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我查到的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如下: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受政治制约,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道德能造成一种有利于巩固国家权力的社会秩序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政治的正常运行特别...
我查到的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如下: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受政治制约,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道德能造成一种有利于巩固国家权力的社会秩序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政治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国家权力的维持。同时,政治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种道德风尚的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才能实现。
哪位高手帮我举下例子?
1、道德怎么给政治制造心理基础的?
2、政治怎么帮助道德风尚建立的?
小女愚钝,谢谢指教啦~~~ 展开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受政治制约,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道德能造成一种有利于巩固国家权力的社会秩序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政治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国家权力的维持。同时,政治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种道德风尚的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才能实现。
哪位高手帮我举下例子?
1、道德怎么给政治制造心理基础的?
2、政治怎么帮助道德风尚建立的?
小女愚钝,谢谢指教啦~~~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政治与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会使社会失去安宁,国家产生动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是政治伦理架构的认识论基础.
道德如果有制度道德和个体道德之别的话,与政治的关系也就分为两个层面。制度道德是各种社会制度所据之建立和体现的价值原则和规范,也对制度本身提供道德合理性辩护。如果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政治合理性的核心是政治的道德合理性,那么政治合理性问题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说明。亚里士多德所言的“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罗尔斯所言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都是从制度道德的意义上来说的。所以制度道德首先奠定政治合理性的基础。制度道德优先于个体道德,政治制度正义优先于公民服从的义务,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因为只有政治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才有权要求公民的支持和服从。正义合理的政治制度提供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条件,也规定或影响着共同体中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格调。所以低期望值的政治只提供某种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元结构”,它留给人们充分的权利和空间,让每个人自由地追求各自的幸福和道德理想。当然就政治领域来说,我们不但希望有好的制度,也希望有品德高尚、智慧过人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家对政治系统的功能发挥无疑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量。但系统结构比系统要素对系统功能具有更大决定作用,政治家的个体道德也只有在正义的制度条件下才有大有作为的天地,因此制度道德比个体道德对政治的影响远为持久、重要,故我们的政治希望还是应当最终寄托于更为根本的政治制度。
从另一方面来看,政治对道德也有巨大渗透和模塑作用。政治制度的正义和合理与否,是否有制度化的程序和途径让每个公民自由表达政治意愿,是否提供充足的社会空间以使每个公民自由发展,对政治文化、社会文化都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从而影响公民的素质、个性、气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习惯。这便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所欲表达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功能”。政治行为本身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有重大影响,政治的巨大强制力和强大的功能辐射作用,都使的它的一言一动举足轻重。不谈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府行为与政府形象对公民道德的正面影响,翻开博洛尔的《政治的罪恶》就能对政治对个体道德的作用窥其一斑:最大的犯罪者莫过于政治上的犯罪者:为了争权夺利,人性中许多最本质的东西会暴露无遗,政治会泯灭人的良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可怕、丑恶的一面;狼与狼之间都不会互相残杀,而人类却相互残杀,连狼都不如;不懂得如何说谎的人,就不懂得如何统治;恶劣政府造成的后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政治无道德就是社会的毁灭。每一次丑恶的政治运动后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虚无主义是会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但总体而论,政治和个体道德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因为个体道德是一种美好而脆弱的品德,它源自人们的良知和自由选择,是人性优美的体现,它只能依靠人们的自觉、自愿,甚至是无意识的良好习惯。它虽然在公正合理、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下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激励,但用政治强制力量戕杀个人的道德多元追求,强行灌输一个道德理想并强求一律地要求人们服从,这样的政治性道德精华运动只能带来道德嗜血,带来道德专制主义。所以强行的道德无论从目的,还是从手段来说只能是不道德。这也是反对柏拉图和卢梭式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充足理由。
从以上得出,道德与政治虽都依附于人类的自由、幸福和完善,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各有不同的目的、功能、手段、界域,企图把二者熔为一炉、直接统摄,只能于二者都有损害,既得不到好的道德,也得不到好的政治。
一、关于第一个问题的例子——“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但如此具体地谈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且把荣和辱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却并不多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不仅点出了中国社会目前思想道德建设的要害,也为重构中华民族的荣辱观、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公民底线伦理的普遍崩溃。底线伦理崩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些人内心深处耻感和罪感意识淡化以至消失:没有了羞耻感、知耻感、耻辱感,一些人对任何羞辱的事情也无所谓;没有了负罪感、内疚感、忏悔意识,就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干。人一旦不知羞耻,做人便难以做好人、办事难以办好事。与此同时,损人利已、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便会被一些人引以为荣;而对于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却反而“不好意思”起来,不能理直气壮。例如,对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损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尊严;将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视之为不合时宜的“傻冒”行为,而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则被认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挥霍浪费、骄奢淫逸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一些大学生生活中以用名牌为荣,以节俭为“寒酸”等等。败坏了社会风气,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清除的障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为我们划出了一个评判是非的标准,这一标准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为塑造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公民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起点上。值此之际,一定要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激发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他还说:“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文化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都混淆不清,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不能做到旗帜鲜明,整个社会的和谐就失去了前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进而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营造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社会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是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人的荣辱意识在内的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生活蓝图,让人民群众怀喜悦和期待。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市场经济在激活人们的市场主体意识、财富创造主体意识,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利己主义和“向钱看”的倾向;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赋予社会活力的同时增了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思想的“分散化”加剧了;加之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旧的腐朽没落思想的泛起,一些人的精神世界蒙上了灰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身上泛滥成灾,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所谓“八耻”就是典型的写照。反映在一些社会现象上,一盒天价月饼、一顿天价年夜饭,使勤俭节约教育变得软弱无力;盗版、虚假广告、考试作弊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人们的诚信良知。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了冲击,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
现在,“拉美化”教训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不注重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必然严重损毁经济建设成果和整个社会的和谐。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人均GDP曾达到6000美元以上,但由于社会进步能力、和谐能力弱小,物质进步没有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幸福,反而带来社会道德风尚的沦落。结果,社会矛盾丛生,经济起飞后又坠毁了。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现代化并不是GDP的简单增长,它是经济与社会、物质水平与道德风尚的双重起飞。“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内容,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具体标准。它要求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道德文化基础的建设;要求我们避免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所走的弯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战略举措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青少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谈话中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虚化”、“弱化”、“大化”等现象较为突出,需要我们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区别对象,分类指导,在增强荣辱意识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上下功夫。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新的价值观,非常切合实际。“八荣八辱”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进一步发展,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很强。对于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关系21世纪中国的命运,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看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如何,关键是看现在的青少年的面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成长,不仅仅是青少年本身的问题,其背后是千家万户、亿万民众,祖国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战略举措。
道德如果有制度道德和个体道德之别的话,与政治的关系也就分为两个层面。制度道德是各种社会制度所据之建立和体现的价值原则和规范,也对制度本身提供道德合理性辩护。如果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政治合理性的核心是政治的道德合理性,那么政治合理性问题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说明。亚里士多德所言的“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罗尔斯所言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都是从制度道德的意义上来说的。所以制度道德首先奠定政治合理性的基础。制度道德优先于个体道德,政治制度正义优先于公民服从的义务,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因为只有政治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才有权要求公民的支持和服从。正义合理的政治制度提供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条件,也规定或影响着共同体中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格调。所以低期望值的政治只提供某种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元结构”,它留给人们充分的权利和空间,让每个人自由地追求各自的幸福和道德理想。当然就政治领域来说,我们不但希望有好的制度,也希望有品德高尚、智慧过人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家对政治系统的功能发挥无疑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量。但系统结构比系统要素对系统功能具有更大决定作用,政治家的个体道德也只有在正义的制度条件下才有大有作为的天地,因此制度道德比个体道德对政治的影响远为持久、重要,故我们的政治希望还是应当最终寄托于更为根本的政治制度。
从另一方面来看,政治对道德也有巨大渗透和模塑作用。政治制度的正义和合理与否,是否有制度化的程序和途径让每个公民自由表达政治意愿,是否提供充足的社会空间以使每个公民自由发展,对政治文化、社会文化都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从而影响公民的素质、个性、气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习惯。这便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所欲表达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功能”。政治行为本身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有重大影响,政治的巨大强制力和强大的功能辐射作用,都使的它的一言一动举足轻重。不谈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府行为与政府形象对公民道德的正面影响,翻开博洛尔的《政治的罪恶》就能对政治对个体道德的作用窥其一斑:最大的犯罪者莫过于政治上的犯罪者:为了争权夺利,人性中许多最本质的东西会暴露无遗,政治会泯灭人的良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可怕、丑恶的一面;狼与狼之间都不会互相残杀,而人类却相互残杀,连狼都不如;不懂得如何说谎的人,就不懂得如何统治;恶劣政府造成的后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政治无道德就是社会的毁灭。每一次丑恶的政治运动后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虚无主义是会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但总体而论,政治和个体道德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因为个体道德是一种美好而脆弱的品德,它源自人们的良知和自由选择,是人性优美的体现,它只能依靠人们的自觉、自愿,甚至是无意识的良好习惯。它虽然在公正合理、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下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激励,但用政治强制力量戕杀个人的道德多元追求,强行灌输一个道德理想并强求一律地要求人们服从,这样的政治性道德精华运动只能带来道德嗜血,带来道德专制主义。所以强行的道德无论从目的,还是从手段来说只能是不道德。这也是反对柏拉图和卢梭式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充足理由。
从以上得出,道德与政治虽都依附于人类的自由、幸福和完善,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各有不同的目的、功能、手段、界域,企图把二者熔为一炉、直接统摄,只能于二者都有损害,既得不到好的道德,也得不到好的政治。
一、关于第一个问题的例子——“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但如此具体地谈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且把荣和辱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却并不多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不仅点出了中国社会目前思想道德建设的要害,也为重构中华民族的荣辱观、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公民底线伦理的普遍崩溃。底线伦理崩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些人内心深处耻感和罪感意识淡化以至消失:没有了羞耻感、知耻感、耻辱感,一些人对任何羞辱的事情也无所谓;没有了负罪感、内疚感、忏悔意识,就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干。人一旦不知羞耻,做人便难以做好人、办事难以办好事。与此同时,损人利已、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便会被一些人引以为荣;而对于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却反而“不好意思”起来,不能理直气壮。例如,对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损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尊严;将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视之为不合时宜的“傻冒”行为,而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则被认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挥霍浪费、骄奢淫逸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一些大学生生活中以用名牌为荣,以节俭为“寒酸”等等。败坏了社会风气,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清除的障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为我们划出了一个评判是非的标准,这一标准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为塑造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公民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起点上。值此之际,一定要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激发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他还说:“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文化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都混淆不清,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不能做到旗帜鲜明,整个社会的和谐就失去了前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进而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营造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社会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是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人的荣辱意识在内的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生活蓝图,让人民群众怀喜悦和期待。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市场经济在激活人们的市场主体意识、财富创造主体意识,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利己主义和“向钱看”的倾向;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赋予社会活力的同时增了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思想的“分散化”加剧了;加之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旧的腐朽没落思想的泛起,一些人的精神世界蒙上了灰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身上泛滥成灾,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所谓“八耻”就是典型的写照。反映在一些社会现象上,一盒天价月饼、一顿天价年夜饭,使勤俭节约教育变得软弱无力;盗版、虚假广告、考试作弊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人们的诚信良知。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了冲击,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
现在,“拉美化”教训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不注重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必然严重损毁经济建设成果和整个社会的和谐。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人均GDP曾达到6000美元以上,但由于社会进步能力、和谐能力弱小,物质进步没有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幸福,反而带来社会道德风尚的沦落。结果,社会矛盾丛生,经济起飞后又坠毁了。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现代化并不是GDP的简单增长,它是经济与社会、物质水平与道德风尚的双重起飞。“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内容,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具体标准。它要求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道德文化基础的建设;要求我们避免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所走的弯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战略举措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青少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谈话中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虚化”、“弱化”、“大化”等现象较为突出,需要我们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区别对象,分类指导,在增强荣辱意识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上下功夫。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新的价值观,非常切合实际。“八荣八辱”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进一步发展,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很强。对于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关系21世纪中国的命运,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看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如何,关键是看现在的青少年的面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成长,不仅仅是青少年本身的问题,其背后是千家万户、亿万民众,祖国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战略举措。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