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作战失败的罪魁祸首丁汝昌吗?为何被称为爱国将领呢?
丁汝昌是清末北洋水师提督,也就是总司令,是甲午海战中不可忽略的关键人物,在很多论著中都对他大加颂扬,评论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言辞拒绝”敌人的诱降,还“坚持不屈”服毒自杀,总之与爱国、名将这些词离不开。然而,查阅历史我们又会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甲午海战失败后,北洋提督丁汝昌以身殉职,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丁汝昌是先投降后赴死的,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罪责深重无法承担,所以以死来推卸责任,很多人认为他并不是什么爱国将领,而是甲午海战失败的罪魁祸首。
到底甲午战败是因为丁汝昌的失职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不过自古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历来对于英雄的评判是带有很多主观色彩的,关于丁汝昌是否是英雄还不能片面下定论,抛开甲午海战指挥失败不说,丁汝昌确实是一个值得一说的人物。
在北洋水师的瓶颈时期,丁汝昌投奔了李鸿章,被李鸿章任命为水师提督。丁汝昌曾经参加过太平军,后又投降湘军,他作战勇猛,深受李鸿章的赏识。投奔李鸿章之后,寡言少语的丁汝昌更是对李鸿章言听计从,他深知自己对海战的认识很薄弱,所以到了北洋水师后积极的学习海战知识,除了学习之外,他还亲自操练水师,并在海防建设上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甲午战争爆发之后,丁汝昌所率领的北洋水师从开战初期就屡屡不顺,不断地接到前后矛盾的命令,由于指挥不当再加上保守心理,北洋水师节节败退,损失极大。
尽管丁汝昌因此遭受到清流党的职责,但是他仍然坚持为海防效力,在黄海战役中,丁汝昌被炮火击中还坚持在舱中作战,不断地鼓舞士气,最后虽然有所损失,但也并未全败。只是由于朝廷的固执保守加上李鸿章也想要保存实力,所以命令丁汝昌等人躲进威海港,不得继续开战,因而中国失去了黄海制海权。丁汝昌曾接到过日本的劝降书,但是丁汝昌并没有接受,还表示不管胜败都要与其斗争到底,丁汝昌数次向朝廷请求支援,但都没有受到援助,最后以残余兵力与日军殊死搏斗,直至弹尽粮绝。
所以说丁汝昌在这场战争中是一直在坚持的,只是势单力薄,朝廷又过于无能所以才失败了,并不是丁汝昌一人指挥不当的缘故。不过无风不起浪,这丁汝昌作为领导人物,在这次战争中确实也有失职之处。
首先丁汝昌是“半路出家”,对海战并没有经验,他的能力还并不是很强,而且对于舰队的管理也不熟悉,军纪松弛不堪。
当时就有很多人觉得,李鸿章任命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只是因为想任命自己人而已,只是看中了丁汝昌的作战勇猛,却完全忽略了其对海战是否了解。由于清朝一直不重视海防,也没有正规的海军,所以丁汝昌的出现倒也不是特别突兀,加上丁汝昌热爱学习,便也没什么人说闲话了,只是一到作战的时候,丁汝昌的弱点就完全显露出来了。
其次,丁汝昌的性格也影响了作战
清廷曾职责他怯战,消极保船,从而延误了战机。这其实是清廷为了逃避责任的托辞,丁汝昌不仅没有消极,还很积极的一直冲在最前面,并且坚持到最后。但是丁汝昌的性格保守,在接到矛盾的命令时也不敢正面质疑,被无妄指责也没有反驳,导致后来的局面越来越差,在无人援助的时候只能等死。
总的来说,对于丁汝昌是海战失败的罪魁祸首这个说法显然是立不住脚的,一直以来对于这个说法也在澄清,丁汝昌这样一心一意为国家的人是很难得的,大家不能因为一些主观的看法而改变一个爱国将领曾为国赴死的事实,失败的责任肯定有,但是说其是罪魁祸首就太不公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