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不怎么努力的学生,总是成绩很好?
有个毕业班学生,最近一到课间,总是倒头睡觉。
老师一问才知道,他夜夜学到一、二点,只能趁课间补觉。
原本他的成绩正处于上升状态,可现在白天萎靡不振,脾气也变得点火就着。
他自己痛苦,家长着急,老师看着也难受。
我们局外人一看就能明白:这学生用力过猛,勤奋过度,反而弄巧成拙。
有个清华学霸,曾经聊起他的学习真经。
这枚学霸懒懒地一笑,语出惊人:学习不会“偷懒”,注定与高分无缘。
因为懒得在题海里挣扎,我总是拼命寻找偷懒的学习捷径。
少动手,多动脑。遇到会做的题绝不浪费笔墨,遇到相同类型的题也只做出个思路。
高中三年,我花在总结上的工夫,与做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效的总结代替了无尽的习题。学会了总结,当然就可以跳出题海。
我建议同学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整理自己需要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不断见新题,顶多可以促使你更加熟练地综合运用某几个知识点,却教不了你解题思路的拓展和创新,更白白浪费了大量时间。
为什么有的中学生不怎么努力,考试成绩却不错?
有句话说得好:方向比瞎干更重要。
选对了方向,事半功倍;走错了方向,南辕北辙。
学习最怕的就是蛮干。
没有规划,没有重点方向的选择,一头扎进题海,淹死只是或早或迟的事情。
劝你静下心来,好好评估一下各科的学习状况。
大到期末考、中考、高考,小到月考、期中考,知道你总分不高,排名靠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吗?
一定是偏科!
杜绝了偏科,补上了短板,根本不用头悬梁、锥刺股的熬夜苦读,你的考试排名一定会上升!
磨刀不误砍柴工。
好好想明白,哪一科,才是那个让你提分最快,收益最高的科目。
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浪费在已经学得很好的科目上,即便你对这个科目很感兴趣。
你需要的是选一个正确的方向,做一个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在时间上给自己加码,透支自己的脑力和体力。
找准了方向,提分之路走起来会省力很多。至于余下的气力,你还可以安放到其它科目,或者其它兴趣爱好上面。
战胜偏科,勇于面对挑战。总在避重就轻,就永远尝不到举重若轻的滋味。
为什么有的中学生不怎么努力,考试成绩却不错?
青春可以任性,但刷题不可以任性。
好题只有那么多,怎么利用大有学问。先做哪些题,后做哪些题,做题时机大有门道。
学习新课的时候,在整个单元全部学完之前,千万不要着急去做单元末的综合练习题。也就是说,千万不要超前做大题。
因为,知识点没学全,综合题你一定做不出来。提前看了答案,到了学完这个单元,重看这道题的时候,之前答案的辅助线、解题思路,总会不合时宜地从头脑中蹦出来。
看上去你做这道题的速度更快了,其实你是靠着似是而非的记忆做题,你缺失了认真思考的过程,你更丧失了训练思维的机会。
须知,好题锻炼思考能力,提升学科思维,最终提高学科分数。
所以,一定不要在知识点还没学完前,就提前接触综合性题目。
综合大题、难题,要滞后做。
学后面一章时,做前面一章的难题;如果前面一章在中、高考中不是重点章节,那就继续做学过的重点章节的综合性难题。
如果把知识点比作弹药,只有攒足了弹药,才会拥有足够攻下城池的火力。
这是滞后做题的精髓,这也是好刚要用在刀刃上的道理。
为什么有的中学生不怎么努力,考试成绩却不错?
有什么学习方法能够更好更省事地达成学习目标?
我这里推荐“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学习新知识后,别急于见新题,多花时间看老师留的作业。
从题目出发,思考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背后知识点的考查,并对相应知识点作进一步延伸。
立足于课堂和课本,勤于思考,不见得做多少题,就能够高效吸收知识点。
为什么有的中学生不怎么努力,考试成绩却不错?
☑ 用“举一反三”的方法预习:
预习绝不是看遍课本就完事。预习后要通过做几道题,检验预习的效果,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投入课堂的学习中。
☑ 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复习:
复习中随时总结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反复练习同知识点习题,将自己的学习瓶颈彻底突破。
☑ 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整理错题:
告别低效的“题海战术”,遇到错题及时反思,随时备注心得,知识点才能完全掌握。
举一反三学习法的精髓在于:让做过的每一道题都发挥作用!让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成为黄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