错的办法。
他挣扎着、喊叫着,迫使结巴又向他开了一枪,在开枪的同时,马山用手铐将杀人犯与自己铐在一起。马山的灵魂飞离他的身体,他怀抱这寻到的手枪,从血泊中站起来,眼含着泪水,然而却是微笑着走向远方。
推荐于2017-11-25
还是忽然转换的对比,新婚时小两口祝酒的表情和早晨忽然不速之客来访时惊愕无辜的表情以及最后帮不上忙的焦急痛哭。事情貌似又进入绝境了,转机也又来了――花名册。这也是随后主人公不信任所有人,怀疑所有人的开始,近乎疯狂,近乎疯癫,近乎疯狂的元凶。那一个一个名字,像是一把把刀,人们一个个的表情,正耶,邪耶,虚耶,实耶,扣人心弦,引发观众自己的猜测。不禁想起偷斧子的故事,所有人都有嫌疑。紧接着一个个人的找,一个个人的问。其中每个人似乎都是那么的接近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的人,但是每个人的回答又是那么无厘头。随后出现了第一个嫌疑人,结巴刘。简单几个字的交流,没有看出任何破绽,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忽然镜头由平视一下转换成俯瞰,随后又回到一如既往地角度。此后印象深刻的就算是老树精了。镜头的转换,带回到曾经硝烟战火的年代。倒补一笔,交待了更多的信息,跟评书中的书中暗表有异曲同工之妙,放在此处并不觉有突兀之感,也不会有不解的疑惑,更增添几分喜剧色彩。一句“枪丢了”让我误以为是位高人,但是导演总是让人感到反差,此后说的所有话差不多都是废话,一句“真的枪丢了?”多了两个字,意义完全不同我觉得最好的是电影中的对白,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风格,但是只是表面现象,当笑过后,再细细品味竟觉得笑不出了,沉甸甸的。老树精的废话往往都是真理,煞有介事的陈军,懦弱胆小却偏要违法乱纪的周晓刚,身藏不露的结巴刘,少年老成的儿子,多疑脆弱而又泼辣的妻子。每个人的语言都有特点,不雷同,但是都符合人物身份。,对于方言的应用恰到好处,基本可以理解,又有很多只有方言才能表达的笑料。
2013-10-17
影片的导演和编剧是陆川,除了一次在某电影杂志上看到他的文章,说在柏林有幸和关美人同桌吃饭,但碍于其护花男友的威慑,而不敢搭讪事后觉得可惜。当时就觉得这人有意思,但其他知道并不多,杂志上对他的介绍也绝大部分与“寻枪”这部电影有关。看完电影,回来咕勾,才知道“黑洞”也是他造出来的。看样子,就想他自己接受采访时所说,编故事拿手。主演兼监制姜文,在解释为何选择与陆川合作时,也说与这样的新人导演合作,会给电影带来新的东西,对故事的表达也会有所不同。至于片中的姜文么,我对演技好坏不敢乱评,只能又说个小花絮,就是马山在被除去警服后的亮相,惹得影厅内哄堂大笑。马山的爱人,那个老师是伍宇娟,不过一开始我并没有找到,其实是没敢相信那个占了屏幕五分之四让我吓一跳的脸,就是她,还满世界的找。宁静,一点,躺在地上摆的姿势很灵光。至于为什么会在地上摆,请看电影。其余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叫不上名,真是汗颜。但大都印象很深,特别是那个意大利的周小刚(剧中名)和马山的两个老战友。
关于这个永乐数码版的正片画面技术资料等等,这几天的上海报纸新闻都已经报过了,大家自己去翻翻,个人感觉画面真是干净,没有以前观影时发现的胶片痕迹。至于音响效果,容我再插一花絮来说明,在剧情开始不久后,有一个镜头是马山从派出所出来,突然听到了一声“爸”,这个声音当时是从观众的右侧后方发出的(应该没记错)。事实上,由于现场有观众带了小孩,当听到这个声音后,一大半的观众都往后回了头,准备发表自己的不满。但在紧随的不同方向的喊声出现后,大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都笑了起来,这种情况我还是在影院里第一次碰见,真是有意思。我本人非常期待能在这个一号厅,欣赏即将公映的原版星战前传2(如果能引进的话)。剧中说的绝大多数是贵州方言,所以配了字幕。但就是这个字幕需要批判与通辑,竟然会有掉字幕情况的发生,比如有一句对白是“。。。的荣誉”,字幕显示为“。。。的!”。类似的问题我注意的就有不下四五处。幸好这种贵州方言还算能听懂。要不然,真是扫兴。事实上,观众也并没有受此多大影响,照样被对白引得笑出声。其中个人感觉有一句具有广泛流传的潜质“20个小时,坐汽车能到省城,坐火车能到北京,坐飞机能到美国了。。。。”,还有一句类似的,大家自己去看。这个票价么,40元好像贵了点,别厅的原版指环王三小时也就60元。更何况这片子连90分钟都不到。上座率不错,350个座位,坐了差不多五分之四。
转来的哦。
在这里主观镜头就成了一双可以随处“旅行”的眼睛,用以代替剧中人物的主观视野和感受,在此主要看看这双“眼睛”是如何刻画人物心理(眼镜会说话)和制造悬念氛围(眼镜会骗人)的!
主观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主观镜头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刻画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
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
声音上:人物话语 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
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国内惯例,大凡人到中年仍旧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隐疾。《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和《鸡犬不宁》中的马三便是明证!《寻枪》中最明显的反应在这种精神创伤对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出的一系列感情问题。对于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压力的带出,与其惶惶不安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马山灵魂出窍狂笑着跑开,应该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释重负的终极解脱!
主观镜头对剧情悬念氛围的营造
马山的意识世界发生变化,再通过导演运用主观镜头的有力呈现,让观众在观看任何一组新镜头、分析任何一个新剧情时,都会戴上一种猜疑的视角去审度:眼前发生的事情是真是假?因为剧中人的主观视角分为“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和“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假功能)”,导演们往往把两种镜头混淆运用,模糊真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从而让观众对剧情难辨真假。如此一来,观众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带着迷惑观看下去,这不仅使剧情更像悬念侦探片,“一切皆有可能!”也一再吊足观众胃口,不至于失去观影兴趣!可以说,主观镜头运用越多,观众越是渗入到剧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觉,也就越有挣脱蔽障、挖掘谜底的欲望。
我想导演正是把握了主观镜头能够制造悬念色彩这一重要因素,贯穿于“寻枪”整个过程,吸引观众去推理、猜测最后的真相,才使得《寻枪》故事变得如此扣人心弦、紧张有趣。
随着“枪”的线索一步步明了,马山的情绪也一步步稳定,镜头的运用也渐趋平和:远山、静松、乡间小路、小桥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予明朗开阔、水落石出的感觉。马山主观视野中“迷幻紊乱”的镜头也少了,甚至连主观镜头也运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观陈述。悬念减少,观众可以不再被马山的意识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发现最后的事实,变被动为主动。
而此时马山和镇上人的关系也渐趋平和,和妻与子的隔阂更是换来了前所未有的融洽:马山把真相坦诚相告后,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儿子马冬也招来《福尔摩斯探案录》助父一臂之力。冰释前嫌,马山精神压力减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站在家门向屋内张望时,主观镜头再次出现,它以马山的视角环扫空荡荡的屋子,然而画外音却出现了妻子“马山,你到哪里去?”的关怀以及儿子“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永远不准!”的和谈的声音。主观镜头语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后,“他”回到儿子念书的学校,朗朗读书声中,镜头以穿过墙洞的窥视视角,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依旧念念不忘……继而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人间回望,而这一次,是以“上帝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