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围棋一流国手都是年轻人?

 我来答
卷枋茵7V
高能答主

2020-09-30 ·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9万
采纳率:55%
帮助的人:1453万
展开全部

作为围棋选手,我从技术角度来说一下吧

我先讲个老段子:说从前有个人吃包子,吃了10个包子后他终于饱了。

然后他想起自己此前准备减肥,于是哀叹道:早知道吃第10个能饱,就不吃前面9个了!

听完这个大家都是哈哈一笑,毕竟如果没有前面9个的积累,哪来第10个的质变呢?

然而对于那些围棋国手们来说,这不是段子… 最后一个包子是真的香!

这主要是因为,围棋国手们(国内-世界冠军)一般在15~20岁左右到达棋界一流水平,然后在25~30岁左右逐渐告别决赛舞台。

在国手这10年左右的“巅峰期”里,不断增加的是“经验”,而不是“技术”。因为技术在进化

以前我写过人类时代的一个局部定式,在几年内的进化史,

而现在的AI时代,AI定式其实也在进化。

比如右上角柯洁在2017年人机大战中下的AI定式,现在已经被淘汰了…

可能有棋友说:布局定式变很正常,那中盘都是战斗,也会变吗 ?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思路变了”。

就像这个碰一样,大家从以前的“保持距离”,变为了“短兵相接”。这与以前比仿佛是两个游戏了…

所以实质上国手们每年都是在学习“全新版本”,因此年轻人们有“后发优势”。

国手们对年轻人们领先的并不是累积几十年的技术+经验,而是经验+微量技术。

所以总是会有少量年轻人领悟了“新版本”的精髓,光速追上来。

并且国手们到了25~30岁左右,因为琐事增多(结婚、带学生、活动等)花在棋上的时间不可避免地减少,因此逐渐“不复当年之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仁芷文050

2021-05-13 · TA获得超过382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7万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483万
展开全部

举一个例子,甲和乙去跑步登山,甲的年龄大于乙,所以直接跑上去对于甲来说是不行的。

但是时间足够,而且年长的甲知道近路,甲不仅可以抄近路,还可以借助经验去乙必经之路上挖陷阱,所以甲一直压着乙,等到乙终于发现那些道道了,这才爬上来,但乙也不怎么年轻了。

然后由于各种原因,到甲二代目和乙二代目,时间被不断地缩短,甲不能即挖陷阱又抄近路了,只能二者选其一,

如果借助经验成功选好了,那还是一样的结果,但是选错了或者弄巧成拙,那就凉凉了,然后年轻的乙二代目开始慢慢赢下一些比赛,至少垄断被彻底打破了。

接下来,因为科技的发展,在甲三代目和乙三代目,信息不能保留很长的时间,一旦发现一条近路以前可以瞒一年,现在最多两个星期就公开了,年纪大的甲方只能纯粹靠体力去和年轻的乙进行跑步比拼,乙自然是更有可能获胜。

比如说二战前的时代,一盘棋有八个小时的保留时间,对于四五十岁的老棋手,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计算力基本上不会太影响,

毕竟时间足够,怎么都算得清楚,但是商业化是必然的,六十年代开始,保留时间5个小时的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

比如藤泽秀行屠龙加藤正夫一百目大龙那一盘,就长考了2小时57分钟,武宫正树忘记大雪崩定式,用计算力硬解下出类似局面,长考了2小时59分钟,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

到了八十年代世界大赛开始出现,应氏杯保留时间为三个半小时,然后开始各大世界大事,基本上都少于四个小时保留时间,只有富士通杯顽抗过,

在创办之初5个小时,所以1990年富士通杯,70岁的坂田荣男通过预选进入本赛,并且还在首轮干掉了中国新锐张文东,不过后来都随大流缩短时间了,进入新世纪,三个小时保留时间已经很常见,三星杯甚至开始两个小时,老棋手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慢慢考虑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1-04-27
展开全部

因为围棋比赛本身就是极其消耗脑力消耗体力的事情,人年龄上去之后脑力跟体力都会下降,自然比不过年轻人啊,所以现在一流的国手都是年轻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记录C生活

2020-11-27 · 记录生活当中遇到一些常用的资料
记录C生活
采纳数:4154 获赞数:58972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因为年轻人的思维还是比较清晰的,而且反应很快,预算的能力很多,围棋其实也是一项运动,只不过他是脑力运动,而且需要想的问题很多,年龄比较大的人,虽然说有经验,但是经历很难跟得上下一场围棋,需要的时间又比较长,所以说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性秋梵泽i9
2021-05-24 · TA获得超过25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5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6.6万
展开全部
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我们说一个结论,然后讲一点围棋圈相关观点的发展历程:围棋已经是一个高度职业化的竞技项目。这里的“国手”不是说最顶尖的超一流棋手,而是从大量业余棋手中脱颖而出的职业棋手。也就是说这段话在讲:20岁以前不成为职业棋手,那么此生不要希望以纯职业赛事,例如冲击冠军等获得奖金为谋生手段。换个角度讲就会很明白了,你能想象一个20岁还没进过正式队伍的足球运动员以比赛为生么?你能想象一个20岁以前没有在省市比赛崭露头角的选手从此以巡回比赛谋生么?高度职业化的竞技意思就是,那些从小才能天赋一流,努力程度还远远超过一般人的群体在不断超越对手,超越自己。围棋产业在AlphaGo之后,越来越受家长们欢迎,从事围棋行业的人也是多种多样的,要单说不拿头衔资格就“此生无望”实在太过夸张。【曾经历史不是这样的】我们讨论问题,首先要回到这个问题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被提出。(如图:坂田荣男九段(左)对阵藤泽秀行九段(右)吴清源九段围观的珍贵一幕)其实“20岁不成为国手终身无望”这种话,出现是非常晚的事情,战后各国围棋开始长足发展,直到1968年,时年26周岁的林海峰挑战当时手握最高头衔之一“本因坊”的九段棋手坂田荣男之前,坂田还曾经说过:“不可能有二十多岁的本因坊。”当然,你懂得,现实常常会打脸的。以平常心著称的林海峰九段林海峰九段出生于1942年,可以说是成长在战后的佼佼者,从他夺冠之后,棋手问鼎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90年代以后】可以说棋手的成长与稳定的环境,越来越专业化的训练方式关系非常密切。1992李昌镐以16岁182天夺得东洋证券杯成为世界冠军,不仅他本人素质优秀,而且日常生活中也一直受当时最强之一的曹薰铉九段多年不断指导:少年李昌镐夺得世界冠军难得的一幕这里提供一份2013年的夺得世界冠军的最小年龄排行榜(前十位):  1.李昌镐 16岁182天  2.范廷钰 16岁202天  3.芈昱廷 17岁332天  4.朴廷桓 18岁7个月  5.朴永训 19岁3个月  6.李世石 19岁4个月  7.江维杰 20岁4个月  8.姜东润 20岁5个月  9.朴正祥 21岁314天  10. 周睿羊 21岁317天可以看出,普遍6岁左右学棋的情况下,16岁夺冠是一个最高期望值。最好的老师训练下,十年磨一剑,确实如此。【“此生无望”背后的实际问题】回到我们最早的内容,说围棋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竞技项目,学围棋不同于其他棋类,是需要离开学校,全天候在“道场”也就是专业的围棋培训机构训练的。在专业道场训练,每年最少十几万的高昂费用我们先不讨论,只学围棋,一年一年训练下去,如果不出成绩,小孩未来的就业发展空间会越来越窄。如果13、14岁不能成为职业棋手,就要冒着中学不上的风险去专门学围棋。很多年棋圈内一直有隐患,那就是每年都有多年努力失败,没有在关键比赛中获得职业棋手资格的棋手积累下来,论智力不可谓不优秀,但是正常的功课越来越难以补救,没有办法正常参加大学的课程,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只能成为围棋老师。有的时候很多人想说自己实力到了,运气不足,客观的说,现实就是现实。罗素说,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希望大家不要简单被一些武断的论断影响,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我举一个例子,甲和乙去跑步登山,甲的年龄大于乙,所以直接跑上去对于甲来说是不行的。但是时间足够,而且年长的甲知道近路,甲不仅可以抄近路,还可以借助经验去乙必经之路上挖陷阱,所以甲一直压着乙,等到乙终于发现那些道道了,这才爬上来,但乙也不怎么年轻了。
然后由于各种原因,到甲二代目和乙二代目,时间被不断地缩短,甲不能即挖陷阱又抄近路了,只能二者选其一,如果借助经验成功选好了,那还是一样的结果,但是选错了或者弄巧成拙,那就凉凉了,然后年轻的乙二代目开始慢慢赢下一些比赛,至少垄断被彻底打破了。
接下来,因为科技的发展,在甲三代目和乙三代目,信息不能保留很长的时间,一旦发现一条近路以前可以瞒一年,现在最多两个星期就公开了,年纪大的甲方只能纯粹靠体力去和年轻的乙进行跑步比拼,乙自然是更有可能获胜。
比如说二战前的时代,一盘棋有八个小时的保留时间,对于四五十岁的老棋手,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计算力基本上不会太影响,毕竟时间足够,怎么都算得清楚,但是商业化是必然的,六十年代开始,保留时间5个小时的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比如藤泽秀行屠龙加藤正夫一百目大龙那一盘,就长考了2小时57分钟,武宫正树忘记大雪崩定式,用计算力硬解下出类似局面,长考了2小时59分钟,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
到了八十年代世界大赛开始出现,应氏杯保留时间为三个半小时,然后开始各大世界大事,基本上都少于四个小时保留时间,只有富士通杯顽抗过,在创办之初5个小时,所以1990年富士通杯,70岁的坂田荣男通过预选进入本赛,并且还在首轮干掉了中国新锐张文东,不过后来都随大流缩短时间了,进入新世纪,三个小时保留时间已经很常见,三星杯甚至开始两个小时,老棋手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慢慢考虑了。
然后从90年代开始,网络开始飞速发展,吴清源时代,要找一本围棋方面的好书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最好的办法是拜师当内弟子,一直到八十年代都是内弟子成风,不过情况比起之前好多了,毕竟有世界大赛交流了,但是仅仅比赛交流其实还不够。
比如俞斌90年代去韩国访问,和刘昌赫对局,看见了一个定式局面,他马上就按照所学的去下,结果直接凉了,刘昌赫告诉他,我这个下法确实是被教科书否定的,但是李昌镐整出了新的东西,所以我才赢了,而且这在韩国已经是棋界尽知。
现在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可能了,最多半个月,就没有秘密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