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的民俗
李庄的民俗民风,历来就是淳朴质实,重视耕读,热心公益事业,心怀天下,爱乡爱国。《南溪县志》记载:“张瑶治家有法,子侄慧能读则读,弗能读即去而耕。无舍业嬉者,无袖手游者……凡道途坍塌,桥梁倾圮者,皆通之。”李庄原与南溪一地,民俗民风一贯好客,犹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李庄在抗战时期,曾成为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中国四大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当时李庄“的九宫十八庙”,迁来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同济大学等国内第一流的学术机构,云集了傅斯年、梁思成、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第一流知名学者,在这里潜心科研和培育人才。当时李庄接纳这些重要机构和著名学者,就是传承和发展了这种民俗民风。
栗峰山庄大门有一联,提到李庄民俗民风“宗风两铭”。“两铭”即宋代张载的《东铭》和《西铭》。张载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来大陆时,就引用过张载所语“为万世开太平”。李庄当时接纳文化人,不仅是“为往圣继绝学”,而且也是为发展学术“,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在新的时代,传承和发展了宋代道学精华并赋予了新的意义。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等几十位专家,署名镌刻了《告别栗峰碑铭》,立于山庄牌坊头进门右侧。内说:“尔来五年……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曰国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归,从容乐居,以从事于游心广意,斯仁里主人暨军政当道、地方明达,其为藉助,有不可忘者。”再一次表达了对于李庄好客“、使客至如归”的优良民风民俗的赞颂。李庄民俗文化,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诸如:体现川南古镇民居建筑习俗的代表作“席子巷”,是青石板路面的窄巷,民居多是木榫穿逗结构的二层小青瓦房屋,冬暖夏凉,错落有致,协调和谐。每间门面外还有两扇齐腰矮门,称为“腰门”,有独特韵味。民俗中还有火烧草龙,划花船,牛儿灯,老茶馆。
民俗饮食中有选料、火候、刀工、佐料独特的“蒜泥白肉”,又长又薄又透亮;因其长,曾“称裹脚肉”,因不雅而改此名。当时专家师生都喜吃。外籍教师也常来,因语言不甚流利,常常“拍屁股”示意,要那用上好猪腿肉做成的这道名菜。这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趣闻。
李庄是个古风古韵浓郁的小镇,这里的民俗活动也别有一番情趣,例如舞草龙、放龙灯、划花船、表演“牛儿灯”、川剧清唱等等,都是年节里乡亲们喜爱的文娱活动,特别是“舞草龙”,舞得尤为热烈红火,成为李庄最具独创性的民俗活动。
舞龙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历史悠久,多姿多彩。一般由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们组成龙队,来回跑动着舞动龙头龙身。但在古镇李庄,最为活跃的却是一支女子舞龙队。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这支由大姑娘小媳妇们组成的巾帼舞龙队便要大显身手了。她们舞动的是用金黄稻草扎制的草龙,只见和着铿锵的锣鼓点,一条“金黄长龙”在空中上下翻滚、左右跃腾,女子们的一招一式洒脱娴熟,不仅丝毫不逊须眉,还在刚劲中透着女性的娇媚。她们的舞龙表演常常让观众眼花缭乱,不由得阵阵喝彩,拍手叫好!
李庄舞草龙起源于何时呢?相传这是自唐代传下来的习俗。起先是用金黄色布扎制“金”龙,以示对皇上的敬畏。后来由于天逢大旱,百姓为救田野禾苗,便舞龙求雨,舞后再将“龙”烧掉。若将精心扎制的各色彩布龙烧掉,很觉可惜,于是村民们就变通了一下,用稻草扎制草龙然后烧掉,意在提醒主管降雨的泾河龙王不要忘记职责,赶快降雨,以解万民之厄。久而久之,李庄一带就形成了舞草龙的习俗,且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如今的舞草龙早已被赋予了新意,成为表现李庄人喜庆欢悦气氛的最佳形式。别小看这些不甚起眼的草扎之龙,它舞出了李庄人的气质,李庄人的名声。
李庄的民俗民风,历来就是淳朴质实,重视耕读,热心公益事业,心怀天下,爱乡爱国。《南溪县志》记载:“张瑶治家有法,子侄慧能读则读,弗能读即去而耕。无舍业嬉者,无袖手游者……凡道途坍塌,桥梁倾圮者,皆通之。”李庄原与南溪一地,民俗民风一贯好客,犹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李庄在抗战时期,曾成为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中国四大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当时李庄“的九宫十八庙”,迁来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同济大学等国内第一流的学术机构,云集了傅斯年、梁思成、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第一流知名学者,在这里潜心科研和培育人才。当时李庄接纳这些重要机构和著名学者,就是传承和发展了这种民俗民风。
栗峰山庄大门有一联,提到李庄民俗民风“宗风两铭”。“两铭”即宋代张载的《东铭》和《西铭》。张载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来大陆时,就引用过张载所语“为万世开太平”。李庄当时接纳文化人,不仅是“为往圣继绝学”,而且也是为发展学术“,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在新的时代,传承和发展了宋代道学精华并赋予了新的意义。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等几十位专家,署名镌刻了《告别栗峰碑铭》,立于山庄牌坊头进门右侧。内说:“尔来五年……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曰国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归,从容乐居,以从事于游心广意,斯仁里主人暨军政当道、地方明达,其为藉助,有不可忘者。”再一次表达了对于李庄好客“、使客至如归”的优良民风民俗的赞颂。李庄民俗文化,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诸如:体现川南古镇民居建筑习俗的代表作“席子巷”,是青石板路面的窄巷,民居多是木榫穿逗结构的二层小青瓦房屋,冬暖夏凉,错落有致,协调和谐。每间门面外还有两扇齐腰矮门,称为“腰门”,有独特韵味。民俗中还有火烧草龙,划花船,牛儿灯,老茶馆。
民俗饮食中有选料、火候、刀工、佐料独特的“蒜泥白肉”,又长又薄又透亮;因其长,曾“称裹脚肉”,因不雅而改此名。当时专家师生都喜吃。外籍教师也常来,因语言不甚流利,常常“拍屁股”示意,要那用上好猪腿肉做成的这道名菜。这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趣闻。
李庄是个古风古韵浓郁的小镇,这里的民俗活动也别有一番情趣,例如舞草龙、放龙灯、划花船、表演“牛儿灯”、川剧清唱等等,都是年节里乡亲们喜爱的文娱活动,特别是“舞草龙”,舞得尤为热烈红火,成为李庄最具独创性的民俗活动。
舞龙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历史悠久,多姿多彩。一般由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们组成龙队,来回跑动着舞动龙头龙身。但在古镇李庄,最为活跃的却是一支女子舞龙队。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这支由大姑娘小媳妇们组成的巾帼舞龙队便要大显身手了。她们舞动的是用金黄稻草扎制的草龙,只见和着铿锵的锣鼓点,一条“金黄长龙”在空中上下翻滚、左右跃腾,女子们的一招一式洒脱娴熟,不仅丝毫不逊须眉,还在刚劲中透着女性的娇媚。她们的舞龙表演常常让观众眼花缭乱,不由得阵阵喝彩,拍手叫好!
李庄舞草龙起源于何时呢?相传这是自唐代传下来的习俗。起先是用金黄色布扎制“金”龙,以示对皇上的敬畏。后来由于天逢大旱,百姓为救田野禾苗,便舞龙求雨,舞后再将“龙”烧掉。若将精心扎制的各色彩布龙烧掉,很觉可惜,于是村民们就变通了一下,用稻草扎制草龙然后烧掉,意在提醒主管降雨的泾河龙王不要忘记职责,赶快降雨,以解万民之厄。久而久之,李庄一带就形成了舞草龙的习俗,且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如今的舞草龙早已被赋予了新意,成为表现李庄人喜庆欢悦气氛的最佳形式。别小看这些不甚起眼的草扎之龙,它舞出了李庄人的气质,李庄人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