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篇1
黎明时分醒来的自己,听到窗外嘀嗒嘀嗒地落着雨。到现在十点多钟,灰蒙蒙天空中一直雨着雨着,似乎窗外的天空更暗更黑了。外面的麻雀声在小雨中“唧唧”“唧——唧”“唧唧———唧——唧”不停地展着自己的歌喉。不一会儿似乎雨点大了,打到窗玻璃上的声音愈来愈响,鸟儿也回自己的巢穴躲起来了。灰白的天空越来越暗了,自己不得不打开室内的台灯。一只小鸟在雨中展翅,急急地半空中飞翔,往自己家廊檐下飞来。
雨声鸟声乐曲声,声声入耳;大字小字生活字,字字入眼。
读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几次读,也未在心灵痛苦地翻卷中读完整篇文章,脑海里鲁迅的文字“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飞入,庆困于是又翻开静缘、衣着华丽的少妇的伤疤,慢慢地读着读着……
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大惨案:(1)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2)12月15日夜的下关大屠杀;(3)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在这三大屠杀中,数以万计的无辜南京人民失去生命,可谓惨绝人寰。
人类还有如此残暴的民族,还有如此凶狠的恶魔。日本恶魔?不,他们是什么?一群披着人皮的张牙舞爪的日本狼而已!
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材料:日军总计在南京屠杀34万人之多。温书林让大量的事实说话,也是在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
是的,我们要以史为鉴。文中记叙血淋淋的事实鲜明、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只有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只有在血的事实面前深思反省,才能使历史不再重演。
一位幸存者所说的“遗忘屠杀,就是等于第二次被屠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一位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想使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之林屹液盯立,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努力、要奋斗。
当我真正一个字一个字把它读完时,心在极度的战栗,仿佛刺刀在身,仿佛听到哀嚎漫天,仿佛眼前血流成河,仿佛堆积如山的尸体遍及南京的角角落落,仿佛他们的魂依然在哀鸣,我无法使自己的心绪平静。于是紧闭双眼,静静地,静静地,在音乐《雨的印迹》的曲调里升腾着的心,缓缓地在下降在下降,心终于在澎湃的浪潮中,渐渐地,渐渐地,波澜在肆虐的血雨腥风徐徐地停了之后,一层一层的涟漪朝心海的远处散去。开始写文字吧!痛苦已经成为历史,痛定思痛,我们在努力建设着我们自己的家园。
窗外的雨依然萧瑟地落着,但似誉埋念乎雨点渐渐地小了。鸟儿也陆续地从栖息的树枝上、廊檐下飞了出来啁啾个不停。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篇2
本书详细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是如何发生的、在南京发生了哪些暴行、拉贝等人对难民的救援、对历史的反思及检讨。作为一个沉重的故事,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被翻译成15种文字,让许多普通人知道了这件事。
看了知乎的问题,说这本书作为史料存在一些事实错误,成为日本“虚构派”和“中间派”攻击的对象,甚至抓住其中错误大做文章,使得我们在讨论这本书的时候,既不能不提,又不能讲太多,免得自相矛盾……
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想要把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事件写出来而没有错误,是很难的。一位老师曾经说,源流辨析就是要说清楚盐是怎么咸的。这话乍一听很矛盾,细想之下又确实是这样。许多学者在说清楚上,搞了大量备注和前言后绪,写了许多普通人读起来很吃力的书,这些书不存在事实错误,可是读到的人很少,影响力也就小。所以,私以为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让普通读者了解这一事件,尤其作者用英语写作,让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普通人了解该事件,这也是许多学术论文达不到的。在阅读的时候保持思考,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辩证的看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篇3
暑假中,我带着沉重的心情看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震惊了,日本士兵的种种暴行使我不能容忍。更让我愤怒不已的是,在这场大浩劫过去之后,日本却极力想掩盖历史的真相。
在南京大屠杀中,有无数平民,战士被残忍杀害。日本士兵、军官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行为规范,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行动。在大屠杀行动中,日本竟用飞机在安全区上空洒下无数海报,海报上写着:快回家里,给饭吃。信赖日本军人,可得救助。还画着一幅画:一个满脸堆笑的年轻日本士兵,一手抱着一个中国小女孩,一手把一桶米给她的母亲,边上父亲的手里还捧着糖。于是,无数中国平民回到自己家中,可迎接他们的不是粮食和什么笑容可掬的日本士兵,而是一挺挺机关枪,我不禁为那些听信谣言的平民叹息,也对日本士兵的奸诈手段感到厌恶。
日本不仅在中国屠杀,在他们自己国内的学校里,老师也在给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有一位老师让一个日本小男孩解剖一直青蛙,男孩被吓哭了,老师却说:“一只烂青蛙有什么好哭的,再说了,你以后还要杀中国佬呢!”
更有很多日本人对中国南京历史的无知,其中有一人回答:“南京是什么?一个朝代吗?”
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祖先经历过的一切,不忘南京的血战……珍爱和平,开创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