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感受(要求1000字左右。)
写作方法
1、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明确的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论,重点的是(着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2、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意义内涵,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3、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可以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引导,然后发表见解。
4、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
5、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例文:
大学新生由进校最初的惊奇与激情到面对陌生的群体,在人际关系、心理状况等方面将有一段适应期。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他们非常希望在朋友那里获得感情上的共鸣,但由于青春期的封闭心理,阻碍了相互的沟通和交流。
虽然,大家同在一班,同住一室,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信仰、语言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故不易沟通,遇到实际问题,容易发生冲突。因此,对大学新生来讲、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不仅是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要求,更是大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由于生活环境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大学生对自己能否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将极大影响新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和角色转换。
第一种情况作为能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曾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和赞誉,不少学生只能充当“平凡”甚至“平庸”的角色,无形中心理.上就产生了消极态度。
第二种情况:在大学新生中,有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等而自卑,而对城市的高消费与自身经济窘迫的反差,这些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处处不如人,出现性格的偏差。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改变自我认识,就会经常陷入自我封闭的怪圈,进而会影响到自己身心健康发展,也会对其学业和步入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客观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要树立自信。重新自我定位。
对每一位大学新生来说,都是一个新起点,要在大学的新坐标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自信,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客观规划,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由于大学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
对环境、自我、专业还缺乏足够认识,因此他们要学会确立短期目标,并在学习中坚持奋斗目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结合的原则,既利于适应大学新生活,又利于将来的发展。先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为什么没有事先开导一下?怎么样打开他们的心扉?
怎么样让他们愿意把自己内心的话说出来?其实这个真的很难,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日常的开导,然后细心观察,做到早发现早开导。那么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要怎么培养呢?生涯心理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心理辅导与咨询两条途径,主要包括:
1、开设生涯发展课程。生涯发展课程的设计和开设,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各年级不同特点,结合学校的特色,整合生涯心理教育的理论与目的,有选择性地开展,以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和成熟。
2、实施心理测验。采用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及自我评定等方法,了解个体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心理特质,评估学生个体对学习、工作、生活的价值观和生涯成熟状况,并以此为依据预测和诊断学生的生涯发展状况。
3、开展生涯心理咨询服务。借助专业的咨询方法与技术,帮助在生涯认知、准备、规范、决定,以及在学习、生活和择业等方面有困扰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满足学生个别化的需求。就我看来,第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通过自我心理的调节消除自己的心理差距,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还有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些日常的小事都能够让我们的心理状况处于良好状态。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就是在日常的时候教给我们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
该怎么做,怎么样去做!通过学习这门课,收获一时可能没那么快能够吸收,但我相信日积月累,肯定能够有收获,有意义的。大一下学年,我们学习了校医院开设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了解如何让自己过更健康的生活。通过这门课,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包括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在平时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在别人发生危险的时候如何进行救助等等问题。
在平时活动中,大学生不怎么注意自己的身体,经常导致受伤。这些小伤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作息,因此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更有甚者,有些伤没注意的时候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通过这门课,我还明白了很多自救的小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健康合理的作息习惯。
2024-05-11 广告
写作方法
1、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明确的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论,重点的是(着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2、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意义内涵,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3、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可以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引导,然后发表见解。
4、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
5、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例文:
大学新生由进校最初的惊奇与激情到面对陌生的群体,在人际关系、心理状况等方面将有一段适应期。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他们非常希望在朋友那里获得感情上的共鸣,但由于青春期的封闭心理,阻碍了相互的沟通和交流。
虽然,大家同在一班,同住一室,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信仰、语言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故不易沟通,遇到实际问题,容易发生冲突。因此,对大学新生来讲、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不仅是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要求,更是大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由于生活环境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大学生对自己能否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将极大影响新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和角色转换。
第一种情况作为能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曾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和赞誉,不少学生只能充当“平凡”甚至“平庸”的角色,无形中心理.上就产生了消极态度。
第二种情况:在大学新生中,有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等而自卑,而对城市的高消费与自身经济窘迫的反差,这些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处处不如人,出现性格的偏差。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改变自我认识,就会经常陷入自我封闭的怪圈,进而会影响到自己身心健康发展,也会对其学业和步入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客观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要树立自信。重新自我定位。
对每一位大学新生来说,都是一个新起点,要在大学的新坐标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自信,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客观规划,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由于大学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
对环境、自我、专业还缺乏足够认识,因此他们要学会确立短期目标,并在学习中坚持奋斗目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结合的原则,既利于适应大学新生活,又利于将来的发展。先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为什么没有事先开导一下?怎么样打开他们的心扉?
怎么样让他们愿意把自己内心的话说出来?其实这个真的很难,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日常的开导,然后细心观察,做到早发现早开导。那么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要怎么培养呢?生涯心理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心理辅导与咨询两条途径,主要包括:
1、开设生涯发展课程。生涯发展课程的设计和开设,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各年级不同特点,结合学校的特色,整合生涯心理教育的理论与目的,有选择性地开展,以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和成熟。
2、实施心理测验。采用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及自我评定等方法,了解个体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心理特质,评估学生个体对学习、工作、生活的价值观和生涯成熟状况,并以此为依据预测和诊断学生的生涯发展状况。
3、开展生涯心理咨询服务。借助专业的咨询方法与技术,帮助在生涯认知、准备、规范、决定,以及在学习、生活和择业等方面有困扰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满足学生个别化的需求。就我看来,第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通过自我心理的调节消除自己的心理差距,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还有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些日常的小事都能够让我们的心理状况处于良好状态。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就是在日常的时候教给我们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
该怎么做,怎么样去做!通过学习这门课,收获一时可能没那么快能够吸收,但我相信日积月累,肯定能够有收获,有意义的。大一下学年,我们学习了校医院开设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了解如何让自己过更健康的生活。通过这门课,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包括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在平时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在别人发生危险的时候如何进行救助等等问题。
在平时活动中,大学生不怎么注意自己的身体,经常导致受伤。这些小伤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作息,因此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更有甚者,有些伤没注意的时候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通过这门课,我还明白了很多自救的小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健康合理的作息习惯。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
钟庆杰 吴金秋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级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课题。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识这种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一是课堂教学薄弱,二是课外教育指导局限,三是学生自助缺乏的现状。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1.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学校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扩大招生的问题,也面临着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层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只是停留在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教育方案、无具体措施上。那么,当我们意识到新世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之时,首要的是确立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
2.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以案例分析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3.推进课题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还要发扬合作精神,不断扩大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互助互补中,基本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