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者的简单故事

 我来答
清风与你17
2022-11-07 · TA获得超过83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0.1万
展开全部

1、一壶水的故事 

1949年9月底,新疆和平解放后, ***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对残存在新疆境内的土匪进行了大规模围剿。

绝大部分匪徒不是被消灭,就是投降。

但一小撮不甘心失败的反动分子密谋从阿尔金山的青海方向外窜,企图逃避打击。

我部某团奉命追击这股土匪,绝不允许他们外逃。

1950年12月5日上午,全团官兵每人肩负步枪或机枪,加上弹药、铁锹和背包,负重数十斤,高唱着战歌从铁干里克出发,向沙漠开进。

部队行军走到第七天的时候,缺水已经很严重。

队伍中没有了前几天行军时的歌声、笑声和欢呼声,一些战士嘴干得裂开许多小口子,稍一用力就血流满嘴。

在沙漠里最缺的不是粮食而是水,水是最宝贵的东西,水在那时候比什么都值钱,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沙漠里所有的战士渴的嘴唇全裂了,流血了。

加之沙漠白天温度极高,晚上很凉,温差特别大。

这时候战士的战斗力大大减弱。

因为太渴了,饭也难以下咽。

这时候,团长刘克明拿出了自己的那壶水。

这些天,他和他的警卫员一直都在喝一壶水,现在还剩下一壶水了,那怎么办呢?刘团长决定选上一个连的战士,先行到达阿尔金山,后面的战士再随继跟上。

他把先锋连召集起来进行了战前动员,并拿出自己的一壶水,请大家传着喝。

   

大家想象,像当时渴的那种程度,一个战士咕咚咕咚就能把一壶水喝干也不会解渴,但是这一壶水传到第一个战士手里喝了一下,第一个战士又传到第二个、第三个……这个连有100多个战士,最后传到连长手里面,连长一看,那壶水根本就没有动,还是满满的。

然后团长命令再次传,又传了一遍还是那壶水。

此时,连长站起来了,“报告刘团长,我们没有水,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会走到目的地,请你把这壶宝贵的水留下来吧!”刘团长是位老红军,身经百战,枪林弹雨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但面对这壶水他却热泪盈眶。

2、一只碗的故事 

21团最早是老部队,当年开荒造田,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个新战士吃不了苦,他说:“我是来当兵的,不是来受苦的,在我的印象中当兵很威风,可谁知跑到兵团来当兵,天天干这么累的活。

说实话我在老家都没有干这么累的活,受这么大的罪,我不安心。

”他想开小差,想回家去。

李发彦排长知道此事,一方面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知道这个新战士饭量大,当时每天中午饭要送到地里吃,排长就把他的饭倒到这个小战士的碗里说:“你来吃。

”小战士说:“我把你的饭吃了,你吃啥?”排长说:“哎呀,我是排长,我还有。

此后第二天排长又把饭倒过来,小战士说:“你还有饭么?”排长说:“有,有,有。

”第三天是这样,第四天、第五天……还是这样。

这个战士心想不对,他看到排长在旁边一棵树下端了个碗吃的很香,就悄悄过去,一看,新战士哭了,排长碗里盛了一碗凉水,他假装在吃饭! 

这个战士深深地感动了,哭着说:“排长,你放心,我再也不开小差了,我绝对扎根边疆,我绝对不当逃兵,以后你的饭你自己吃吧。

排长啊,我对不起你。

”或许有人要问,这些人究竟图什么,他们当时就是有一个崇高的信念,献身边疆,保卫边疆,屯垦戍边,无私奉献。

3、一双眼的故事 

1949年,中国人民 *** 西北野战军二军、六军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和平解放了新疆。

按理这支部队可以回去了,但王震将军说,这支部队应该留在新疆搞建设。

为什么,因为新疆这个地方革命基础比较薄弱,这个地方没有一支部队是不行的。

兵团成立之初十分艰苦,大家缺衣少吃,工作的条件也十分恶劣,一天到晚劳动强度十分大。

平均每天开荒都在12个小时以上,但是吃的都是白菜、萝卜、咸菜,咸菜断了以后就吃馍馍沾盐水。

吃了几个月之后,这些开荒造田的战士们因极度缺乏营养,好多都得了夜盲症。

当时军垦战士早上早早的起床干活,晚上很晚才能回来。

紧张的时候一天三顿饭全都在地里面吃,为了节约时间,吃完以后接着干,一直干到天黑。

战士得了夜盲症后,看不见,回不了家,晚上到处找人都找不到,这个团的领导就以班为单位召开会议解决夜盲症回不来的问题。

那时一个地窝子里住了一个班,开会时提到,我们一个班必须要保住一双眼睛,把我们班里所有的菜给一个人吃,让这一双眼睛不得夜盲症,晚上回来的时候领着我们一块回来。

班里通过了这个决议,那么保住谁的眼睛呢?按照常理,人人都会抢着说自己,但是他们却刚好相反,人人都互相推脱,都说我不行我不行,他好他好,保他的。

 班长一看解决不了,就说:“这样吧,谁岁数小就保住谁的眼睛,现在开始报岁数。”

可是一些战士明明25岁,他却报30岁,明明30岁他却报35岁。

兵团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这里大放光芒,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班长没办法就从团部拿上花名册,点到了一个最小的,就给他传达命令:“从今天开始这些菜我们都不吃了,只给你吃。”

4、一件军衣的故事 

解放初期,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开展对奸商的经济斗争,于1949年12月10日,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合作社,主要任务是开办工厂。

这个合作社当时没有任何资金,全靠指战员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去创办。

王震司令员指示军服的双层衣领改为单层,四个口袋减为两个,这件军衣就是单层衣领,只有两个口袋。

一年节省一顶军帽,两套单衣节省一套每人节约的钱奉献给国家。

就这样,铢积寸累,聚沙成塔,军垦战士把节约的大笔军费投入军人合作社,作为工业建设的投资。

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织厂等自治区最早的工业企业,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

军垦人的奉献,终结了新疆没有现代化工业的历史。

王德明老人一辈子没舍得将这些破旧的衣物扔掉,这是他对一个峥嵘岁月的纪念。

他把一件军大衣捐献给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上面缝满了各种颜色的补丁296块,旁边这件军衣补丁也多达146块。

5、一座水坝的故事

抗洪筑堤,在内地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工程,在兵团边境团场却是捍卫国家领土的战斗。

在阿尔泰山西南角的十师185团,有一条叫“阿拉克别克”的小河,哈萨克语的意思是“少女的耳环”。

历史上边界尚未划定时,中苏一直以这条自然河为分界线。

1988年春天,这条小河突发百年不遇洪水,洪流冲垮了中方一侧的龙口,向地势低洼的185团境内奔涌而来。

在大量房屋被冲垮的危难时刻,185团战士想的不是自身和财产的安危,而是我们的国土一寸也不能丢失。

全团上千人奋不顾身扑上去,大量农用车开进河中,百多名男女青年跳入洪水。

他们用胸膛阻拦汹涌的洪水,用生命捍卫神圣的国土。

这次堵坝,共牺牲3名军垦战士。

5月8日防洪大坝胜利合龙,阿拉克别克河乖乖地回到了故道。

为绝后患,185团在龙口设立了一个民兵哨所——一间土屋,把“军垦二代”马军武夫妇派到那儿负责巡边和看守水坝分水闸。

那里气候严寒又是著名的蚊区,冬天白毛大雪能盖住房门;入夏铺天盖地的蚊虫叮死过树上的乌鸦,咬死过马军武家养的狗。

但夫妻俩在水坝一守就是24年,一直陪伴那幢孤零零的土屋守在界河边、哨所旁守着那清苦孤寂的岁月。

穿烂了50多套军便服,磨破了100多双鞋。

在马军武夫妇的心中,守卫疆土就是最大的责任,他们每天必须做的,是升国旗、搞巡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