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方式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23天,2546字,累计154689字
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解决问题的效率,因而也决定了人生的不同走向。比如说在职场里,很多人宁可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快,也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去学习如何筛选高价值的事情,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果,只是忙碌于事务性工作,没有取得任何成就。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也是我们要掌握正确思考姿势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就为你讲述几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式:
第一个,叫做找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活中,大多数人看到问题都有压抑不住马上跳进去找到答案的冲动。事实上,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方向如果找错了,那你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1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答这个问题。”事实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甚至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如果你在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耗费太多精力,就是在做无用功。
怎样才能快速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呢?只需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在看到问题之后,不要马上解决,而是拿出清单筛选一遍即可。
首先要澄清需求,问一下自己是否清楚问题的背景、目的、关键利益方、可用资源、时间要求等关键信息?
然后再进行深度挖掘,思考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的真正诉求是什么?这个诉求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我可以怎么帮助他实现?
之后,还要找准问题,问一句:这个问题解决了,是不是事情就会都顺利了?看一看自己解决的只是表象问题、还是真正成因?
之后还需要确定关键的要素,就是: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必须被解决?是否有其它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我去花时间?
一旦确定之后,还需要再问一问: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可以被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多久?这个时间是否可被接受?
当你因为无法进展而苦恼的时候,再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思考多久了?有没有进展?继续下去的话,是否有可能找到答案?很多时候,用这个清单理顺一下思路,就会感觉豁然开朗。
第二个叫做掌握结构化思维。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个规律:第一,不能一次处理太多,太多信息会让大脑负荷过大;第二,喜欢有规律的信息。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解决问题或者进行决策的时候,常常觉得脑子里一团乱,有很多信息迸发出来,但你无法将他们变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或者一个理性的选择。
这种状态持续时间一长,大脑就要罢工,开始头疼,可问题并没有解决。这说明,你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而复杂的信息。所以,如果在解决问题、面临选择以及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进行归类,就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思维”。
如何才能拥有结构化思维呢?这里给出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地找结构,一种是自下而上地归纳提炼结构。
自上而下找结构,就是先思考一个框架,然后将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框架。举个例子,假如有人问你如何看待洋酒行业当前所处的宏观大环境?如果不用结构,你的回答有可能是这样的:“嗯,总体环境不太好,经济都下滑了。”这种缺乏结构化、凭第一感觉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非常主观,在商业决策和沟通的时候就会非常被动。但是,如果你使用分析宏观环境时常见的PEST结构,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层面入手分析,就能够很好地表达观点。
自下而上归纳总结成结构,就是当你不清楚可以用什么框架的时候,把信息结构化处理。首先拿一张A4纸,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把你脑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碎片想法都列出来,然后进行分组,找出每组思想的共性,看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等。当确定了结构之后,再看每个结构之下是否还需要补充其他信息,来完善思路。
无论是自上而下找结构,还是自下而上归纳结构,都需要平时积累一些结构,然后坚持每周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写文章、邮件或者发表观点,坚持下去,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结构性思维。
第三个是应用创造性思维。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结构化思维很好的人,条理非常清楚,却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洞见。而另一些人,条理没那么清楚,却时常能提出些脑洞大开的想法。原因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结构化思维让你的思考更清晰、想法更完善、表达更逻辑,但是要有创新的洞见,往往还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升创造力,首先要在心态上有积极的态度,把遇到的问题看作是发挥创造力、进行创新的机会。除了积极的态度之外,还需要收集三类信息,分别是:特征信息、主题信息和对象信息。特征信息指的是该领域内一些好的方案所具备的特征,这能够确保我们时刻记住最终目标,而不会跑偏。例如,我朋友想要开个美食类的公众号,那就要先去看看其他做得好的号,都有什么特点。第二类是主题信息,就是与待解决问题相关的方法论,这能够确保你的方案有实质内容。仍然以美食公众号为例,她需要学习美食相关的理论、公众号的用法等等。第三类是对象信息,也就是你的受众的需求,这能够确保你的方案能够接地气地解决问题。所以,需要了解那些看美食公众号的人群,他们的需求如何。
在你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之后,接下来就是脑洞大开的时刻了。可以使用Who、What、Why、Where、When、How的“5W1H”来对问题进行拓展,还可以通过重新表述问题、反问问题或者转换成熟悉问题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问题,从而让大脑跳出思维定式,启发灵感。如果运用得当,你会得到很多想法。这时候,还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法的风险、影响和阻力等因素,把不靠谱的想法删除掉。当你脑子里有了足够多的靠谱想法之后,就可以使用结构化思维,把这些零散的想法进行归类总结和结构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四个是学会独立思考。每天打开微信、微博,我们总会被热点事件不断刷屏、被不知真假的“事实”左右情绪、被各种匪夷所思的现象刷新三观。倘若没有自己的想法,而外界的想法又各不相同,今天听这个觉得有道理,明天听另一个又觉得不错,就会处于“一觉醒来价值观就被颠覆”的激荡中。这种激荡,让原本就处于不安、焦虑的我们,活得更加惶恐。更不用说,如果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操纵情绪,我们会沦为他们的工具。
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解决问题的效率,因而也决定了人生的不同走向。比如说在职场里,很多人宁可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快,也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去学习如何筛选高价值的事情,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果,只是忙碌于事务性工作,没有取得任何成就。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也是我们要掌握正确思考姿势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就为你讲述几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式:
第一个,叫做找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活中,大多数人看到问题都有压抑不住马上跳进去找到答案的冲动。事实上,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方向如果找错了,那你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1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答这个问题。”事实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甚至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如果你在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耗费太多精力,就是在做无用功。
怎样才能快速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呢?只需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在看到问题之后,不要马上解决,而是拿出清单筛选一遍即可。
首先要澄清需求,问一下自己是否清楚问题的背景、目的、关键利益方、可用资源、时间要求等关键信息?
然后再进行深度挖掘,思考对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的真正诉求是什么?这个诉求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我可以怎么帮助他实现?
之后,还要找准问题,问一句:这个问题解决了,是不是事情就会都顺利了?看一看自己解决的只是表象问题、还是真正成因?
之后还需要确定关键的要素,就是: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必须被解决?是否有其它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我去花时间?
一旦确定之后,还需要再问一问:这个问题现在是否可以被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多久?这个时间是否可被接受?
当你因为无法进展而苦恼的时候,再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思考多久了?有没有进展?继续下去的话,是否有可能找到答案?很多时候,用这个清单理顺一下思路,就会感觉豁然开朗。
第二个叫做掌握结构化思维。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个规律:第一,不能一次处理太多,太多信息会让大脑负荷过大;第二,喜欢有规律的信息。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解决问题或者进行决策的时候,常常觉得脑子里一团乱,有很多信息迸发出来,但你无法将他们变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或者一个理性的选择。
这种状态持续时间一长,大脑就要罢工,开始头疼,可问题并没有解决。这说明,你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而复杂的信息。所以,如果在解决问题、面临选择以及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进行归类,就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思维”。
如何才能拥有结构化思维呢?这里给出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地找结构,一种是自下而上地归纳提炼结构。
自上而下找结构,就是先思考一个框架,然后将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框架。举个例子,假如有人问你如何看待洋酒行业当前所处的宏观大环境?如果不用结构,你的回答有可能是这样的:“嗯,总体环境不太好,经济都下滑了。”这种缺乏结构化、凭第一感觉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非常主观,在商业决策和沟通的时候就会非常被动。但是,如果你使用分析宏观环境时常见的PEST结构,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层面入手分析,就能够很好地表达观点。
自下而上归纳总结成结构,就是当你不清楚可以用什么框架的时候,把信息结构化处理。首先拿一张A4纸,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把你脑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碎片想法都列出来,然后进行分组,找出每组思想的共性,看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等。当确定了结构之后,再看每个结构之下是否还需要补充其他信息,来完善思路。
无论是自上而下找结构,还是自下而上归纳结构,都需要平时积累一些结构,然后坚持每周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写文章、邮件或者发表观点,坚持下去,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结构性思维。
第三个是应用创造性思维。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结构化思维很好的人,条理非常清楚,却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洞见。而另一些人,条理没那么清楚,却时常能提出些脑洞大开的想法。原因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结构化思维让你的思考更清晰、想法更完善、表达更逻辑,但是要有创新的洞见,往往还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升创造力,首先要在心态上有积极的态度,把遇到的问题看作是发挥创造力、进行创新的机会。除了积极的态度之外,还需要收集三类信息,分别是:特征信息、主题信息和对象信息。特征信息指的是该领域内一些好的方案所具备的特征,这能够确保我们时刻记住最终目标,而不会跑偏。例如,我朋友想要开个美食类的公众号,那就要先去看看其他做得好的号,都有什么特点。第二类是主题信息,就是与待解决问题相关的方法论,这能够确保你的方案有实质内容。仍然以美食公众号为例,她需要学习美食相关的理论、公众号的用法等等。第三类是对象信息,也就是你的受众的需求,这能够确保你的方案能够接地气地解决问题。所以,需要了解那些看美食公众号的人群,他们的需求如何。
在你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之后,接下来就是脑洞大开的时刻了。可以使用Who、What、Why、Where、When、How的“5W1H”来对问题进行拓展,还可以通过重新表述问题、反问问题或者转换成熟悉问题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问题,从而让大脑跳出思维定式,启发灵感。如果运用得当,你会得到很多想法。这时候,还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法的风险、影响和阻力等因素,把不靠谱的想法删除掉。当你脑子里有了足够多的靠谱想法之后,就可以使用结构化思维,把这些零散的想法进行归类总结和结构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四个是学会独立思考。每天打开微信、微博,我们总会被热点事件不断刷屏、被不知真假的“事实”左右情绪、被各种匪夷所思的现象刷新三观。倘若没有自己的想法,而外界的想法又各不相同,今天听这个觉得有道理,明天听另一个又觉得不错,就会处于“一觉醒来价值观就被颠覆”的激荡中。这种激荡,让原本就处于不安、焦虑的我们,活得更加惶恐。更不用说,如果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操纵情绪,我们会沦为他们的工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