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学校搞研究性学习我们小组选到了(如题)的课题请问各位可以从哪方面下手和这方面能有哪些素材谢谢啦!!小弟就此谢过...
学校搞研究性学习
我们小组选到了(如题)的课题
请问各位可以从哪方面下手和这方面能有哪些素材
谢谢啦!!
小弟就此谢过 展开
我们小组选到了(如题)的课题
请问各位可以从哪方面下手和这方面能有哪些素材
谢谢啦!!
小弟就此谢过 展开
2个回答
2013-10-28
展开全部
深入社会,感受碰撞
----谈 “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的研究体会
假如你们回家跟阿公比出两个手指头(成功的标志), 他们会有什么反映?如果你的小堂妹或小堂弟过生日,他/她选择吃蛋糕还是面线呢?侨乡人结婚时穿中国式的服装还是西方的婚纱呢? 侨乡人喜欢听外国歌曲还是中国歌曲?
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在对外开放的侨乡,到处都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也许很多人司空见惯,但做为侨乡人,做为外语学习者,我们认为我们有必要去去体会、探究、去思考。有利与于我们更好的学习英语这门外语,有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家乡,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发展,这有利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素质。因此我们不只心动,而且立即行动。
我们从婚纱店到音像店,从图书馆到书店, 从生活到网络…我们采访了各种行业的人, 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我们付出了许多心血, 但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首先, 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完全能有机的结合。在婚纱店我们看到侨乡的设计师们把国外的婚纱和中国人所喜爱的红色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非常受到侨乡新娘的欢迎。在饮食方面,我们发现人们除了喜欢西餐厅的气氛和汉堡的美味,也喜欢中西结合的“鸡饭”。许多快餐店既有中餐也有西餐,这种快餐店尤其受到侨乡人的欢迎。在音像店, 外国片子、外来音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昧,一些英语歌曲,或中西风格结合的歌曲的市场越来越大,尤其受年轻人和学生的欢迎。 在饮食方面,我们发现人们除了喜欢西餐厅的气氛和汉堡的美味,也喜欢中西结合的“鸡饭”。
第二、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侨乡人很快地吸取外来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使侨乡文化更富有生气。侨乡人除了烘烘活活地过春节,也不忘圣诞节给朋友捎去祝福; 侨乡人除了过中国的七七情人节, 也不错过西方浪漫情人节;侨乡人除了坚持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也开始在五月母亲节给侨乡母亲们送上一份礼物和深深的问候。
第三、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侨乡人的英语知识不断增长、生活语言不断丰富。许多阿公阿妈都懂得“OK”, “Thank you”和“Bye- bye”等英语的意思, 生活中人们广泛地使用“小case”, “好cool”“爱show”等中西结合的词。这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当然,我们也发现在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侨乡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危机。阿公阿妈都说看高甲戏的人越来越少,许多高甲戏面临着解散的命运。我们也了解到在高甲戏还是有人为这侨乡独特的文化的生存,正努力奋斗着。
在深入社会、感受碰撞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我们学了许多课本里所没有的知识,我们发现我们成长了许多。
一、我们学会人与人更好地交流的方法,增加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在采访和问卷中尽管多次碰壁,但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打好基础。我们了解社会,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中,更促进我们学好课内外有关知识
二、我们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我们确定研究调查的任务后,就侨乡的中西方文化在肢体语言、饮食文化、服装文化、音像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和碰撞,各自进行多渠道的调查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让我们的同学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地探究:利用网络,收集大量图片、文本等材料,然后集中,在讨论与沟通中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三、在活动我们觉得我们增强了跨文化意识,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质。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扩大知识面,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当然,我们的活动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我们问卷时遭到不解和误会;采访时问题不够精练或问及店主不想回答的问题;同学之间有时合作不很和谐。但是,我们都能正视问题、反思总结。我们成员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约定,下次谁生日时,中午请吃面,晚上请吃蛋糕!
----谈 “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的研究体会
假如你们回家跟阿公比出两个手指头(成功的标志), 他们会有什么反映?如果你的小堂妹或小堂弟过生日,他/她选择吃蛋糕还是面线呢?侨乡人结婚时穿中国式的服装还是西方的婚纱呢? 侨乡人喜欢听外国歌曲还是中国歌曲?
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在对外开放的侨乡,到处都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也许很多人司空见惯,但做为侨乡人,做为外语学习者,我们认为我们有必要去去体会、探究、去思考。有利与于我们更好的学习英语这门外语,有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家乡,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发展,这有利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素质。因此我们不只心动,而且立即行动。
我们从婚纱店到音像店,从图书馆到书店, 从生活到网络…我们采访了各种行业的人, 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我们付出了许多心血, 但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首先, 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完全能有机的结合。在婚纱店我们看到侨乡的设计师们把国外的婚纱和中国人所喜爱的红色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非常受到侨乡新娘的欢迎。在饮食方面,我们发现人们除了喜欢西餐厅的气氛和汉堡的美味,也喜欢中西结合的“鸡饭”。许多快餐店既有中餐也有西餐,这种快餐店尤其受到侨乡人的欢迎。在音像店, 外国片子、外来音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昧,一些英语歌曲,或中西风格结合的歌曲的市场越来越大,尤其受年轻人和学生的欢迎。 在饮食方面,我们发现人们除了喜欢西餐厅的气氛和汉堡的美味,也喜欢中西结合的“鸡饭”。
第二、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侨乡人很快地吸取外来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使侨乡文化更富有生气。侨乡人除了烘烘活活地过春节,也不忘圣诞节给朋友捎去祝福; 侨乡人除了过中国的七七情人节, 也不错过西方浪漫情人节;侨乡人除了坚持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也开始在五月母亲节给侨乡母亲们送上一份礼物和深深的问候。
第三、我们发现当中西方文化在侨乡的碰撞后,侨乡人的英语知识不断增长、生活语言不断丰富。许多阿公阿妈都懂得“OK”, “Thank you”和“Bye- bye”等英语的意思, 生活中人们广泛地使用“小case”, “好cool”“爱show”等中西结合的词。这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当然,我们也发现在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侨乡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危机。阿公阿妈都说看高甲戏的人越来越少,许多高甲戏面临着解散的命运。我们也了解到在高甲戏还是有人为这侨乡独特的文化的生存,正努力奋斗着。
在深入社会、感受碰撞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我们学了许多课本里所没有的知识,我们发现我们成长了许多。
一、我们学会人与人更好地交流的方法,增加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在采访和问卷中尽管多次碰壁,但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打好基础。我们了解社会,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中,更促进我们学好课内外有关知识
二、我们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我们确定研究调查的任务后,就侨乡的中西方文化在肢体语言、饮食文化、服装文化、音像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和碰撞,各自进行多渠道的调查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让我们的同学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地探究:利用网络,收集大量图片、文本等材料,然后集中,在讨论与沟通中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三、在活动我们觉得我们增强了跨文化意识,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质。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扩大知识面,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当然,我们的活动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我们问卷时遭到不解和误会;采访时问题不够精练或问及店主不想回答的问题;同学之间有时合作不很和谐。但是,我们都能正视问题、反思总结。我们成员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约定,下次谁生日时,中午请吃面,晚上请吃蛋糕!
展开全部
众所周知,美国、欧盟和日本都是世界经济强国,其经济的迅猛发展,除了许多客观因素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来说,西方的文化模式无非为两种,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其根本就是希腊模式和古罗马模式)。而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儒家影响了日本,也影响了世界,但是我们似乎并没受多大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1、世界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物质和精神是联系在一起,即“天人合一”。认为,理论和实践内在上是统一的,物质和精神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认为,一切知识和理论必须接受经验事实的直接检验,注重物质和实践。而日本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夸大精神的作用,执著地认为,精神是万能的,而且可以超越和脱离物质而存在。
2、价值观: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3、思维观: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了“体道”说,“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中国历史上缺乏实证科学的探索,封建保守思想束缚。西方国家,一般偏好逻辑思维和归纳分析思维,注重严密论证即经验事实的验证,习惯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并习惯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整体的思维程序和方法。
4、道德观: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担心创新危险,行言立事,总要瞻前顾后,权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
5、信仰观:我国自古以来既不非常依靠宗教,也不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只重视“四书五经”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私塾、书院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播,通过这种途径教授出来的学生一般都“知书达理,循规蹈矩”,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很差。西方尤其是重视科学教育,重视宗教,开设神学方面的课程,尤其重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性科学技术的教育,通过开办各种专业学校、学院、大学培养出各种专业人才。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敢于打破陈规,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中西文化融合:
1、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整体性和实践的感悟性与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相结合,提高思维的创造力。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用整体的、思辩的方法认识事物和世界,这不能否定其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传统的思辩哲学也有些非科学的成分,对此,我们在保留从整体性上观察事物等长处的同时,要积极吸收西方层面分析、实证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科学方法,用来发展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界、个人与社会等关系。
(1)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要纠正传统哲学文化重协调轻发展的偏向,用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
(2)在认识论方面,要纠正传统思维方式中重综合轻分析、重历史方法轻逻辑方法、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和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等偏向,科学研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为科学决策服务。
(3)在文化教育方式方面,要改变重继承轻批判、重沿袭轻创新的传统“注经”方式,实事求是地对待文化遗产,积极推动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的新发展。
2、扬弃传统的价值取向,把重个人竞争和关心集体相结合,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过程中,竞争意识不强,很大一部分人害怕竞争,不会竞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缺乏自强不息、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精神,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改变这种状态,有必要把西方勇于竞争的意识吸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倡导竞争意识与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是不矛盾的,两者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西方人强调个人竞争,有利于人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但是个人是社会的产物,离不开群体这个空间,损害了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已经发展到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群体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中国文化倡导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这种美德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崩溃了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形成稳定社会,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3、扬弃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把重创新精神和谦虚谨慎结合起来,提高独立自主的思想人格。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交织在一起,相当复杂,其中有许多优秀之处需要发扬,但伦理道德的“中庸”思想对人的负面影响是相当深的。民族心理上的保守性、迟滞性的形成,什么“三思而后行”、“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思想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阻碍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压抑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西方文化由于受几百年商品经济、自由贸易、开拓海外市场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竞争、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积极引进外企来华投资,当西方企业家到我国考察时,往往因为中国企业人员过度谦虚,使外资企业认为我们信心不足,缺乏创造性失去了投资的兴趣和信心,使中国企业失去了引资机会。这就告诉我们,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同西方企业打交道时,要善于肯定自我,宣传自我;谦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体现出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体现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越是这样,就越会受到西方人的尊重。
三、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坚持建设、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文化思潮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有害的文化,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文化,不断地繁荣民族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应该铭记自己的文化并且发扬光大,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1、世界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物质和精神是联系在一起,即“天人合一”。认为,理论和实践内在上是统一的,物质和精神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认为,一切知识和理论必须接受经验事实的直接检验,注重物质和实践。而日本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夸大精神的作用,执著地认为,精神是万能的,而且可以超越和脱离物质而存在。
2、价值观: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3、思维观: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了“体道”说,“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中国历史上缺乏实证科学的探索,封建保守思想束缚。西方国家,一般偏好逻辑思维和归纳分析思维,注重严密论证即经验事实的验证,习惯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并习惯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整体的思维程序和方法。
4、道德观: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担心创新危险,行言立事,总要瞻前顾后,权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
5、信仰观:我国自古以来既不非常依靠宗教,也不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只重视“四书五经”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私塾、书院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播,通过这种途径教授出来的学生一般都“知书达理,循规蹈矩”,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很差。西方尤其是重视科学教育,重视宗教,开设神学方面的课程,尤其重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性科学技术的教育,通过开办各种专业学校、学院、大学培养出各种专业人才。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敢于打破陈规,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中西文化融合:
1、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整体性和实践的感悟性与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相结合,提高思维的创造力。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用整体的、思辩的方法认识事物和世界,这不能否定其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传统的思辩哲学也有些非科学的成分,对此,我们在保留从整体性上观察事物等长处的同时,要积极吸收西方层面分析、实证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科学方法,用来发展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界、个人与社会等关系。
(1)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要纠正传统哲学文化重协调轻发展的偏向,用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
(2)在认识论方面,要纠正传统思维方式中重综合轻分析、重历史方法轻逻辑方法、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和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等偏向,科学研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为科学决策服务。
(3)在文化教育方式方面,要改变重继承轻批判、重沿袭轻创新的传统“注经”方式,实事求是地对待文化遗产,积极推动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的新发展。
2、扬弃传统的价值取向,把重个人竞争和关心集体相结合,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由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过程中,竞争意识不强,很大一部分人害怕竞争,不会竞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缺乏自强不息、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精神,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改变这种状态,有必要把西方勇于竞争的意识吸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倡导竞争意识与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是不矛盾的,两者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西方人强调个人竞争,有利于人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但是个人是社会的产物,离不开群体这个空间,损害了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已经发展到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群体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中国文化倡导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这种美德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崩溃了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形成稳定社会,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3、扬弃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把重创新精神和谦虚谨慎结合起来,提高独立自主的思想人格。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交织在一起,相当复杂,其中有许多优秀之处需要发扬,但伦理道德的“中庸”思想对人的负面影响是相当深的。民族心理上的保守性、迟滞性的形成,什么“三思而后行”、“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思想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阻碍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压抑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西方文化由于受几百年商品经济、自由贸易、开拓海外市场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竞争、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积极引进外企来华投资,当西方企业家到我国考察时,往往因为中国企业人员过度谦虚,使外资企业认为我们信心不足,缺乏创造性失去了投资的兴趣和信心,使中国企业失去了引资机会。这就告诉我们,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同西方企业打交道时,要善于肯定自我,宣传自我;谦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体现出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体现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越是这样,就越会受到西方人的尊重。
三、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坚持建设、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文化思潮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有害的文化,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文化,不断地繁荣民族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应该铭记自己的文化并且发扬光大,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