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预习是搞好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前提,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的。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在课堂上留有其展示的舞台,这是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预习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学生经常预习训练,就会加快阅读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能提前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能及时查缺补漏。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首先我们要先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其次跟学生做预习的要求,再次要讲究预习的方式,最后是预习的方法。一、让明确预习的目的、意义课前预习的目的在于能了解教材各知识点,并初步理解和找出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内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预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解活动的开始,而且是阅读教学的发端。因此,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做记号划重点,记要点,多思索,提疑问,使学生达到学得活,记得牢,初步尝到阅读教材的甜头,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性后,应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文体,不同的课文,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小学生对他们的预习要求主要是扫除文字障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要求他们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写法,深入领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并能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不同文体的课文应从不同方面提出预习要求,记叙文,如果是写人的,重点搞清文章选取哪些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适用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如果是记事类的,应明确事件所揭示的含义以及记叙的详略,记叙的方法;说明文,主要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语言等方面进行预习;议论文,应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一些简略的预习笔记,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听讲,看看老师是怎么分析的,从中悟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子,不断提高分析能力。
三、指导预习的方式多年实践我觉得学生最喜欢的预习方式有以下两种:1.教师布置好预习题。这主要有利于调动差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好学,就要布置预习题目让他们进行预习。比如预习《晏子使楚》,可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进行预习:①给生字注音;②晏子使楚的起因是什么?③楚王三次怎样侮辱晏子,燕子又分别反驳的。④故事的结果怎样?⑤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如果能够根据这些题目认真预习;也就基本上能够理清全文的主要内容,听起课来也就有的放矢,效果也会更好。2.学生自由质疑。这一做法能促使学生钻研课文,充分调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观念等去进行理解,其疑难之处又又及时获得解决,它为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部置教学提供了适宜的手段,它对于培养学生自读理解能力无疑是极有益处的。如,五年级第二册一篇课文《骆驼.童年.骆驼队》在预习前我设计一个主问题,围绕骆驼队写了哪些事?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质疑,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骆驼队,?于是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这样调动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各自课前理解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理解。四、预习方法根据低段学生的年段特点,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可以循序渐进地指导,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来说在低年段,教师完全可以先尝试挪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重视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方法一般让学生先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把生字读准音。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有意识地把要学的字和以前学过的字进行比较,找找它的好朋友(与哪些字相似),争取自己想办法把它记住,这样学生会感到原来汉字这么有趣,这样就会比较专心地预习。低年段要特别重视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教低年级的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孩子看到老师教新课,会兴奋地告诉老师,这课我会读了,这个生字认识了。(他自己预先去读了)到了课上,见别的小朋友不会自己会,他就特别起劲。老师表扬了就更开心,以后课前预习就更主动了。其他小朋友一看,也都会效仿他。这种预习的热情低年段的老师要特别注意呵护,久而久之就能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和能力。中高年级的预习方法可以这样:(一) 自读批注法 这就要求学生要“读进去”------细读,深思,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有了细读才有了深思,才能发现问题,并手脑并用,阅读与划、批、写、注相结合。划---划出层次,找出重点,批---眉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写----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整理出来,注----在教材上将疑难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地方),用明显的记号来。在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预习课文。如学生在预习《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课文为什么一“金色的鱼钩”为题)再读,在阅读中,他们就进一步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学生按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永远怀念划分层次。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当“我”看到老班长吃鱼骨,嚼草根是有什么感受,自己作批注,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我鼓励学生用笔画下来,或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写的习惯。学生有了这样的预习就等于先学了,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也就有的放(二)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下启上的作用,是全篇文眼和核心点。抓住这两个点,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扣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出哪些地方是写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哪些地方是写总理生活劳苦的。学生有了这样的预习对课文的理解就事半功倍了。五、掌握预习的步骤预习的步骤包括一下几个环节:包括朗读,默读,先阅读全文,了解全貌,再次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划,划出难懂的字、词、句以及段落层次,查,查字典及各种参考资料,思,思考各种问题,有不明白之处需要研读,写,写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还可以以别人讨论。例如在预习《白杨》一课,学生可以先读全文,了解本篇课文讲了什么,在阅读全文思考爸爸为什么要吧我们带到新疆去,划出字、词、重点句,给文章划分段落。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预习作业,进行预习检查预习也是要检查的,检测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检测出学生预习的水平。例如我在设计《白杨》这课的预习作业是这样的1、先是读拼音写汉字或者是听写检测学生对生字的预习情况,再是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再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检测学生是否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总之布置合理的预习作业不但让学生有事做,还可以让学生目标明确,进行预习检查也是同等重要,教师辅导检查学生预习的方法很多,可分成这样几种:一、教师参予式,教师参加其中一个小组的预习讨论,并给予正确的引道;二、教师检查式:教师可以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记录,对于重点预习的课文也可以检查全班学生的预习记录;三、小组汇报式,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向教师汇报预习情况。(课前或课上汇报)四、考查式,就是学完同一类知识以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一篇文章编排出考查题,在语文学科活动中让学生分析答题,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什么水平。一是对预习情况摸底,二是促进。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预习的熟练,知识底子加厚,提出的问题难度不断加大,学生对各类课文和知识就学习的更深刻,掌握的也更全面,速度也会加快,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向自学过渡。 其次,认真辅导和检查学生预习。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布置预习任务,还必须认真辅导检查,否则学生疑难增多不解,会使学生自学积极性减退,因而要积极对学生进行辅导,启发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